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闻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纪志宏:深化绿色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9-5-12

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转型最为有效的推手。只有建立起充分满足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的绿色金融供给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获得持续前进的动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深刻领会、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两山”理念,通过深化绿色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转型,助力建设美丽中国。

践行“两山论”需要绿色金融发力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绿色产业是打通“两山”的桥梁,而绿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资金支持。二战后,美国推出近8000亿美元的经济复兴计划,其中1/8用于清洁能源的直接投资以及鼓励清洁能源发展的减税政策;2009年,欧盟启动绿色经济发展计划,计划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此计划在成员国推行。根据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绿色金融小组的估计,要落实目前已经制定的环境规划、计划和标准,在2015—2020年期间资金需求为14.6万亿元。其中,政府财政出资只能满足10%~15%的需求,其他资金需求需要社会资本支持。

面对绿色项目资金需求与绿色金融供给之间巨大的资金缺口,构建有效的绿色金融体系至关重要。只有建立起充分满足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的绿色金融供给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获得持续前进的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其内在逻辑正是以绿色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

以绿色金融促绿色发展,也符合金融发展应有之义、经济发展基本规律。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资金配置方向对其他资源流向具有引导作用。当资金从污染性行业逐步退出,更多投向绿色环保行业,其他资源(包括土地、劳动力)也将随之优化配置。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转型最为有效的推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绿色金融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信贷余额已超9万亿元,绿色债券在境内外发行累计7433.88亿元。

我国绿色金融具有长期发展的市场化基础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所面临的困境,与市场自发性、资本逐利短期性密切相关。随着绿色项目优势不断凸显,绿色金融将获得商业可持续性。理论研究表明,绿色项目考虑并排除了环境风险,比存在环境风险的项目更加安全、信用风险更低。

第一,绿色投资长期收益更高、波动率更小。国外有学者根据摩根士丹利全球股指MSCI中1600多只股票在2007—2017年间的表现,发现更加注重环境、社会和治理的企业往往绩效更好、投资这些企业的风险更低。国内的研究也表明,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企业绿色绩效与企业财务绩效、股票收益呈现正相关,而与企业市场风险呈负相关。

第二,绿色信贷不良贷款率更低。根据我国市场实践,截至2017年6月绿色信贷不良率0.37%,远低于同期贷款的总体不良率水平1.69%;反过来,涉及落后产能、环境违法违规、安全风险问题的企业,其贷款不良率都超过了4%。

第三,绿色金融有助于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英格兰银行研究指出,环境风险对金融稳定有重要影响,具体包括“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物理风险,是指随着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增加,经济活动或受到抑制和失业率上升,这可能增加银行的信贷风险、抬高保险公司赔付率;转型风险,是指低碳经济转型带来的相关风险,政策调整、转型成本以及转型过程成功与否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都会导致强烈的市场波动。由此可见,在长期分析框架下,绿色金融有独特商业价值。

此外,从发达国家绿色金融发展的路径看,表明绿色金融具有内生动力的市场化基础。发达国家绿色金融早期发展即主要依靠市场力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赤道原则”由银行机构自发提出,主张金融机构遵守“可持续性、不伤害、负责任、问责度、透明度以及市场和管理”6项原则。

推进绿色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现阶段,我国绿色金融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政策布局上,政府前期应重视政策的引导支持。具体地来看,可从如下方面着手开展相关工作:

建立保障绿色金融发展的激励机制。一是政府初期可综合采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信用担保等方式,降低绿色项目融资成本、提高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后期再逐步退出。二是加大环境执法、严惩环境违法行为。随着环保执法的趋严,非绿色项目贷款具有较高的风险,当全社会都形成这样的共识后,绿色项目就更容易得到金融支持。三是建立健全绿色投资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发生纠纷时有法可依。此外,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宣传证明客观的绿色投融资意识。

建立绿色经济效益可度量、显性化的市场体系,将绿色经济远期效益转化成可得的现期收益,提高绿色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一是发展基于碳排放权、排污权、节能量(用能权)等各类环境权益的市场和工具,这类交易可以使绿色效益数量化,有助于提高企业或地方发展绿色经济的自觉性,也有助于解决绿色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二是建立适当的约束机制、明确金融机构环境责任、引入环境风险压力测试,对于环境风险压力过大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提高资本充足率等要求,督促金融机构降低其对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从而调节资本短期逐利行为。

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序列,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一是大力发展绿色债券。绿色债券具有标准化与透明度程度相对较高的优势,有利于解决绿色金融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际普遍使用的募集资金专项支持绿色发展的债务工具。二是继续支持绿色信贷,稳步推广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在G20国家中,许多银行已经将环境因素整合进商业决策过程,作为可持续银行战略的内容,相关经验值得借鉴。三是发展绿色产业基金,为企业绿色领域技术研发和生产提供资金支持。四是发展绿色股票指数。建立和推广绿色股票指数(绿色企业占比较高的股票指数)是国际上通行的推动机构投资者提高绿色投资比重的做法。

健全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优化绿色金融生态。着力解决绿色金融市场普遍存在的投融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强化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要求,建立公共环境数据平台,完善绿色评级和认证,开展环境风险分析等多种措施,有效制约污染性投资,为绿色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目前,国际社会针对绿色金融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作出一系列尝试,全球超过20家证券交易所发布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要求,英国通过绿色投资银行投资绿色示范项目,为投资者提供方向指引。

让绿色投资理念深入投资者心里。目前,不少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通过法律法规等方式引导投资者的绿色化。2006年联合国发布责任投资原则,目前加入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的投资机构达到1500多家,管理规模60多万亿美元的资产。我国也应重视对投资者绿色化的引导和支持,构建绿色投资者网络,传播绿色投资方法和理念,推动机构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引入环境评估,督促上市和其他被投资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和完善信息披露。此外,政府应加大对绿色金融理念的宣传、推广,引导中长期的社会资本投入绿色项目和绿色金融。

坚持防范风险的底线。绿色金融本质仍为金融,防范风险是金融的永恒主题,发展绿色金融要牢牢守住风险底线。继续加强信息披露、强化绿色资金的后续监督管理、管控绿色项目杠杆,包括针对绿色信贷,建立风险监测和评估机制,关注影响“不良贷款率”的环境要素;针对绿色债券,关注其所支持项目“杠杆率”“偿付能力”的环境问题;针对绿色基金,则关注资金空转、“洗绿”等指标,从各个环节提升绿色金融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

转自:绿色金融

来源:学习时报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