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郑锦国:打造绿色金融“湖州样本”

>2019-10-22

郑锦国:打造绿色金融“湖州样本”

 

 

核心提示:湖州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中,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改革创新实践,打造了绿色金融“湖州样本”“湖州模式”

作者|郑锦国 中国人民银行湖州市中心支行行长

浙江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发源地,也是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两年来,湖州对照中国人民银行等国家部委对湖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的期望和要求,坚持打造绿色金融“湖州样本”“湖州模式”,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改革创新实践,在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建设、产品服务创新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19年7月末,湖州地方口径绿色信贷余额占全部信贷余额比重达19.2%,银行存贷款增速、金融业增加值等指标保持在浙江省前列,信贷资产质量居浙江省第一位,累计创新绿色信贷产品114个,设立绿色产业基金42只,发行绿色贴标债券12只,创新开发绿色保险产品系列7个,制定6项绿色金融地方标准(另有4项标准正在推进中),设立绿色专营机构35家。湖州在长三角“40+1”城市群绿色金融发展竞争力综合评估中位列第一,荣获《亚洲货币》最佳绿色金融实践地区,辖内湖州银行成为中国境内第三家赤道银行。2018年湖州绿色金融发展指数值达151,比2017年提高36个点。

在推进路径上,坚持国家战略与地方特色协调融合

湖州市牢牢把握“自上而下”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原则,科学谋划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路径。一是全局性推进。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44个成员单位密切配合、联动推进。二是高起点谋划。制定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五年规划、年度行动计划和考核体系,明确了三个阶段、五大目标、21项具体任务,并排出了政策、改革、任务、产品“四张清单”。市政府出台绿色金改“25条政策”,每年配套10亿元财政资金重点支持绿色金融发展。三是系统化联动。湖州成立全国第一个涵盖银证保的地方绿色金融行业自律机制,制定绿色信贷利率定价自律约定,通过与金融监管他律结合,着力平衡创新探索和防控风险的关系,营造良好的绿色金融发展环境。人民银行湖州市中支在全国率先建立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绿色信贷专项机制;银保监分局创新“EAST+绿色金融”智慧监管工具,对128家重点企业的贷款及表外融资情况开展动态监测。

在基础设施上,坚持标准体系与平台建设协同推进

先行探索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积极利用科技赋能绿色金融,完善金融供给基础体系建设,不断强化金融公共服务能力一是率先制定“六项规范”,引领绿色金融关键标准体系构建。积极推动绿色金融认定、评价、产品标准化,通过两年来的实践探索,初步形成全市统一、有公信力、可操作性的地方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已发布地方标准6项(《绿色融资企业评价规范(DB3305/T62-2018)》《绿色融资项目评价规范(DB3305/T63-2018)》《绿色银行评价规范(DB3305/T64-2018)》《银行业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建设规范(DB3305/T65-2018)》《美丽乡村建设绿色贷款实施规范(DB3305/T89-2018)》《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风险评估技术规范(DB3305/T104-2019)》),绿色金融发展指数、中小银行环境信息披露标准、流动性贷款绿色认定、绿色矿山贷款4项标准建设正在抓紧推进中;另有10项标准已纳入规划。二是率先搭建“五大系统”,保障绿色金融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绿贷通”银企对接服务平台,融合“金融+互联网+大数据”,创新“信贷超市”和“银行抢单”模式,推动金融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上线以来,平台累计帮助10721家企业获得银行授信1070.48亿元。建设绿色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为银行提供“公共信用信息+绿色信息”查询服务,有效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截至目前,全市金融机构一级支行均已开通查询权限,查询量超3000笔。人民银行湖州市中支承接人民银行总行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任务,深入开展需求论证、系统建设、接口开发、机构接入等工作,逐步实现信贷数据逐笔自动采集、拉平绿色信贷统计方法、节能减排测算、绿色信贷业绩评价、监管查询和信息共享等功能。目前系统已完成一期建设并正式上线,全市35家银行全部实现全量真实数据报送。“绿信通”是绿色融资主体认定评价方法体系3.0版的配套IT系统,旨在解决绿色融资主体定义缺失、绿色融资认定标准落地难、绿色融资主体认定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绿信通”上线以来,已对407家企业、25个项目进行绿色认定评价。银保监局牵头打造全国首个“绿色银行监管评级及信息分析系统”,通过整合“指标监测、评级审核、信息互通”三大功能,“三位一体”地实现绿色金融的系统平台建设。三是率先探索研究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指数。以绿色金融相关统计指标体系为基础,从绿色金融基础、市场、贡献三个维度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实现对区域绿色发展的量化评估,客观评价湖州绿色金融发展质量与水平。评价结果显示,湖州市绿色金融发展2017年指数值为115,2018年跃升到151,显示出湖州市绿色金融基础日渐扎实,市场活力被充分激活并释放。四是率先设立绿色金融与发展研究院。成立南太湖绿色金融与发展研究院,为绿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在服务体系上,坚持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不断革新

