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导读:
2018年12月7日,2018上海·台州周的重要活动之一“上海·台州普惠金融高峰论坛”在沪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共台州市委、台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台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承办。
2018年12月7日,2018上海·台州周的重要活动之一“上海·台州普惠金融高峰论坛”在沪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共台州市委、台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台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承办。
上海 · 台州普惠金融高峰论坛现场
台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蔡永波,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焦瑾璞,浙江省特级专家、浙大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台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应正南,台州市金融办主任叶维增,上海虹口区金融服务局副局长沈锋,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副经理、副研究员、博士后李迅,上海展正股权投资基金公司董事长沈若雷,浙江(台州)小微金融研究院院长柯孔林,台州银行行长黄军民,浙江泰隆商业银行行长王官明等来自台州市政府、沪上要素市场、高等院校、各金融机构的逾百位嘉宾出席。论坛由浦江金融论坛秘书长、大陆期货首席经济学家李国旺主持。
领导致辞
台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蔡永波
台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蔡永波代表台州市政府对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对台州的基本情况做了简要介绍。
蔡永波介绍说,台州地处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全市陆地面积940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10万,是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之一。同时,台州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是我国股份合作制的发源地和民营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台州的发展特色比较鲜明,可以用“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这12个字来概括。台州拥有“天台山”和“神仙居”两大国家5A级景区,三湾相连,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长期稳居全国城市前列;台州也是“和合圣地”,“和合文化”被习总书记称之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之一;台州也是“制造之都”,拥有制造业企业5.84万户,规模以上企业3700多家,民营经济非常繁荣,已形成21个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目前,台州正在打造7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拥有境内外上市企业53家,A股上市公司数列全国各地级市第四位。
2015年12月,台州正式获批“国家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示范区”。台州市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建立了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该平台彻底解决了原来银行机构和贷款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打通了信息孤岛,很好地实现了贷款企业信息的共享和共用。截至目前,台州的银行业不良率保持在0.8%左右,处于省内最低水平。此外,台州还设立了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给企业增信,破解“信用难、担保难”问题。
蔡永波表示,当前普惠金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生态,台州将紧紧围绕国家金融市场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开放,进一步健全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提升普惠金融的覆盖率。同时,要进一步优化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环境,提升信用成果在普惠金融服务中的应用,努力为全国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样板和示范。
台州市政府副秘书长 应正南
台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应正南在发言中详细介绍了台州国家级小微金改试验区建设的有关情况以及台州在普惠金融小镇方面“三中心、三基地”的创建规划。
