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3日消息(记者蒋勇)《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19》近日发布,报告显示:去年我国绿色金融资金总需求为2.1万亿元,但总供给只有1.3万亿元,供需缺口达8000亿元。报告预测,今年我国绿色金融资金总需求量将达到2.5万亿元。巨大的资金缺口如何弥补?
所谓绿色金融,简单来说就是金融业对生态环保以及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资金支持。从2017年国务院决定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五地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开始,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以绿色债券为例,去年我国共发行贴标绿色债券144只,发行金额2600多亿元,占全球绿色债券发行的18%,排名世界第二。
近日发布的《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19》显示,去年我国绿色金融资金总需求为2.1万亿元,但总供给只有1.3万亿元,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缺口达到8000亿元。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总经理罗施毅认为,信息不对称是供需矛盾突出的主要原因。罗施毅表示:“看着确实需求量很大,但是我们又找不到很好的项目,希望相关部门或者社会机构能够帮助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搭桥建平台,来获取这些绿色项目的信息。”
北京环境交易所总裁梅德文认为,应该建立统一的绿色项目库,从而提高绿色项目的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能形成一个统一的项目库,统一的登记系统,把绿色项目库的融资主体标准、项目主体标准和企业各方面能尽量统一,这样在开发金融产品的时候,在进行融资的时候,就可能做到低成本、高效率。”梅德文说。
对于如何更好地为潜在的优质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绿色金融论坛上也提出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他还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解决期限错配的问题。因为有些项目是中长期的,需要五年、十年期限的钱,但是银行体系不能提供这么多中长期的资金,如果能够尽快地发展绿色债券市场,尤其是比较长期的融资工具,那就可以解决由于期限错配导致的无法满足绿色融资需求的问题。第二,关于风险偏好的问题,我们现在大量的钱是银行的钱,没有太大的风险偏好,因为这是储户的钱,不能随便乱来。但是我们有很多绿色科技的项目风险比较高,收益也比较高,银行没法投,其他资金想投又没找到渠道,风险偏好和这个项目的风险特征不匹配。第三,由于缺乏激励机制而导致收益率太低,低到任何一个金融机构都无法接受。那怎么办?政府就得出来给一点激励机制,央行再贷款或者地方政府的贴息,又或者是某一个比较便宜的担保等等。这样就可以把回报率提高,金融机构愿意接受这些项目。”
转自:新浪财经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