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环境,二者的发展紧密相连。在环保产业中,绿色债券正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为具有环境效益的项目进行融资的渠道。
业内将2016年视为中国绿色债券元年。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绿色债券发行数量及规模较2018年同期大幅增长,且在二级市场交投活跃。绿色债券正成为调动债券市场满足绿色投资需求的有力工具。
绿色债券助力环保业解决融资需求,仍有不小提升空间。9月26日下午,每日经济新闻在北京举办了“环境资本赋能互动”——中国上市公司董秘俱乐部闭门研讨会(环保产业专场)活动,活动中,多位与会者认为绿色债券市场仍需提升需求适配度。
清新环境副总裁、董秘李其林建议,绿债在产品设计上应进行引导性设计,以满足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发挥绿色金融的效率。启迪环境董秘张维娅则表示,期待绿债细化立项标准,形成更为良性的生态系统。
绿色债券存期限错配障碍
中国债券信息网披露的报告显示,中国绿色债券的发行从2015年底中国农业银行在伦敦发行绿色债券开始。随后的2016年,中国发行人发行的绿色债券迅速增长,从几乎为零,增长到人民币2380亿元,占全球发行规模的39%。
“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经过两年多的井喷式的发展,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已快速从起步阶段迈入规模化发展阶段。”2019年6月披露的《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研究报告》显示。
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统计的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境内绿色债券累计发行84只,发行规模1311.81亿元,发行数量及规模较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大幅增长75%和150%。
但目前的绿债市场被认为仍有诸多障碍需要跨越。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刘君言博士在研讨会中就表示,由于信息共享没有打通渠道,绿色金融的交易成本仍相对较高。
此外,中国绿色债券市场中,3~5年期绿色债券占全部贴标绿债发行绝大多数,而10年期以上的债券数量较少,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平均发行期限仅为5年左右,远低于国际市场6.8年的平均水平。
“期限错配是现在企业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就算现在花了很大精力,通过了一些认证和评估来发行绿色债券,或者向银行去申请绿色信贷,但是期限到了,如果不能够续期或者顺利回购,这部分融资成本还是要企业来承担。那么企业是不是还愿意花这个时间、精力和成本来做这个事?我觉得这个是有待考量的。”刘君言表示。
做传统金融做不了的事
研讨会上,多位上市公司高管都对目前企业发行绿债的效率表示满意。张维娅称,从监管审批角度来看,在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整个过程中,从申报一直到核准批复,都是非常顺畅和高效的。
纵观环保产业上市公司的发展,细分领域窗口期有限,走过工程推动、运营推动的阶段,以创新推动企业发展成为当前市场环境下的新要求。
“我们在讲产业整合的时候,往往认为两类公司有前途,一类是大而强的,做产业整合的,有钱、有平台;另一类是技术型的公司,产业最需要扶持的就是这类技术创新型公司,但这些公司发展初期往往是困难的。我们的绿色金融、绿色债券如何支持他们的发展?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问题。”李其林表示。
绿色金融要做传统金融做不了的事——多名上市公司代表对此有共同观点。李其林提出,要想真正发挥绿色金融的效率,应该进行具有引导性的产品设计,以鼓励金融机构买绿债,若纯市场化,或许只能导致“强者恒强”,而“弱者”的需求很可能会忽视。
“绿债的意义方面,除了审批的流程会加快一些,市场也会更关注到债券的主体,包括债券融资的项目中是否包含绿色的含义。”高能环境证券事务代表郝海星表示,在融资项目符合绿色标准的条件下,应适当减弱对主体性质的要求。
在张维娅看来,目前绿债更多发挥“标签”作用,而这一“标签”,一方面需要市场的认可,另一方面也需要金融机构能够给予内生价值的认可。从投资者角度,对于绿色债券的追求依然是短期高收益,为形成利于绿债良好循环的生态系统,期待政府在产业政策支持、税收以及绿色金融项目立项标准方面,进行更多细化。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转自:中国金融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