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绿色发展”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而绿色金融作为连通环境保护与金融创新的纽带,成为我国推进绿色发展的路径之一,也是商业银行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浙江是“两山”理念的发源地,发展绿色金融具有天然的土壤。近日,记者在浙江杭州和湖州两地调研时了解到,“绿色发展”的定位为国内绿色、环保、固废危废等行业获得规模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但融资难又可能成为其发展的掣肘。为解决这些困难,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与此同时,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有效对接市场需求,走出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是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问题。记者从华夏银行了解到,该行定位差异化发展,通过顶层布局以及专业化经营机制联动,在支持企业发展和实现自身收益方面找到了平衡点。
差异化定位弥补供需缺口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绿色金融资金总需求为2.1万亿元,但总供给只有1.3万亿元,供求缺口仍高达8000亿元。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企业绿色转型过程中一是需要相应资金支持,二是有降低成本的需求。
在降低企业成本方面,以转贷款项目为例,华夏银行承接了世界银行转贷业务。据华夏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业务能带给企业长期限低成本的外币贷款资金以及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但对于商业银行来讲,打造差异化的产品并不容易。上述负责人表示:“我行根据事先与财政部、世界银行约定的合格子项目标准进行客户营销及准入,由我行自行承担信用风险,世界银行提供资金来源,专门投向节能、可再生能源、污染防治等领域。”
产品创新归根结底是要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融资需求。记者了解到,从事节能服务以及环保领域的借款人可能同时存在多个项目的融资需求,对融资效率要求也较高。针对此问题,华夏银行推出了绿色项目集合融资产品,即将同一借款人2?3个同类或关联的绿色项目组合起来作为一笔授信任务进行统一申报审批的业务办理模式,以提高绿色项目审批效率和客户服务能力。
11月19日,央行官网发布《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8)》指出,未来理论标准研究、顶层设计、基层探索和国际合作将成为我国绿色金融的四大重要支柱。
华夏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理论研究方面,该行建立了绿色金融专家库、技术库、机构库,充分利用“外脑”开展行业研究。此外,受世行资金资助,开展了《绿色金融助推湖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研究》及《绿色票据》课题的研究等。
专业化模式破解融资痛点
对于企业绿色转型来讲,除资金量与资金成本难题外,资金到位的速度也十分关键。记者在走访湖州一家专业从事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市政污泥等固体废弃物中和处置的环保产业公司时了解到,“融资慢”是制约其发展的痛点之一。
针对上述痛点,华夏银行杭州分行公司业务营销总监章强告诉记者,该行依托专业化模式,提高审批效率实现快速放款。“一是我行授信审批权限相对同业而言有较大优势,能满足大部分绿色金融客户的资金需求;二是授信环节较少,管理扁平化。经营单位完成授信调查工作,经公司业务部审核后,授信业务即发送到授信审查岗位,减少了不必要的环节,提高了授信申报效率;三是实行审批前移制度,在客户经理调查阶段,授信审批人员开始介入,提出调查重点,帮助客户经理一起设计授信方案,提高授信调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此外,记者了解到,绿色金融的识别问题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焦点。一方面,绿色项目的精准识别是绿色金融业务做大做强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由于政策的大力支持,也不乏有企业存在“染绿”“漂绿”等不合规现象。然而,对商业银行来讲,风险控制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针对上述问题,华夏银行杭州分行授信审批部副总经理沈伟峰表示,该行建立了相应工作机制,将绿色项目的精准识别前置到授信预审环节,并贯穿至授信申报、授信审批、贷后管理全流程,同时明确了客户经理、绿色金融产品经理、授信审查岗、授信审批岗、授信运行统计岗等各个岗位在绿色项目专业化识别体系中的职责,制定了具体业务流程、操作要求以及节能减排12大类、战略性新兴3大类别的具体认定标准。目前分行已累计完成256个授信项目的绿色化识别,其中有87个新项目被认定为绿色金融项目,授信净额累计116.21亿元。
专业化模式离不开专门的机构和团队管理。浙江湖州是“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近几年进驻湖州的金融机构逐年增加,截至2019年9月末,湖州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数达到37家。面对市场竞争,在机构建设方面,华夏银行推进绿色金融创新试点工作,把湖州分行建成系统内第一家总行级创新试点分行,湖州下辖安吉支行转型为系统内第一家绿色支行。
关于专营机构的设立及要求,华夏银行湖州分行副行长陈建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绿色支行需要监管部门的批复同意,银保监对绿色资产占比有一定要求,即第一年绿色信贷业务占比50%、第三年绿色信贷业务占比达到80%。目前,安吉绿色支行绿色信贷业务占比为60%左右,还在持续提升中。”
来源:中国经营网
转自:中国金融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