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9年4月25-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4月22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报告,指出2013年以来共建“一带一路”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已取得明显成效,参与各国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不断增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经济全球化。4月2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咨询委员会的报告指出,“一带一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助于消除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贸易投资的瓶颈,助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为后全球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提供新的增长动力。自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积极倡导并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一带一路”建设之中,而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推动可持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本文对可持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行了内涵界定,指出加强“一带一路”可持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意义,进而深入探讨了绿色金融助力“一带一路”可持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因篇幅较长,本期将发表全文下半部分。
推动“一带一路”可持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需要大量投资,绿色金融可提供助力。2016年,中国作为G20主席国,首次把绿色金融议题引入G20议程,成立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并担任该小组的联合主席国,随后连续三年推动G20“绿色金融”议题。2017年中国推动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设立,大力倡导绿色金融理念,动员资本进行绿色低碳投资。2018年以来,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与英国伦敦金融城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机构共同发起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将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纳入“一带一路”倡议,2019年4月25日,全球27家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签署了该原则。显然,中国已成为全球发展绿色金融的引领国,为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推动“一带一路”可持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需要大量投资,绿色金融可发挥核心作用。然而,绿色金融助力“一带一路”可持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也面临与常规基础设施相同的投资障碍因素,例如政治和监管敏感度高、建设风险大、前端资金需求大、投资周期长、投资人缺乏专门知识等障碍,还面临着互联互通带来的特殊挑战。
一、绿色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可持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面临的挑战
(一)期限错配问题
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一般具有前期投入较大、周期较长、后期运营成本较低的特征,其融资严重依赖银行贷款,而银行由于负债端期限较短,难以提供足够的长期贷款,由于强化了环境和社会风险的底线约束,期限错配问题将更加严重,并导致可持续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此外,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还存在政府财力有限、可持续基础设施接受程度较低、使用者付费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可持续基础设施运营期间的成本节约往往并不能转化为足够的财务收入以覆盖前期较高的投入,难以在流动性要求较高的资金供给和长期项目融资需求之间进行有效的期限配置。
(二)投资风险问题
可续基础设施项目在建设、投资和运营过程中对于政治承诺和制度框架的明确、清晰和可追责性有着更高的要求。考虑到可持续基础设施的长周期特征,运营阶段的公共服务价格与需求变动也将影响可持续基础设施投资意愿与收益预期。可持续基础设施环境与社会风险的识别、评估、转移和配置机制尚不健全。目前对于什么是可持续性基础设施尚缺乏公认的标准,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对于可持续基础设施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缺乏增信机制的支持以及其他稳定的、可预期的政策支持。
(三)信息不对称问题
虽然可持续基础设施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已被普遍认知,但是目前尚缺乏对这种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论和工具,甚至“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判断可持续基础设施所产生的经济可持续性、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的基本统计信息都还比较缺乏。对于公共部门来说,这种信息不对称将导致识别障碍。对于私人部门来说,由于缺乏完备的环境、社会和治理状况的信息披露机制,投资者还难以评估确定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的环境和社会效益,不利于吸引责任投资者。
(四)跨境联通的障碍问题
跨越国界和区域互联互通的可持续基础设施面临着更大的障碍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规划对接的障碍。由于区域经济实力和财政实力不均衡,“一带一路”不同国家优先规划的重点项目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会影响到对互联互通项目的政治承诺。而一些国家金融基础较为薄弱、资本市场不健全,也会影响到对互联互通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的接受程度。另外,跨越国境的项目还需要考虑主权违约风险以及外汇风险等因素,若缺乏相应的保险和风险对冲机制,风险成本较高。二是制度与规范协调的障碍。由于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形态各异、制度规范尚未统一等原因,许多互联互通项目推进缓慢。三是区域能力差异造成的障碍。如何确保基础设施设计与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相适应成为互联互通项目的一大技术难点。欠发达地区在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推进过程中极有可能面临能力建设不足的问题,即当地的技术水平、运营能力与劳动力素质无法达到项目要求。
二、绿色金融助力 “一带一路”可持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政策建议
(一)出台相关政策框架示范和操作指南
