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中国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周月秋在国际金融论坛(IFF)2021年春季会议上建议,金融机构要加快投融资结构低碳转型步伐。在境内,要持续扩大绿色投融资占比,制定碳中和计划,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帮助股东、客户、供应链上下游实现节能减排。在境外,工商银行将按东道国自主原则、可再生能源优先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成本可负担原则支持境外能源项目,支持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持续提升绿色贷款余额,力争2030年末可再生能源投融资余额较2020年末增加一倍,并设立逐步退出煤炭融资的路径图和时间表。
以下是周月秋演讲的主要内容:
金融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要素之一,同时,气候变化也关系到金融能否稳健、安全发展和创造可持续的价值。发展统筹环境与社会、长期与短期、速度与质量的可持续金融对全球经济疫后高质量复苏的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
1.提升绿色资源配置能力。从全球看,可持续目标已开始纳入各国财政和货币政策,金融与实体部门共同认可的可持续金融界定标准正在形成;金融机构可持续治理架构逐步建立;ESG投资风靡全球;绿色金融科技蓬勃发展,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奠定基础。完善、高效的绿色资源配置体系将充分调动社会资金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2.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高损失、难预测的“绿天鹅”事件引起全球金融监管重视。可持续金融能够提供识别和量化此类风险的方法和工具,如压力测试和ESG评级;实现风险定价和外部成本的内部化,如碳交易;也可以通过建立高透明度的信息体系提升市场效率和风险应对能力,如TCFD等气候信息披露原则。
3.强化全球合作。国际社会普遍支持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以“赤道原则”、《京都议定书》为代表的金融准则已经成为国际标准;全球金融机构绿色、低碳、民生项目合作日益密切;跨境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迅猛增长,金融研究合作不断丰富。可持续金融已成为全球合作的“绿色纽带”。
“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新阶段。我国金融机构应以可持续金融为抓手,服务好资源节约、低碳转型、普惠民生。当务之急,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1.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纳入战略体系和经营过程。要将碳中和目标植入政策标准、风险控制、产品开发、业绩评价全流程;开展覆盖境内外、总分支机构、子分公司的全面碳测算工作,推进节能节水节电、电子办公和绿色出行;建立ESG信息披露体系,主动披露企业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信息;将环境与气候因素纳入风险管理体系,开展环境与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工商银行始终坚持以绿色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经营宗旨,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根植于企业文化之中,坚持将绿色金融贯穿于金融服务和自身运营,坚持履行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致力于通过金融手段推动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的协同增效。
2.加快投融资结构低碳转型步伐。在境内,要持续扩大绿色投融资占比,制定碳中和计划,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帮助股东、客户、供应链上下游实现节能减排。目前,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已近2万亿元人民币,已连续多年保持中国银行业第一。同时,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工商银行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支持全球能源结构低碳转型,推动全球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在境外,未来,工商银行将按东道国自主原则、可再生能源优先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成本可负担原则支持境外能源项目,支持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工商银行就煤炭、煤电领域出台了专门政策,从严控制煤炭、煤电投融资业务,从严把握业务准入标准,确保仅关注技术先进、符合东道国法律法规和环保标准的项目。持续提升绿色贷款余额,金融资产优先配置于可再生能源领域,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项目在能源融资组合中的占比,力争2030年末可再生能源投融资余额较2020年末增加一倍,并设立逐步退出煤炭融资的路径图和时间表。
3.统筹推进绿色低碳与支持普惠两个目标。完善绿色个人金融产品体系,让人民群众分享低碳发展“红利”;大力支持新能源、新基建、新技术,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支持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发展绿色金融科技、绿色供应链金融,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切实解决绿色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4.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全球合作。就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减少贫困等议题与全球同业一道,通过业务合作、平台共享、标准互通、经验分享、能力共建等方式,共同助力碳中和。
来源: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