导 读
《新金融》杂志第七期刊登副主编王辰博士、胡研斌博士的书评:绿色金融研究领域的系列创新成果 ——评《绿色金融基础读本》与《绿色金融解释》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需求不断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环境治理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可以运用经济手段,特别是金融手段来控制环境风险、提高环境质量,绿色金融应运而生。《绿色金融基础读本》、《绿色金融解释》作为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推出的绿色金融研究系列成果,最近已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两本书对绿色金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对普及和推广绿色金融理念,提升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一、绿色金融理论研究源于现实的人类生存环境需求
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种污染已达到空前严重的程度,环境问题也随之开始受到关注。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夫人出版的《寂静的春天》描述了农药污染使本来生机勃勃的春天都寂静了的可怕现实,将环境问题首次提到了公众面前。此后,环境问题得到了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重视。1972年,丹尼斯•梅都斯的《增长的极限》一书中又将环境及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提到了全球性问题的高度。1987年,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向联合国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调查报告,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出确保人类的进步是可持续性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有必要进一步增进人类对于环境的全面认识,用科学的手段解决各种环境问题,以重建人类和自然的和谐新秩序。
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其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产生负的环境外部性。因为有些产品的价格没有包含或没有完全包含产品生产或消费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成本,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不必对他们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破坏承担责任,产生环境成本外部化的问题。环境成本外部化则源于制度失灵,包括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既然环境退化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那么人们寻求治理环境污染为目的的环境政策主要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使环境成本内在化,使环境成本反映在产品的价格中。最初的环境政策主要着重于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一般都是从市场在解决污染外部性问题时的失效出发,考虑如何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因此命令和控制类型的政策手段普遍地被作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然而,随着环境政策实践的发展,多数国家的经验表明:命令和控制手段的实施、执行和监督的成本均高于人们预期,并且有些政策和手段由于设计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达到预想的政策效果。
鉴于命令和控制手段带来的较大成本和可能存在的政策失灵的状况,人们开始注重用经济手段,特别是金融手段治理环境。2016年8月,G20杭州峰会上,中国首次把绿色金融议题引入G20议程,并创建了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杭州峰会通过了第一份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明确绿色金融的定义、目的和范围、面临的挑战,并为各国发展绿色金融献计献策,支持全球可持续发展。2016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第一次系统地推出了绿色金融的官方定义、激励机制、披露要求、绿色金融产品发展规划和风险监控措施。自此,中国的绿色金融开始以体系的形式纳入政策和监管框架。
二、《绿色金融基础读本》《绿色金融解释》探索了绿色金融的关键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绿色金融强调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利益,将对环境保护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作为计量其活动成效的标准之一,倡导金融活动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在近几年迅速发展,但是对绿色金融的理论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较少有全面介绍和探索绿色金融的文献。从实践方面看,绿色金融的实践,特别是在国内的实践也刚开始。2002年,世界银行提出 “赤道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赤道原则”已经成为国际项目融资的一个新标准,全球有90多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赤道原则”,采纳了“赤道原则”的银行称为“赤道银行”。在我国的银行业中,兴业银行于2007年宣布加入“赤道银行”、2018年以来又有江苏银行、湖州银行先后宣布加入“赤道银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绿色金融从起步实践探索开始走上推广复制阶段。正基于此,《绿色金融解释》、《绿色金融基础读本》两本书在绿色金融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绿色金融解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探讨了绿色金融的发展背景、重大意义、绿色产业发展前景,以及绿色金融的具体实施落地问题。从宏观看,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进入新时代以来,绿色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做出了系统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十四五”发展规划也将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内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不仅是金句,更是中国最接地气的新发展理念。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杠杆,绿色金融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不断深入推进。2020年初,银保监会提出了关于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关于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具体要求。未来金融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不仅要发展普惠金融、消费金融、科技金融,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绿色金融上。绿色金融将成为当前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与重要支点,谁先一步占领绿色高地,谁将绘就未来十年乃至更长远的金融发展新蓝图。从中观上看,在继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后,2019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2020年5月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证监会等部门联合下发《绿色债券支持目录(2020版)》(征求意见稿),这些都标志着建立绿色产业与绿色金融相统一的分类标准体系有了初步结果。绿色金融在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方面有了系统和明确的政策指引。从微观来看,本书提出一系列前瞻性的建议与意见,呼吁尽快建立绿色金融评价标准、绿色金融数据库,以及金融机构各种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这些将成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绿色金融基础读本》介绍了绿色金融的内涵、体系、功能,探讨了绿色金融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对绿色金融主流产品的基础理论、政策法规、国外经验、实践问题和重要举措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该书开篇全面系统地梳理了绿色金融的相关概念,分析了绿色经济的提出,绿色金融的概念、内涵与发展,绿色金融的主要功能,绿色金融体系的构成和主要工具,绿色金融在国内外的实践基础等。现阶段,人们对于“绿色金融”的关注点仍主要集中在银行业,尤其是银行的信贷业务方面,即“绿色信贷”。本书在提出绿色金融基础上,突破了现有绿色金融关注点主要在银行信贷方面的不足,拓展了绿色金融的领域。分别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租赁、碳金融交易和绿色PPP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绿色金融的基本情况、国际先进经验和国内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三、《绿色金融基础读本》《绿色金融解释》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绿色金融基础读本》《绿色金融解释》不仅全面梳理了绿色金融的发展背景、发展脉络和前景,为绿色金融发展做了理论方面的探索,而且落足于金融实践,分析了金融机构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对于促进绿色金融从理论走向现实,切实地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在组织成书方面两书体例清楚,可读性强。《绿色金融基础读本》纲举目张,全面列举了绿色金融涉及的各个方面,包含了信贷、债券、保险、基金、租赁、PPP和碳金融各个方面,每个方面从其概念、国外发展经验借鉴、中国的实践和存在问题、中国的发展建议等方面展开,体系清晰,内容全面,方便阅读。
《绿色金融解释》创新性地运用问答对话形式将绿色金融的宏观、中观、微观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有机串联起来,既涵盖了绿色金融的理论和背景,也注重结合绿色金融的政策与实践,体现了绿色发展的时效性特点。该书做到深入浅出,对读者了解相关问题有很好的帮助。
两本书的主要作者束兰根,曾任交通银行江苏省分行副行长、苏州分行行长等职,十年前在苏州工作期间,在理论研究方面创新性提出“科技金融”理念,并在实践上进行有益的探索,推动了苏南科技金融国家级试验区的设立,以及江苏省级层面金融支持科技企业的风险贷款产品“苏科贷”的设立,先后出版《科技金融理论与实践》、《科技金融创新与发展》等著作。离开体制后又先后到大型民企、金融租赁等机构担任高管,近年来又从事绿色金融领域专业研究工作。理论源于实践,我们再次欣喜地看到其本人在绿色金融这一全新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作为绿色金融领域的基础读本,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文库推出的《绿色金融基础读本》《绿色金融解释》这两本书,适合政府部门领导干部、金融领域从业人员以及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参考使用。相信两本著作的出版对我国绿色金融的理论深化与实践探索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