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对支持绿色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的需求不断扩大。2015年以来,中央大力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继出台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产业及绿色金融体系发展,既为发展绿色金融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又为开展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实践探索提供了新的机遇。根据当前政策导向并结合南阳实际,市政府启动了南阳申建全国绿色金融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突破。通过申报实验区并全面开展绿色金融探索,积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是落实中央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协调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绿色金融的意义 绿色金融概述
根据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绿色金融体系是指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支持经济向绿色化转型的制度安排。
当前的政策导向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并首次明确了建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2015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16年3月,全国“两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为落实中央有关精神,2016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从经济可持续发展全局出发,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支持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2017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正式确定浙江、广东、江西、贵州、新疆等5省区8市为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发展绿色金融的意义
加快推动经济“调结构、转方式”,促进南阳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绿色金融探索实践,大力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增加绿色金融供给,探索一条新形势下金融支持绿色产业、服务经济“调结构、转方式”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协调持续发展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子,利于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对于贯彻落实中央“五大发展理念”、加快经济向绿色化转型、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南阳意义重大。 把握政策先机,提前布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根据这一战略导向,未来经济社会必然建立在绿色、环保、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把握时机启动绿色金融试验区申报工作,力争在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方面“先行先试”,就是在争取优先规划、优先探索、优先布局和优先发展的大好时机,就是对南阳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的提前演练和提前布局,机遇难得,失之难再。
承接政策优惠,增活力、强动力。仅就目前已经出台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来看,国家在支持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方面给予的优惠政策已非常可观。《指导意见》提出,支持通过专业化的担保和增信机制支持绿色债券的发行,研究制定有助于降低绿色债券融资成本的其他措施;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按照法定程序发行上市;支持已上市绿色企业通过增发等方式进行再融资等。国家除出台优惠扶持政策之外,还将加大中央政府财政投入,大力推进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体系发展。这些扶持资金既包括政府财政直接补贴资金,也包括中央、省级政府引导、支持下的产业发展基金。如七部委《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央财政整合现有节能环保等专项资金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投资绿色产业,体现国家对绿色投资的引导和政策信号作用”;“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发起区域性绿色发展基金,支持地方绿色产业发展”;“支持社会资本和国际资本设立各类民间绿色投资基金”等等。
南阳发展绿色金融独特优势
地理、人文环境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南阳位于中原腹地、豫鄂陕三省交界处,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公路、铁路、航空运输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森林覆盖率达34%,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均居全省第一。境内有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8个,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6处。南阳伏牛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地质公园”;内乡宝天曼是“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高效生态经济建设示范市。
绿色产业基础较好,具有较强的延展性。南阳是河南省的人口、地域、经济和传统农业大市,素有“中州粮仓”之称,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烟生产基地,具有微缩河南、微缩中国的典型代表性。工业基础较好,已形成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冶金建材、油碱化工、电力能源、食品加工六大战略支撑产业和光电、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工业门类齐全,涉及39大类3000多种产品。能源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光电电子信息等产业快速发展,13个产业集聚区建设初具规模。全市共建立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8家,重点实验室68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家。创新基地建设卓有成效,是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光电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河南省生物产业高技术基地。