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岚观察】19004
环境与经济长周期历史演变的几点思考
文/李志青
每年的世界环境日,总归都要说点什么,昨晚刚好听了本学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这门课13个小组的汇报,他们主要是围绕“城市环境与经济的长周期历史演变”这一主题各自选取国内的某个城市展开环境与经济史的考察与研究,并形成论文或文章,可以说内容缤彩纷呈,各有千秋,非常值得进一步归纳与总结。
第一,有必要在较长时间段内开展环境与经济关系的考察与研究;
如何考察并理解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难题,在很多研究中,限于各种原因,往往只是提取某个环境与经济问题的侧面展开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提出对策。比如,近期热议的城市垃圾问题,绝大多数研究都侧重于从解决当前垃圾矛盾的角度出发,提出很多观点和建议。这样做看起来的确没有问题,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很多“当务之急”,但事实上,在解决旧的环境与经济问题的同时,却发现多出来更多新的环境与经济问题。譬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引入厨余垃圾粉碎机来解决生活垃圾问题,这有可能是一种较好的“商业模式”,但其本质却是在转移或转嫁垃圾的环境问题,只是改变了垃圾的空间位置,并没有在生态环境意义上,哪怕是在城市的生态环境意义上根治垃圾环境问题。
环境与经济关系短期化视角的不利之处非常之多,在同学们的研究中也有体现,比如有的小组在一开始用了10多年的数据来分析某个城市的环境与经济演变关系,发现得出的结果很难理解,为何污染排放在经济增长的初期就已经开始下滑,不仅与直觉,而且与之前的理论研究也很难相符。后来,他们想办法拉长了研究的周期,重新发现了环境与经济之间在长周期里仍然是服从“先抑后扬”的某一经验性规律。在所有小组中,研究周期最长的达到了70年,他们考察了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始一直到现在的某钢铁城市,环境与经济关系的演变过程,尽管这样的研究无法完全用统计数据来逐步论证,但较长的研究周期保证了演变过程的“完整性”,从中可以看出环境与经济问题如何从无到有,一步一步演变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帮助我们真正掌握历史的脉络,并判断未来的走向。
第二,环境与经济关系呈现各种特征,要进行理论归纳与梳理;
13个小组的同学们选取了13个城市展开研究,每个城市在环境与经济关系的演变上都有各自的特征,听完各小组的汇报后,我在课上就开始尝试做一些区分。感觉可以将这些城市的环境与经济关系分为几种情况。
第一是本地生产排放污染,影响本地环境;这个是目前最典型的环境与经济关系特征,在大多数城市中都有所体现,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内生发展”问题,也就是经济发展影响环境,将来也会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好环境。
第二是本地生产排放污染,主要影响外地环境;这一环境与经济关系就比较复杂了,因为有“外部性”,所以两地各自的环境与经济关系的演变就有所不同,在输出环境污染的城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协调,而在接受环境污染的城市,环境与经济的矛盾较大,也很难从一个“内生”的视角来解决环境问题,除非在经济发展上另有特殊禀赋(如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否则,该地区的环境问题较难解决。
第三种情况是生产与环境污染都是两头在外,本地区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这样的城市不多,但也有一些,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相对就比较协调。
第四种情况是资源型城市,环境与经济演变关系的动力源是资源开发,这一类比较特殊,也值得好好分析。
以上这几种情况说明,在平衡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上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纽约的经验不一定能用到上海,底特律的经验也不一定能用到长春,等等。
今天时间不够,一早先归纳以上两点。再回到身边的垃圾问题,是否在不同的城市和社区也有不同的情况,是否也应该用一个更长周期的历史眼光来看待,非常值得我们大家思考。
(李志青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来源:环境经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