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研观点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绿金论道丨绿色金融·中研院专访系列之四十五 束兰根:“新冠病毒”疫情对我国加快绿色发展推动绿色消费提出了紧迫要求

>2020-2-01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武汉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造成此次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以下简称“新冠病毒”)。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发布2020年1号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有研究报道称,新冠病毒的来源是来自食用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近日,中国疾控中心从华南海鲜市场的585份环境样本中,检测到33份样品含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并提示该病毒来源于华南海鲜市场销售的野生动物。

始终致力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绿色消费的江苏省金融业联合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董事长兼院长束兰根博士认为,疫情事件对未来我国加快绿色发展、着力推动绿色消费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围绕上述内容,我们在线采访到了束院长。

 

(图为:江苏省金融业联合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董事长兼院长束兰根)

 

销售食用野生动物具有危害性

问:此次“新冠病毒”疫情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大,疫情牵动全国人民,大量报道提及疾病来源是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销售的野生动物。请问销售、食用野生动物的危害有哪些?

答:这个问题要从两个层面来讲。

首先,在很多人眼中,野生动物与“味道鲜美”“滋补身体”等词语常常联系在一起,但从科学角度来看,野生动物本身营养价值并无特殊,同时还存在寄生虫、致病病毒细菌、污染、过敏等问题。

报道称本次“新冠病毒”疫情来源于野生动物销售,我想最终来源还需由权威机构发布确定。我这里以其他几项疫情为例:在我国广东爆发的SARS,据研究为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在偶然的情况下感染果子狸,受染果子狸随后又被贩卖到了广东,病毒进一步在市场上的果子狸中传播和变异,最终产生SARS病毒并感染人类。SARS等实例表明,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本身就不安全。

其次,“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因为有着食用端的市场,才有了捕捉、运输、贩卖等行为,期间就伴随着病毒从源头,到中间宿主,再到感染人的过程。同样以SARS为例,SARS的源头是蝙蝠,但是它快速发展是基于广东野生动物市场和相应餐馆。如果没有滥用果子狸、食用果子狸,那么就不会形成从蝙蝠到果子狸再到人的病毒传播链,当年严重的疫病就可能不会爆发;同样的,如澳大利亚的亨德拉病毒、马来西亚的尼帕病毒;以及包括埃博拉病毒等,都存在着与野生动物传播密切相关因素。所以,运输、销售野生动物的行为,进一步扩大了疫情产生的可能,从对个体的危害上升成为对群体的危害。

因此,食用野生动物可谓百害无利。

 

生态平衡链条正遭受破坏加剧自然环境恶化

问:我们观察到,近年来,来自野生动物传染到人的疾病的报道愈发增多,除了直接销售和食用野生动物的原因外,外有没有其他跟深层次的原因?

答:人与自然的关系既复杂、又简单,多年来,我们始终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客观上讲,面临压力很大。围绕本次疫情和野生动物的话题,我再展开谈几点看法:

一是目前,我国面临的野生动物保护压力与日俱增。众多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正在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并且有很大一部分野生动物正在濒临灭绝。比如,近期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布,曾经的“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灭绝。当然,这里很多并非由人端上餐桌“吃”掉所致,但却与人们的经济行为、发展模式密切相关。虽然我们一直提倡保护野生动物,由于相关法律的滞后以及社会保护意识缺乏等原因的存在,保护效果并不理想。

二是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条件趋恶,经济活动使得野生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变得支离破碎或者丧失。野生动物被隔离在不同的生境版块内,阻碍了必要的迁移与扩散,既增加了野生动物近亲繁殖的几率,也使得传染疾病的危害性被进一步提高,野生动物遗传多样性对其本身和生态圈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来自野生动物自身的遗传缺陷和问题也日益明显。加之保护程度参差不齐,其问题影响到人类的概率可能进一步提升。

