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专家观点|汽车消费潜力释放,绿色发展是关键

>2020-3-17

日前,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11个部委联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到2025年,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这一战略表明了我国发展智能汽车的决心和方向,产业链各环节包括汽车、信息通信、电子、互联网等都将加快合作和转型升级,市场空间将加速释放。

 

《求是》杂志近日发表的文章中,也指出要积极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配额,带动汽车及相关产品消费。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也曾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提出实施汽车限购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推行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的具体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对购置新能源汽车给予积极支持。

 
这些政策的出台,对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是个利好。一方面,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自2015年以来已连续3年保持在50%以上。另一方面,消费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持续增强。在此大背景下,我国汽车消费潜力的释放必将提速。

 

 

一提到汽车,不少人总是会联想到污染,比如,制造汽车需要消耗大量钢铁,还需要使用能耗很高的铝材和难以回收的塑料;汽车生产制造时会产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汽车上路行驶后还会带来尾气污染。随着汽车消费潜力的释放,汽车行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确不容忽视。以公众反映最强烈的尾气污染为例,北京、杭州、上海等多地发布的PM2.5来源解析结果中,本地污染源的最大元凶均指向机动车,对当地PM2.5的贡献可达30%-40%。有专家预测,到2035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0亿-5.5亿辆左右,这无疑会对生态环境保护带来很大挑战。

 

中国消费升级的时代正在到来,消费者的旺盛消费力不仅体现在量上,更体现在质上,人们对汽车的要求会不断提升,推进汽车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一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制定汽油车淘汰的时间列表,鉴于此,我国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必须是更节能、更清洁、更绿色环保。

 

要减轻汽车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推动绿色制造是根本。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严格控制制造业的排放标准,对于汽车制造行业的制造工艺及设备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企业来说,实现达标排放是不能逾越的底线,在此基础上,要加紧研发创新先进的制造工艺,选择环保的生产原材料,增加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从长远看,这不仅会让销售与盈利的空间更大,也能不断增强汽车制造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负责人必须认识到,绿色制造是企业长远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要切实担负起治污主体责任。2019年6月,由于江淮汽车涉嫌OBD造假,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对其开出1.7亿元罚单,创下车企环保罚单最高纪录。这件事传递出了一个鲜明信号,即国家和各地对汽车制造行业的环境监管会更加严格,从汽车制造源头紧抓不合格、不达标产品,汽车制造企业决不可心存侥幸。

 

此外,还应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但相对于我国传统汽车每年接近3000万辆的销售市场,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不到3%,行业仍处于高速增长的初期阶段。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国私家车保有量达2.07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381万辆,仅占汽车总数的1.46%。《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中也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对购置新能源汽车给予积极支持。

 

而目前在一些城市,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市场由于种种因素被压制,比如,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拥堵,新能源车企发展缓慢等。以北京市为例,近日公布的2020年首期普通小客车指标配置数据显示,新能源指标有超过46.7万人申请,新申请者或将再排9年。一边是2796:1的燃油车中签率,一边是排队9年望眼欲穿,这让不少消费者左右为难,到底让不让大家买新能源车?难怪有不少网友表示,“与其排队9年还不如挂着摇个汽油的”。

 

其实笔者认为,拥堵问题不是仅靠限购就能彻底解决的,还需要对道路资源的合理规划,对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也需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共享出行。因此,如何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市场,需要地方政府从长计议。当然也必须注意,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时,其动力电池退役的问题也要同步关注,务必做好动力电池的回收、处置和利用,此外还要推进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无论外因如何利好,归根结底,汽车产业自身产品质量和性能的提升仍是关键。相关行业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绿色发展已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条件,积极寻求科学有效的实现路径。

 

 

来源:中国环境报
转自:中国环境新闻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