“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缺乏稳定的有利政策环境增加了基础设施的主权风险和融资成本。为此,中国应推动成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平台,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协调“一带一路”各国的监管体系、政策和标准,促进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框架和营商环境,推动绿色金融主流化的顶层设计和工具创新。针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障碍和风险,推动基础设施信息透明度和法律文本、贷款合同标准化等规范性建设,提供一定的风险监督和评价标准,以降低项目准备和执行的成本和风险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于跨境基础设施融资遇到的不连贯的规则和制度框架,应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多边优势,建立协调机制,并提供防范货币和汇率等风险的保障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
(二)鼓励加入《“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和伦敦金融城共同发布的《“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具有重要意义。绿色投资原则在现有责任投资倡议的基础上,将绿色、可持续发展议题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提升项目投资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水平,推动绿色投资。未来应鼓励更多机构自愿加入绿色投资原则,遵循所倡导的七项原则:将可持续性纳入公司治理、充分了解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风险、充分披露环境信息、加强与利益相关方沟通、充分运用绿色金融工具、采用绿色供应链管理、通过多方合作进行能力建设。随着更多的“一带一路”相关投资者签署该原则,可在满足可持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巨大需求时,进一步支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
(三)促进开发性金融机构合作
可持续基础设施作为一种投资大、周期长、外部性强但短期直接经济效益低的公共品,要充分利用多边开发银行特别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开发性金融机构的优惠资金,并充分发挥公共资金的杠杆作用和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帮助“一带一路”可持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获得长期稳定、可负担的资金支持。一方面,利用自身主权信用优势从国际市场上获取长期稳定、相对低成本的开发资金来源,以开发性金融的长期资本平台为基础可匹配可持续基础设施的中长期资金需求。另一方面,有效使用开发性金融的优惠资金,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并依托主权信用保障,降低项目风险预期和资金成本,发挥撬动社会资本的作用。此外,面对数量众多、投资规模大、实施和回报周期长、风险高的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多边开发银行之间以及多边开发银行与其它开发性金融之间形成协调互补的合作关系极为必要。
(四)撬动商业性金融机构绿色投资
除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机构的积极作用外,更重要的,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股权融资等多种创新金融工具和机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可持续基础设施领域。例如,通过在开发性金融机构、政府、主权财富基金、私人资本之间组成共同融资结构、混合金融或辛迪加贷款,以扩大基础设施资金供给基础和畅通资金供给渠道,充分发挥多边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和社会资本的协同互补优势,并为促进优惠气候资金提供者、捐赠者、私人基金会和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合作寻找创新路径。再如,通过分阶段融资,即针对可持续基础设施不同阶段的风险收益特征进行投资,以合理使用稀缺的财务能力和撬动广泛的私人资源。而通过风险分担资金机制,可以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可持续基础设施领域。此外,依托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领先优势和人民币国际化趋势,推动发行跨境绿色基础设施项目本币债券,设立区域性多双边绿色基础设施基金和促进绿色项目广泛应用PPP模式等。鼓励按照中国绿色债券标准发行跨境绿色债券。探索可持续基础设施指数工具和产品的开发,推动“一带一路”国家可持续基础设施成为可投资的资产类别。
(五)支持绿色技术投融资
可持续基础设施及互联互通离不开新技术的应用。与传统基础设施不同的是,清洁能源、能源效率、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等低碳环保领域的技术创新正在对全球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发挥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手段。但是,可持续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在可持续基础设施领域技术水平较为落后。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可再生能源、特高压输电、核电、高铁、ICT基础设施等可持续基础设施领域已经形成了先进的研发、装备和生产能力。因此,一方面,依托亚投行、新开发银行构建符合发展中国家情况的可持续基础设施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在满足“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开发性资金需求的同时,注重引导“一带一路”国家的技术需求,加强对于可持续基础设施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应用示范的支持,同时帮助建立有利的政策框架以提升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吸收能力。另一方面,要尽快建设“一带一路”绿色技术基金,加强绿色、先进、适用技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转移转化,推动可持续基础设施领域新技术开发阶段的技术风险、支持新技术的演示和扩大应用、提高新技术的可融资性。
(六)加强能力建设和知识分享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共同的挑战之下,各国共建“一带一路”需要加强行之有效的绿色金融方面的交流和分享,加强不同的标准体系和规则之间的协调性。中国作为绿色金融引领国,应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国家的能力建设和知识分享工作,为克服社会资本进入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的壁垒和障碍因素开发相应的知识工具和能力支持机制,主要包括: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和各项制度安排、绿色金融创新工具和方法学开发、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方面。同时重点关注和管理“一带一路”投资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充分发挥政府、协会、科研机构的作用,通过组织全面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相关的能力建设,使参与对外投资的国内金融机构和企业了解“一带一路”投资项目所涉及的环境和社会风险,掌握环境风险量化分析方法,并将之纳入到内部风险控制程序之中。
作者:
王遥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
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