南阳高新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卧龙区为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淅川县被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中线效应”突出,凝聚巨大优势。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从2009年开始,迁出丹江口库区移民群众16.5万人,市内安置10万余人,关停、动迁企业127家,圆满完成了“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移民搬迁任务,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顺利实施做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同时也在防污治污和发展绿色产业绿色金融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丹江口水库是京津冀豫四省区的“大水缸”和生态水补给站,保障“一渠清水向北流”是南阳承载的重大政治责任。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不间断供水1400余天,共调水169.29亿立方米,累计向4省区供水158亿立方米,累计受益人口超1亿人,累计向受水区生态补水11.6亿立方米。目前,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在南阳开展绿色金融试点试验,经济基础扎实,社会环境良好,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大优势。
经济金融底子扎实,支撑作用明显。近年来,南阳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17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377.70亿元,较上年增长6.8%。其中,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37.30亿元、1442.97亿元和1397.43亿元,分别增长4.6%、5.6%和9.2%。全市工业增加值1221.99亿元,较上年增长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6.1%。地方财政总收入284.15亿元,较上年增长5.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4.84亿元,增长7.7%。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贷款余额分别为3757.35亿元、2127.95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8.8%和12.9%。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153.07亿元,较上年增长21.8%。南阳各项主要经济金融指标增速均居全省先进行列,为开展绿色金融试验提供了良好条件。
南阳绿色金融探索的前期实践
措施有力,推进坚定。一是市政府高度重视,坚定推进。近年来,市政府持续高度关注绿色金融发展动向。全国绿色金融试验区申报工作启动后,霍好胜市长立即就南阳申报工作做出批示:“力推、抓紧、促成”。景劲松常务副市长批示:“绿色金融试验区争取与建设是我市大事,要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动员各方力量全力推进”。南阳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由景劲松常务副市长牵头、南阳市中支等7部门为成员的“绿色金融试验区申报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专家组完成了可行性研究论证。与中诚信等专业机构接洽并签约合作,编制了整体推进规划,全面、扎实做好申报各项准备工作。
出台配套措施,全面打造绿色经济体系。南阳市出台了《生态功能区划分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实施了《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专项治理措施,着力打造“青山绿水”,不断优化生态环境。近年来,水源区各县共建成污水、垃圾处理厂70余个,开工建设国家湿地公园3处,新增造林绿化面积5.6万亩。
“申试协同”,积极开展绿色金融探索实践。南阳市中支按照“边申报、边探索”的思路,安排辖区淅川、邓州、内乡、西峡等基础好、优势大的4个县市,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探索,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目前南阳绿色信贷规模已达200亿元左右,南阳牧原9.774亿的绿色债券已通过审核;与国开行签订了108亿元的水源区及干渠带储备林合作协议;中诚信已初步确定南阳10家目标企业备选发行绿色债券,预计可募集资金40亿元。
做好人力资源调配,强化人力保障。南阳市政府邀请中诚信、中信建投证券、中债信用增进等多家机构莅宛,先后举办了绿色金融知识培训班、绿色债券知识培训班,针对金融、财政、发改、环保等部门及企业相关人员普及绿色金融知识。人行南阳市中支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了“绿色金融体系研究小组”,充分做好申报试验区人力资源储备。
进展顺利,初效显著。2017年10月,南阳市政府向省政府呈报了《关于启动南阳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申报工作的请示》,省政府办公厅朱焕然秘书长、冯先志副秘书长批示:“请省金融办、人行郑州中支牵头有关部门研究会商”。今年5月、7月,南阳市政府与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诚信)联合举办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宣讲会”、“绿色金融知识培训班”及“绿色债券发行知识培训班”,并与中诚信就开展工作合作达成了一致。6月12—13日,中国人民银行陈雨露副行长在浙江湖州主持召开了人民银行“绿色金融建设座谈会”,南阳等全国7个第二批绿色金融试验区候选城市受邀参加。7月,省政府金融办代表省政府明确回复省十二届政协一次会议委员提案:“支持南阳申报全国绿色金融试验区工作”。
构建南阳绿色金融体系的几点设想
以申建国家级试验区为突破,全面启动绿色探索。目前,我市申建国家绿色金融试验区工作已取得突出的阶段性成果,市委、市政府坚定支持,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给予高度关注,与“中诚信”的战略合作推进顺利。行百里者半九十。值此申建国家绿色金融试验区的关键阶段,应当动员、集中各方力量,继续坚定不移抓好以下工作:
主动做好汇报对接。市政府协调并带队人民银行、发改、财政、环保等部门加强与省直对口部门做好汇报对接,推动省直部门对南阳申报工作给予充分指导和大力支持。
争取省政府强力支持。争取由省政府出面,择机与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开展工作对接。争取省政府出台更多优惠政策,支持南阳绿色金融探索实践工作。
抓好申报“热身”工作。按照“边实践、边申报”的思路,选择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基础扎实、整体优势相对突出的淅川县、内乡县等3-4个县区“先行先试”,积极开展绿色金融试验区“热身”实践,扩大申报优势。
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强化与“中诚信”等机构的合作,争取“不对称”申报优势,夯实申报基础。主动“请进来”,邀请专家学者莅宛开展学术交流和论坛活动,深厚申报氛围;积极“走出去”,到浙江、广东等首批试点地区学习先进经验。
以“四个坚持”为原则,深化绿色发展理念
坚持绿色导向,科学发展。立足服务实体产业,防止脱实向虚,探索建立绿色金融改革与经济增长相互兼容的新型发展模式,通过构建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差别化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南阳市战略性主导产业的绿色转型改造和升级。
