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闻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多方发力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向纵深发展

>2019-3-30

绿色金融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大亮点,尤其是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五省(区)部分地方设立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成效显著,对助推经济转型、生态文明建设起到良好作用。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料将在完善标准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切实加强风险防范、强化绿色金融统计等方面继续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向纵深发展。

支持力度加码

从金融机构看,尽管当前绿色金融发展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未来仍需强调其战略意义并持续推进。

交通银行(港股03328)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建议,商业银行需制订相应的发展目标、产品体系、关键举措和机制保障,从而形成完整的绿色金融发展规划。短期内,应尽快着手制订具体详细、可操作性强的绿色金融标准和细则,在全行系统内颁布,在授信与风险政策上深入体现绿色金融的理念。

同时,金融机构应持续加大节能环保重点项目金融支持力度。具体看,东方金诚绿色金融部负责人方怡向表示,可以改进和完善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服务,积极开发和销售绿色金融产品。主动梳理辖区内的优秀环保企业名单,加大银企对接力度,对表现良好的环保企业,适度降低门槛,在授信审批、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

当然,提升绿色发展能力需从多方面共同发力。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表示,首先,要营造绿色发展环境。其次,培育和发展绿色金融市场。再次,加大对绿色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

进一步政策引导

“中国的绿色金融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政策支持下的规模迅速发展,不能掩盖绿色金融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相关负责人称。

“很多绿色项目建设周期长,收益率偏低,因此对该类绿色项目金融机构表现并不积极,而在现阶段的经济形势和去杠杆的背景下,通过加大财政补贴提升绿色项目吸引力的空间已经不大,这就要求产业自身建立良好的退出整合机制,加大洗牌力度,避免劣币逐良币。”武雯表示,需要从政策制度上进一步引导,可考虑从法律法规角度提升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社会责任。

同时,缺乏统一的界定和认证标准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董希淼举例,以绿色债券为例,我国绿色债券主要包括绿色金融债、绿色企业债、绿色公司债及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等类型,分别由不同相关部门监管,但目前这些类型所界定的绿色项目标准尚未统一,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也有待细化。

 加强风险防范

加快推进绿色金融的同时,也需加强风险防范,防止“洗绿”等风险发生。

在金融机构加强环境社会风险防范方面,方怡向表示,建议银行、资产管理机构等积极开展环境压力测试,评估环境风险对其资产价值带来的影响,对环境风险进行主动管理。银行也可以对环境风险进行动态管理、全流程管理,如在贷前对客户进行环境社会风险专项评估,将评估结果与信贷客户贷款利率挂钩;贷后对信贷客户环境和安全生产表现进行动态监测,倒逼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

董希淼建议从四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专业化团队,加强对绿色产业政策和客户的研究,提高绿色金融业务的风险预判能力。二是对绿色金融客户进行层级细分,提高风险定价能力,根据其抵押物价值和经营状况实施精细化、差异化定价。三是探索适用于绿色项目和客户的风控模型,完善风险管理的手段和工具,加强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督查,强化风险监测和预警,对客户的经营状况和资金用途进行监控。四是与政府部门探讨设立绿色金融风险补偿基金,由政府、银行和贷款客户三方共担风险。

可以预计的是,强化绿色金融统计将有利于风险防范。在武雯看来,绿色金融的统计工作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明确现有的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统计标准体系,加强涉及相关项目的机构部门间的沟通协同,使统计工作更加准确;另一方面,需要尽快建立涵盖绿色金融市场的综合统计体系。

转自:金融界

来源:中国证券报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