坚持先行先试、主动作为,努力构建以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承载试验区建设的商业模式。一是积极深化绿色信贷产品创新。推动全市金融机构加快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推广的产品与经验,如湖州银行创新“绿色园区贷”助力“低小散”污染治理,为在重点绿色产业集聚园区内的小微企业提供批量化金融服务;安吉农商行全国首创“绿色信用贷”,在对客户“绿色信用”行为采集的基础上,依托“个人绿色积分”管理系统,对持有一定分值的客户发放信用贷款;人保财险创新建立“保险+服务+监管+信贷”的保险新模式。积极配合环保部门在环境风险行业推行环境污染责任制度,先行先试。二是持续拓宽绿色融资渠道。依托全国首个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发行绿色债券和开展绿色资产证券化。2017年至今,全市共发行贴标绿色债券12单,融资金额70.5亿元;资产证券化产品5个,总规模17.91亿元。三是着力推动绿色基金投放。目前湖州市共设立绿色产业基金50个,总规模达350.48亿元,资金实际到账91.22亿元,实际使用资金59.56亿元,已投项目105个。

在金融供给上,坚持产融结合与绿色发展同步落实

湖州市立足绿色产业创新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提升,不断深化产融对接。一是着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出台“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建设指导意见,构建《湖州市绿色智能制造区域评价办法》等绿色智造标准体系,推动金融机构优化金融配置,2019年7月末,湖州地方统计口径绿色信贷余额同比增长14.59%,占全部贷款比重达19.21%。二是着力培育绿色金融市场主体。全力打造以太湖绿色金融小镇为龙头的新金融集聚平台,积极培育基金投资、融资租赁、金融科技等绿色金融新业态。2018年末,全市各类金融新业态累计达2404家,管理资本4180亿元。同时,开展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五年倍增”行动,围绕“4+3+N”绿色产业体系,着力推动绿色企业上市。三是着力探索环境权益交易和融资。不断激活排污权二级市场,建立排污权抵押贷款制度、抵押公示制度,目前湖州污染排放重点监管企业全部纳入排污权交易体系,排污权抵押贷款超1亿元,切实让企业无形的排污权资产真正成为企业有价值的资源。

在能力建设上,坚持机构培育与监管评级相互结合

推动金融机构试点绿色金融专营模式,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着力构建完善的绿色金融机构管理模式。一是率先开展绿色金融专营模式并建立全国首个绿色银行评级体系。率先制定绿色专营体系的监管准入标准,创新“六单”绿色管理模式,确保持牌绿色专营支行建设的规范性和绿金事业部履职的有效性,目前全市绿色专营机构达35家,其中湖州银行先后成为中英环境信息披露试点银行、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成员,荣获《亚洲货币》2019年度最佳绿色金融区域银行,2019年7月24日正式成为中国境内第三家赤道银行。同时,湖州还构建了全国首个地方性“绿色银行”监管评价体系,从组织管理、机制管理、流程管理、经营目标四方面评估考量银行机构的绿色化程度,并建立四个维度共308个指标的监测体系,定期评估银行机构对重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环境风险情况和绿色经营目标完成进度。二是构建绿色信贷业绩评估体系。建立绿色信贷业绩评估的指标体系、评分标准、评估流程及评估质量保障体系,精准量化金融机构绿色发展水平,精准检索薄弱环节,为宏观审慎评估(MPA)等相关激励约束机制的落地实施提供客观依据。三是编制绿色银行综合发展指数(“绿茵指数”)。该指数以绿色评级体系为基础,构建“1+4”的双层指标体系,突出绿色监管“重管理”的导向,指导银行注重绿色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绿色流程的改造等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该指数填补了国内绿色银行发展区域性指标的空白。

 

      来源:《中国金融》2019年第20期

     
      转自:中国金融信息网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