应正南表示,国务院常务会议于2015年12月正式决定建设浙江台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三年以来,台州以试验区实施方案“小微金改30条”为主线,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小微企业为改革创新出发点和落脚点,以 “两导向、一统筹” 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取得了一系列基础性、关键性、首创性的改革成果,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提供了台州实践、台州经验和台州样板。台州小微金改的实践做法可以总结为:
(一)坚持问题导向,提升小微企业融资获得率。
1.建立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该平台将覆盖59万家市场主体的8397万条信用信息进行整合汇集,信息自动采集、实时更新。同时,该平台具备基础信息、综合服务、评价与培育、风险预警与诊断等四大类功能,并免费提供给银行使用。截至今年10月末,累计查询量达566万次,被银行列为贷前调查、贷中审批和贷后管理的必经环节。
2.设立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破解“担保难、增信难”问题。基金以“政府出资为主,银行捐资为辅”方式组建,担保费率控制在年0.75%,且不附加收取额外费用或增加第三方担保。基金规模由首期5亿元扩至10亿元,合作银行已扩至26家,已实现下辖县(市、区)分中心全覆盖,并针对政府重点支持的行业与项目推出了14款专项担保产品。截至10月末,累计承保金额194.47亿元,服务市场主体10305家,在保余额67.83亿元。
3.开展商标专用权质押融资,破解小微企业抵押物不足问题。率先开通国家商标局与台州受理点的数据专线,理顺登记、评估等关键环节,创新推出申请材料网上初审服务,再到受理点正式递交材料,确保商标质权登记受理“最多跑一次”。截至10月末,累计办理质押登记1439件,质押金额达108.76亿元,累计发放贷款82.73亿元。此外,我市还积极深化开展应收账款、股权、排污权、专利权、海域使用权、承包土地经营权等各类权利质押融资。
(二)坚持需求导向,增强小微金融服务精准化。
1.发展小微企业专营机构,扩大小微金融服务覆盖面。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在机构新设上向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倾斜,地域布局上向城郊及乡镇覆盖,提高小微服务覆盖面和专业化水平。截至10月末,全市已设立小微企业专营机构327家、社区支行97家。支持3家城商行“走出去”,已在全国近20个省市设有451家分支机构、178家村镇银行总行及分支机构。
2.加强互联网技术运用,提高小微金融服务效率。推动传统信息获取及处理方式与互联网技术融合,泰隆银行在传统“三品三表”(人品、产品、抵押品,电表、水表、海关报表)基础上,通过“三化”(即社区化、模型化、便利化)方式改造信贷技术;推出全国首个小微企业智能地图,实施网格化、个性化服务策略。台州银行创新推出“智慧小微”金融服务新模式,开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移动工作站”,实现在线快速精准授信,让客户“一次也不用跑”。
3.创新产品和服务流程,满足金融服务差异化需求。建立和完善小微企业信贷产品信息查询平台,汇集355款贷款特色产品,为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信贷产品查询服务。深化银税互动平台建设,推进银税信息增值利用;鼓励引导银行大力推进信用贷款,截至10月末,全市企业信用贷款余额558.35亿元,占企业全部贷款比重为18.75%。开展普惠金融服务模式的输出,打造全国性的普惠金融分享平台—中国(台州)普惠金融培训中心。3家城商行不断下沉服务重心,户均贷款仅为33.75万元。9家农商行深耕农村市场,创新推出整村批量授信模式,整村授信覆盖率达91.27%。
(三)坚持统筹发展,拓展小微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
1.跑改与金改结合,创新政银合作新模式。充分发挥“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引领作用,将小微金改与跑改有机结合,依托银行网点多、分布广、经办力量强、服务规范等优势,在全省率先全面推出“社银联通”工程建设,将政府部门社保业务办理窗口延伸至合作银行基层网点,既缓解了政府办事窗口业务压力和人手严重不足等问题,又让群众办事从“最多跑一次”提升到“就近最多跑一次”,实现了政府、银行和群众三方共赢。
2.理论与实践结合,发挥小微金融指数风向标作用。设立浙江(台州)小微金融研究院,开展小微金融运行规律、发展趋势等方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以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中的34万家市场主体为有效样本,编制全国首个“小微金融指数(台州样本)”,包括总指数和成长指数、服务指数、信用指数三个二级指数,按月采集、按季发布,为政府服务企业决策、金融机构精准服务小微企业、监测防范小微企业运行风险提供指导和参考。
3.抓大与扶小并重,鼓励上市公司引领行业发展。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实施“凤凰行动”计划,引导企业主动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试验区批设以来新增上市公司17家,新三板与浙江股交中心挂牌数分别达到55家和658家。截至目前,台州全市共有上市公司53家,其中A股上市数居全国地级市第4,中小板上市数居全国地级市第3,形成了证券市场“台州板块”。
4.创新与稳定并重,打造金融安全示范区。坚守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将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作为维护金融稳定的根本保障。出台《浙江省台州市金融安全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开展推改革促实体、强监管优环境、防风险严整治等三大专项行动。推进全国第二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的创建,实施农村信用户、信用村(社区)、信用乡镇(街道)为主体的信用工程,建立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形成“信用好-易贷款-更重信用”的良性循环,打造“台州人最讲信用、在台州必须讲信用”的金融生态环境。
