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专家观点丨以绿色金融的逻辑来“抗疫”

>2020-2-26

核心提示:金融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作为,确保金融服务畅通,支持各地疫情防控。绿色金融领域,更以新思维开辟“抗疫”新路径。

杨凡欣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2020年初春,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国,对短期的经济形成一定负面影响,诸多微观实体受到暂时冲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金融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作为,确保金融服务畅通,支持各地疫情防控。绿色金融领域,更以新思维开辟“抗疫”新路径。

绿色金融助力“抗疫”行动

在中央“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的指示下,金融机构积极承担“抗疫”的社会责任,做好疫情防控金融保障工作,全力以赴支持企业恢复生产经营和抗击疫情。1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强化金融对疫情防控工作的支持,中国银行各地绿色分行等金融机构纷纷开辟绿色通道、加大贷款力度助力打赢疫情阻击战。

绿色金融助力“抗疫”行动。2月13日,兴业银行发行的首笔疫情防控专项债,向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发行15.51亿元绿色定向资产支持票据(疫情防控债),该笔防疫绿色债券期限2.5年,募集资金优先用于保障湖北、宁夏、山东和内蒙古等疫情防控地区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电力供应及疫情防控供电系统的抢修。这是中国全资本市场首单绿色防疫防控债券和绿色防控资产证券化产品,为疫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中国银行广州花都绿色分行在疫情暴发后开辟绿色通道,简化贷款发放审批时间和程序,为欧替克公司成功发放信用贷款1000万元,支持企业生产对环境完全友好的稀释消毒液,产品被广东疾控部门等医疗机构采购。安吉农商银行为浙江简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开启绿色通道,在原有的互助合作贷款基础上,给予利率优惠的300万元新增信用贷款,确保疫情期间医疗器械的正常供应。此外,还有多家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助力防疫通道。1月27日,外汇管理局发布通知,在疫情防控期间建立外汇政策绿色通道,并继续采取措施,便利防疫物资进口和用汇需求。

突发群体性公共卫生事件与环境气候正相关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及其蔓延全国的影响,引发一个新的问题:突发群体性和集中性公共卫生事件与宿主、病毒以及环境气候之间孰种关系催生威胁人类的新病毒?从疾病史研究角度看,在疾病自然史、疾病观念史、疾病社会史以及疾病文化史的研究逐渐受到日益关注的过程中,疾病自然史因为涉及到疾病的原因、进程及其与地理、自然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更为医学家和医史学家所关注的中心问题。然而,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仍然非常缺乏。据台湾学者的研究,从疾病自然史的角度看,流行病学上常被提及的三种致病模式与环境具有紧密关系,包括约翰高登致病三角模式、轮状病模式和螺状致病模式。三角模式即在于将宿主、病原和环境视为疾病产生的轮状致病模式主要原因,强调环境对疾病发生的重要性。轮状病模式强调的是宿主在整个生态系中,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诸如生物性环境、社会性环境及物理性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病,天候气象、环境污染往往是促进宿主发生疾病的因子。螺旋致病模式认为疾病的产生系源自宿主与环境间的交互作用,加上在时间的向量中,宿主本身的易感受性与环境中暴露因子彼此间更加形成一个动态的交互影响。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医学专家们认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是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非法销售的野生动物;世界卫生组织(WHO)表示新型冠状病毒很可能源自于蝙蝠,但专家认为病毒传染给人类之前,已传染给其他动物。《科学人》网站1月23日曾转载一项研究显示,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是寄生在蛇身上再传给人类,包括雨伞节及眼镜蛇。WHO食品安全专家恩巴瑞克表示,人类正在接触过去从未碰触过的野生动物和其栖息地,因此有数种新的疾病,与人类和未知的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接触相关。人类打破了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生态平衡,导致了疫情的暴发。此外,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也是影响新发传染病暴发和传播的重要因素。从疾病自然史来看,疾病与自然环境互相作用,与绿色发展密切相关,无论是保护野生动物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还是应对天象气候变化,都需要绿色发展思维贯穿其中,构建人类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和家园。

以绿色金融的逻辑来“抗疫”

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生活具有多维度影响,包括短期内疫情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目前中国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旅游、餐饮、服务、娱乐、TMT和教育培训等行业,现金流紧张的中小微企业也面临较大压力,亟须及时、积极的绿色金融逻辑应对,尽可能减少疫情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损失,并为疫情之后的经济活动恢复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绿色发展需要绿色社会资本网络支持。自绿色金融创建以来,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服务创新不断涌现。2018年,中国共发行绿色债券超过2800亿元支持绿色发展。截至2018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余额为8.23万亿元;2018年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合计224.2亿元。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PPP、绿色租赁等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态不断涌现,有效拓宽了绿色项目的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和项目风险。然而,疫情当下,仍需要拓宽绿色金融服务的社会网络,全力以赴支持疫情防治和民生保障工作开展,更好服务支持实体经济。

第一,充分发挥绿色金融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拓展与地方政府及市场主体的深度合作,形成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源动力。在五省八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基础上,继续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推动疫情重灾区等地方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第二,推动绿色资本市场积极“抗疫”有所作为。近几年来,中国绿色金融资本市场已初具规模,各类市场主体对发展绿色金融资本市场的诉求日益强烈,包括丰富绿色指数基金、EGS投资产品等;未来,仍需要探索构建国内统一、与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推动中国绿色金融资本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助力绿色金融“抗疫”行动。

第三,积极发展绿色保险产品。新冠肺炎疫情被列为一级公共卫生事件,全国30多个省区市启动了一级公共医疗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确诊病人和疑似病人的医疗费、住院费、手术费等无疑大幅增加基本医疗保险支出,首当其冲投入的医护人员等,将大幅增加工伤保险支出,可以预见将极大可能出现全国特别是重点地区基本医疗保险收不抵支。经过本次疫情,老百姓对生命健康的关注、对突发疾病保障意识的提升,必将有助于拉动绿色寿险和健康险等险种的需求,促进绿色保险发展。

第四,强化和健全绿色贷款的贴息机制。对绿色贷款的贴息是用较小的财政资金撬动十几倍、乃至几十倍社会资金的有效手段。目前在“抗疫”过程的财政支出中,直接补贴较多、财政贴息支出占比较低,贴息政策虽然存在但具体运用相对有限。为了让有限的财政资金能够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应该加大财政贴息在绿色贷款“抗疫”领域的运用力度,健全财政对绿色贷款的高效贴息机制,比如由中央、省财政出资,地方财政配套,专列“抗疫”绿色贷款贴息资金,委托政策性银行、绿色银行或“绿色金融事业部”管理绿色贷款贴息,支持“抗疫”绿色信贷增长。

第五,积极推动绿色公共卫生债券发行。1月31日凌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新冠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推升避险情绪,叠加对经济的悲观预期,债市在短期内受益,一方面疫情的扩散与传染对消费、生产与投资带来负面冲击,实体经济短期走弱有利于推动债券需求;另一方面,疫情带来的恐慌情绪推升避险情绪,带动利率下行。疫情当前,各界共同阻击。在“绿色通道”的支持下,银行、企业债务融资效率提高,正确引导市场资金主动参与推动绿色公共卫生债券发行支持疫情防控,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