坚持统筹协调,重点推进。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防止脱实向虚,加强全面统筹,建立跨部门、跨机构协同工作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金融、财政、产业、土地、水利、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协调配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设计符合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探索创新金融支持环境保护、节水、节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绿色项目的绿色改造和转型升级模式。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筹兼顾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短期和中长期效益,科学处理金融支持绿色发展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绿色金融良性循环发展。加强政府在规划指导、规范运作、服务保障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市场化专业化的运作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支持商业性金融机构建立社会责任与业绩增长相一致的业务体系,既要创新服务,又要降低成本,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绿色投资,使绿色经济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
坚持措施稳健,风险可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按照“规划先行、先易后难、成熟一项、推进一项”的思路,积极稳妥、有力有序、精准务实,稳步推进组织体系、产品工具、机制体制和配套措施等各项创新,强化风险意识,提高绿色金融领域新型风险识别能力,稳妥做好风险预警、防范、化解和处置工作,促进绿色金融持续健康发展。
以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为目标,着力推进“八项建设”
构建绿色金融组织体系。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总行或省级分行开展绿色金融战略合作,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业务中心)或绿色金融专营分支机构,配备专业的绿色金融产品经理。建立适用于试验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评价指标,定期开展实施情况自评价,探索开展绿色银行评级。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重点支持地方生态环境建设和绿色产业发展。推进金融租赁公司等设立绿色专营机构,鼓励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典当行和专业性中介机构等积极参与绿色金融业务,为绿色产业、企业和项目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依法设立的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私募基金等依法合规参与绿色投资。
创新发展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研发适合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的能源效率贷款、节能减排专项贷款等绿色信贷产品。推进环保、节水、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绿色建筑、绿色矿山、海绵城市建设等领域的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加大对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水污染等防治的支持力度。鼓励开展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探索主要污染物排放权、节能环保项目特许经营权、海绵城市建设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收益权、绿色工程项目收费权和收益权等抵质押融资模式创新。审慎稳妥探索节能环保项目特许经营权、排污权和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及其收益权切实成为合格抵质押物,进一步降低节能环保项目特许经营权、排污权和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抵质押物业务办理的合规风险。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各类绿色产业基金,为绿色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推动设立市场化运作的绿色产业担保基金,为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支持的项目提供担保。
拓宽绿色产业融资渠道。支持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绿色城镇化、海绵城市建设、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城市生态修复、排水防涝设施“补短板”、绿色矿山建设、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水资源节约和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城镇节水改造、污染防治、生态农林业、节能环保产业、低碳产业、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示范、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低碳试点示范等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项目领域发行绿色债券融资,通过政府补助、设立绿色债券担保基金等方式支持绿色债券发行和绿色项目实施,稳步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加大地方政府债券对公益性绿色资本项目的支持力度。支持发行中小企业绿色集合债,拓宽资金来源。积极支持绿色企业境外直接上市融资和发行绿色债券。推动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在境内中小板、创业板和主板上市以及到“新三板”挂牌融资。鼓励优质绿色上市企业通过并购基金等方式实施兼并重组,探索发行优先股、定向可转换债券等作为并购工具的可行性。引导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支持以绿色项目为核心的科技型企业发展。建立健全企业环保信息披露制度,引导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披露环境信息。
探索开展环境权益交易。探索科技资源交易与共享机制,促进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的融合。探索设立河南省低碳发展基金并作为母基金,在试验区内引导社会资本设立碳基金。利用现有合格交易平台依法合规开展金融资产交易,鼓励金融机构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有效资产。规范整合地方林权交易市场、粮食交易市场,开展农产品交易,丰富现代农业企业融资手段。支持河南省光伏、风电等行业的企业纳入申请自愿减排项目。审慎研究探索南阳市林业碳汇、绿色减排项目碳储量评估、碳排查及相关数据体系建设。