应正南介绍说,通过国家级小微金改试验区建设,台州的金融业始终朝着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2018年前三季度,台州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60.04亿元,占GDP比重为7.60%,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4.67%;10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8388.37亿元,同比增长11.52%。本外币贷款余额7170.77亿元,同比增长14.0%;小微金融服务能力增强。截至10月末,台州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983.90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1.61%,高于全国近20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户数达36.07万户,同比增加4.72万户。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为94.31%,同比提高5.38个百分点,连续九年全面完成小微企业贷款“三个不低于”要求;金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截至10月末,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0.80%,比年初下降了0.17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0.91%,比年初下降了0.28个百分点。
此外,应正南还详细介绍了台州普惠金融小镇的创建规划。他表示,普惠金融小镇按照“三中心、三基地”的总体布局,以台州经济开区为核心,辐射涵盖整个台州市域。首先是建设“三大中心”:
1.设立普惠金融培训中心。创新金改经验社会化推广复制路径和机制,加强与浙江工商大学、台州学院等院校及协会、研究院、地方金融机构的合作,开展普惠金融服务模式的输出,打造全国性的普惠金融分享平台—中国(台州)普惠金融培训中心,并在地方院校和地方城商行设置分中心。按照统分结合的方式,统一设置课程、统一培训计划、统一调配师资,各分中心分别承担相应的培训任务,搭建省内外的普惠金融从业者学习培训平台,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尤其是中高管理层的普惠金融服务能力,为台州乃至全国普惠金融领域培养和输送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采取公益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方式,专门设立浙江普惠金融学院,致力打造成为全国最大且唯一的中小银行高管培训基地。以提高普惠金融实践为宗旨,以标杆银行中高管的实践经验分享为主,注重课程模块化,突出产学研高度结合,创新“课堂+标杆银行现场学习”等授课方式,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激励浙江乃至全国的标杆银行以台州为基地进行经验分享,将“浙江普惠金融学院”打造成“全国性的普惠金融学院”。
2.设立普惠金融研究中心。在浙江(台州)小微金融研究院的基础上,增挂普惠金融研究中心牌子,在普惠金融及相关的地方金融、小微金融、农业金融、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开展普惠金融运行规律、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实证、理论和政策研究,促进普惠金融在台州乃至全国的实践,扩大普惠金融服务惠及面,推动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造成为全国普惠金融领域的知名智库之一。
3.设立小微企业辅导中心。整合政府部门资源,借助中介和金融机构力量,构建公益性质的小微企业培育辅导机构;采取线上线下结合,制定培育辅导流程,组建培训师、辅导师队伍,开展财务规范、税收规范、管理规范等方面的培育辅导,增强培育辅导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促进小微企业规范化,提高小微企业盈利能力。
其次是构建“三大基地”:
1.打造区域性股权投资基地。以直接投资为重点,鼓励引进私募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以发起设立、合作发展等方式培育全国影响力的私募基金,发展并购基金、夹层基金、产业基金、天使基金等多元化投资基金。以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为重点,通过投贷联动、供应链金融、区域性金融对接平台、投资者示范教育基地等,探索建立产业链、创新链、金融服务链有效对接的新机制。
2.打造普惠金融标杆示范基地。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要求,总结提炼台州小微金改的经验和做法,通过样板窗口、示范岗位等形式,建立普惠金融标杆示范点,展示台州小微金融改革创新成果,推广和分享普惠金融发展经验,供全国中小银行参访、考察。重点做好普惠金融博物馆、小微信贷模式示范点、“党建+金融”示范点、科技金融示范点、信保基金示范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示范点、商标权质押融资示范点、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点等建设。