三是环境污染严重,动物疾病日趋复杂化,这与我们今天乃至未来可能面临的疾病风险同样密切相关。环境污染物通常会产生较多的毒性物质,包括有机的神经、内分泌物质,或无机的重金属等,这些有毒物质通过空气、水等媒介转移到动物体内,进而阻碍动物的健康生长,影响动物的繁育等,并且还有部分有害物质经过食物链的作用会被放大,然后会对整个生物系统造成严重影响。人类无法脱离自然环境生存,最终这些污染风险都有可能经由野生动物传递到人类自身。特别是食用未经检验检疫的野生动物,风险暴露更加明显。

四是交通改善和经济活动加速了疫情风险扩散。随着旅游业、服务业等的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改进,自然人个体的活动范围相比过去有了显著扩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扩散风险和防控难度。从这一点上讲,人与各类自然环境的交互更密切了,单一区域的问题可能会引发过去没有面对过的系统风险。

最后,我想强调生物多样性问题,许多研究表明蝙蝠这一特殊的物种携带有大量病毒,且众多疾病疫情的初始源头都能够在蝙蝠体内找到踪迹。但是,蝙蝠在生态系统中同样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食果蝙蝠是花粉与种子的传播者,食虫蝙蝠是害虫的天敌,蝙蝠对生态平衡的维护有着重要作用,如果因为携带病毒而去消灭蝙蝠,整个生态系统可能遭受重大损失。因此,还应更多地从人们自身去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

 

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需要提升科学的动物消费意识

问:诚如您所说,人类的生产、生活给自然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不科学的动物消费观念,助长了诸如此类的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我们应该如何改善呢?

答: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很难讲一两个措施毕其功于一役。同时这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只有从今天开始有所行动,才能尽早推动问题的解决。

我想从三个方面谈一谈,一是发展理念层面,二是法律制度层面,三是社会良俗层面。

从发展理念上讲,过去,我们一些粗放的发展方式,给环境带来了较大压力,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代价是昂贵的。党的十八大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明确指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里面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绿色二字不仅体现在资源节约、污染物减排,也同样有着与包括野生动物在内的生态圈的和谐共存。我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山银山不仅仅代表了财富,更是老百姓们金不换的健康。理念上,绿色发展必须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准则与方向,它内蕴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

从法律制度上讲,大的范围,绿色发展需要更多的制度要求和法律支撑,这是引领和推动绿色发展的核心保障和最基本要求。小的范围,可以从一些制度条例先行入手,如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在内的一系列的条例,以及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梳理是否存在滞后、且不得到很好的执行与落实,不能改善现有状态的内容,特别是在野生动物食用、野生动物疫情等方面,制定更加严谨、切实、有效的法律法规。

从社会良俗上讲,要打破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在全国上下倡导移风易俗下,要对吃野味坚决说不。常言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在社会风俗上,努力让狐狸、竹鼠、果子狸、蛇、蝙蝠、野鸟等野味撤下餐桌,斩断病毒传播链,禁食野生动物。倡导健康、安全的绿色消费观。

 

问:您提到的绿色消费,可否再展开一些呢?

 

答:从定义上讲,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购买和消费活动。绿色消费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是从满足生态需要出发,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

绿色消费的概念由来已久,在英国1987年出版的《绿色消费者指南》中,就有明确的范畴定义,而其中就明确指出要避免使用出自稀有动物或自然资源的商品,今天我们谈绿色消费,和疫情防控和野生动物保护不无密切关系。

推动绿色消费理念的传播,营造绿色消费环境,提高绿色产品供给水平,发展绿色产业如绿色农业,是我们逐步消除对食用野生动物的“迷信”,保护自然人个体健康,同时保护产业自身健康,乃至保障国家经济健康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作为绿色发展的业内人士,我也由衷希望在全国上下抗击疫情的同时,我们都能够多一些绿色发展的思考。我也坚信,疫情终将过去,绿色发展的春天也很快会到来。

 

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顾蔚

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   谈鑫

中国经济时报驻江苏记者站     龙昊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