加快发展绿色保险。引导保险资金投资绿色环保项目,探索开展绿色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在环境高风险领域按程序推动制修订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相关法律或行政法规,健全环境损害赔偿机制。探索将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情况,作为获得绿色信贷等金融服务的重要参考。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中关注“两高一剩”(高污染、高耗能和产能过剩)目录内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情况。鼓励保险资金以股权、基金、债权等形式,支持绿色建筑、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绿色产业园区等重点绿色项目和园区建设。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针对生态农业等领域的绿色保险产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支持发展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大病保险等。
夯实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依法加强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工业和信息化等主管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以及保险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之间的信息共享,将企业污染排放信息、环境违法违规记录、安全生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参保情况等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企业征信系统等信用平台,建立覆盖面广、共享度高、实效性强的绿色信用体系,为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提供服务。充分发挥河南企业信用自律组织的作用,加强部门协同,逐步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环境。打造“绿色支付工程”,以绿色金融为引导,推广应用电子商业汇票、手机支付等支付工具。推动绿色评级、环境影响评估系统等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产业转型改造和升级发展机制。建立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和备选项目库,定期开展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矿山、绿色建筑、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节能环保等绿色企业和项目的遴选、认定和推荐工作,为入库项目和企业提供绿色项目债发行、绿色信贷支持、基金投资、上市融资等服务。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融资模式,重点支持新能源、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等绿色产业开发新产品,降低单位能耗;支持新材料、装备制造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资源产出效率;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创新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等,全面推动试验区战略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和绿色企业定期披露绿色金融项目环境和效益信息。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环境效益认定服务。建立服务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的行政事务绿色通道,完善绿色金融统计工作。
构建绿色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明确信贷准入的环境标准和要求,提高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强化银行、发债人和金融中介机构对绿色信贷和债券的风险分析能力,严格监控大中型绿色项目的杠杆率和偿付能力等信用风险指标。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环境风险压力测试。支持金融机构建立健全绿色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完善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评估和管理流程,提升对项目环境和社会效益与成本的定量分析能力,加强对客户环境和社会风险的动态评估,完善内部报告制度、公开披露制度、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互动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积极稳妥做好风险化解和处置工作。完善绿色项目投融资风险补偿制度,通过建立绿色企业和项目保险体系,分散金融风险。强化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和处置工作,促进绿色金融持续健康发展。
以服务绿色创新发展为重心,全面提升支持保障能力、强化组织协调。成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研究制定南阳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施细则,明确分工和责任,强化监督评估,定期跟踪落实情况。加强宣传引导,增强环保法治意识,形成有利于绿色发展的良好法治环境。加强与国务院相关部门的联络沟通,指导南阳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工作稳妥有序推进。
强化政策支持。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对在绿色信贷方面表现优异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全国性、区域性金融机构分支机构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定期开展第三方绩效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实施差异化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政府财政要加大对绿色金融发展的投入力度,可通过适度放宽市场准入、公共服务定价、特许经营权、地方财政和土地政策支持等措施,完善收益和成本风险共担机制,支持绿色产业基金投资的项目。市政府要加强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工作的政策支持,及时总结经验,适时向其他地区复制推广。改革试点试验过程中遇到其他重大政策突破事项,根据“一事一报”原则,按程序报批后实施。 强化人才保障。将绿色金融业务骨干作为南阳市重点引进和培育的高层次金融人才,按照南阳市高层次金融人才专项扶持政策给予扶持。依托现有资源建设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协调政府政策支持和融资服务、人才引进等工作。成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专家委员会,为试验区建设提供专业指导。深化与金融学会、高等院校和金融研究机构等合作,在试验区设立绿色金融研究院,打造绿色金融研究基地,开展绿色金融创新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加强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培养一批兼具金融和环保技术知识的综合型人才。
强化执法追责。强化主体责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企业环境与社会责任追究机制。加大用能、环境、安监等方面的检查执法力度。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和重大环境风险的申诉交流制度,强化社会监督,发挥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对违反相关环保、安全等法律法规、对利益相关者造成重大损害的企业,应依法严格追责。
转自:河南——百度网
来源:决策探索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