3.打造普惠金融合作交流基地。引进来,定期举办全国性普惠金融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的普惠金融专家、学者,开展普惠金融领域的交流,搭建普惠金融机构与专家学者、中小微经济体、政府联系的桥梁。走出去,积极稳妥地引导地方法人城商行和农商行,通过战略参股、异地设立村镇银行,与区域外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或以微贷技术输出等方式,复制推广台州普惠金融服务模式。
主旨发言
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 焦瑾璞
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焦瑾璞以“普惠金融与宏观经济发展---新理念与新思考”为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对普惠金融功能与实现路径的思考。
焦瑾璞认为,我国的普惠金融发展经历了两个转变:1.从“跟随”到“突出”的转变。以前引进小额信贷、微型金融以及普惠金融等概念,是国内“跟着学”的阶段。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把普惠金融写入了改革文件,从此普惠金融就真正起来了。2016年,杭州G20峰会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数字普惠金融,另一个是对普惠金融衡量的指标体系。这个文件引领着中国的普惠金融逐步走向“突出”阶段;2.从“借鉴”到“探索”的转变。以前借鉴普惠金融的境外发源地基本都属于贫穷国家,主要原因是富裕国家不需要普惠性质的金融。经过深入的考察研究可以发现,贫穷国家的普惠金融模式并不适合我国的市场发展需求。近年来,通过“路通、水通、电通”这“三通”紧密发展农村金融,中国开始探索自己的普惠金融发展之道。
焦瑾璞表示,中国的普惠金融有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实践上的多样性使国内尚未形成可持续、可复制的统一普惠模式;2.目前还缺乏一套能反映中国普惠金融的理论体系;3.亟需相应法律法规和外部环境的建设。在宏观框架下,发展普惠金融有几大好处:1.普惠金融的账户和存款服务可以提高居民的储蓄率和投资率;2.为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普惠金融的资金渠道更加多元化;3.普惠的支付服务可以降低全社会的交易成本;4.普惠金融的大数据服务可以消除信息不对称;5.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金融稳定。
对于未来普惠金融的发展,焦瑾璞强调,必须依法合规地开展业务,特别要警惕打着普惠金融旗号的违规欺诈行为;要不断培养风险意识,有效区别合法金融与非法金融,避免踏入“庞氏骗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在“硬数据”和“软信息”之间找到平衡;发展普惠金融,还要大力加强金融消费者的能力建设,避免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
浙江省特级专家、浙大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 金雪军
浙江省特级专家、浙大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以《创新型经济需要创新型普惠金融》为题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对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
金雪军表示,浙江的发展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对转型升级的目标有非常明确的考量。浙江有八大主打产业,其中放第一的是信息产业,这与所面临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革命主线高度吻合。浙江在全国范围内最早提出搞信息经济、数字经济,一直以创新为主导走在经济发展前列。从地区格局看,浙江非常强调“大湾区建设”、“钱塘江时代”,非常强调“四大都市圈”的发展提升问题,从这个过程中,围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来打造、来发展是一个非常清楚的主线。
金雪军介绍说,“金融排除”是与普惠金融相对应的一个词,即站在银行或企业的角度,不能够做所有的业务,而要发挥比较优势,做最擅长的业务、做最擅长的事。在业务选择上,国内的大银行会有三种比较明显的倾向:喜欢大企业业务而相对忽视小企业,喜欢城市业务而相对忽视农村,喜欢机构业务而相对忽视个人。从成本收益比或资源协调角度来说,有合理的一面,但往往“三农”、“小微”、“个人”的正当需求会无法充分得到满足。
从小微金融发展或小微企业融资创新的角度来说,台州的普惠金融创新大致可概括为7个方面:第一是担保的创新。没有担保银行可以不放贷,这是《银行法》跟《担保法》赋予银行的权利。但是一旦有担保做得不好,就会形成担保链和资金链的“双链问题”。通过将全额担保机制转化为分散担保机制,即政府、银行、企业分别承担一部分风险,会使企业和银行有比较好的协同;第二是抵押资产的创新。在实践中,预期现金收入的资产都可以作为抵押资产,这也是资产证券化的前提。其中有三个空间:从无形资产到有形资产,从动产到不动产,从一般资产到股权资产;第三是服务的创新。包括台州银行、泰隆银行的“三品三表”、“三不看”等等;第四是机构体系的创新。包括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等。其中,也包括各家大银行,各种各样的事业部;第五是银政合作的创新。其中的管理模式非常有意义,制造业归工信部管,但是担保也归工信部管;贸易企业归商务部管,但是租赁、典当、拍卖也归商务部管。浙江省经信委搞的银政合作模式,由工信部系统、经信委系统到各地市经贸企业推荐放贷,这种银政合作总体来说效果不错;第六是技术手段的创新。这牵涉到各种各样的互联网;第七是交叉的创新。投贷联动可以把银行的资源与资本市场的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对于金融的创业创新,金雪军认为必须解决好几个基本问题:第一是知识产权的市场化。每一种生产要素的解放,都会带来一轮经济的增长。解放了土地与劳动力,经济会增长,现在要解放科技人员、解放技术成果,把技术成果从科研部门抽屉里转化成市场上能够交易且有市场价格的东西;第二是债权和股权的互换机制。大量的银行贷款需要通过股权市场来退出,这是创新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股权资本发展越大,企业就越牢靠,因为它是资产负债表里的分母,债务是分子。美国的硅谷银行股权债权能互换,银行贷款(债权)能转换成股权,国内只能通过投贷联动,银行单独成立一个子公司来解决,还没走到硅谷银行那一步;第三是产业的全链条金融服务。一个企业上市做IPO,投行介入后会将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一起带进来,企业需要完整的金融服务链条。深圳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金融的全链条服务。
浙江泰隆商业银行行长 王官明
浙江泰隆商业银行行长王官明在发言中就如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王官明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11月1日,习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现在民企的发展遇到了“三座大山”,其中一座就是融资的高山。总书记要求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克强总理在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也提到,要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对于小微企业融资,首先要解决“融资难”,其次再去解决“融资贵”。“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它不是一道死题,小微金融在其中大有可为。
第一,要守牢根本,始终坚持小微定位。大道至简,金融需要回归到人的本性,给予小微客户与大客户同等的信任与尊重。做小微,就必须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不求大,不求快,越是要有工匠精神,稳扎稳打服务客户,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第二,抓住核心,打造独特的小微商业模式。小微客户贷款难,核心是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难还在准入门槛高、缺乏抵押担保。为了解决小微企业的信息不对称,要遵循“到户调查、眼见为实”的原则,针对小微企业客户形成广义的“三品三表”信任模式。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门槛,实施普惠类客户准入模式,有劳动意愿、有劳动能力、无不良嗜好的“两有一无”市民和农民都可以纳入服务对象范围。
第三,瞄准关键,创新社区化的经营模式。通过提炼总结社区化的经营模式,以物理机构为圆心,在一定服务的半径内,开展综合社区规划。在综合社区里,对社区进行网格化管理,划分若干个子社区,落实三定:“定人、定时、定点”。要求客户经理把思想装在笼子里,把行动放在自留地里面,深耕自己的责任田。
第四,构筑保障,培养专业的小微服务队伍。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完全可控,但借贷需要充分的授权,操作手续会很快,所以需要培育一支认同小微服务理念、作业技术过硬、有激情的员工队伍。
第五,夯实基础,建设良好的小微金融文化。在服务小微企业过程中,从文化入手,从廉洁自律入手,行内严禁信贷人员与客户之间有私人关系,严禁收受客户的任何好处,严格做到不拿客户一针一线。定期组织开展“三誉三感”(信誉、荣誉、名誉,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的企业文化教育。
第六,培育动力,推动降低融资成本。金融科技可以降本增效,对整个商业模式的升级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央行的引导,积极探索利率市场化的利率定价机制,将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受到“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启发,积极推进移动便利化,自主研发了Pad移动金融平台,把传统线下的信贷业务同线下的移动作业平台高度融合,把贴心服务送到家,让信息多跑网路,客户少跑马路。
通过25年的实践,王官明认为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有几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可提炼为四个方面:1.探索小微金融服务离不开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引领与支持。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监管部门就更好地支持服务小微,出台了很多好的政策。像台州小微金改,通过信用信息体系建设,搭建了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较好地解决了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成立了信报基金和商标质押权等等的渠道,降低了服务小微的风险成本和获客成本;人民银行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发行小微金融债等等;2.做实小微金融服务要坚持并且喜欢小微定位。小微信贷存在户均额度小、抵质押率低、期限短、地理分散等特点,银行普遍存在人均管户量大、成本投入大、人均产效低等现象。做小微金融服务是非常辛苦的,因此需要银行理解定位,需要银行有一种工匠精神,防止市场定位与实际操作“两张皮”;3.要重视队伍培养和文化建设。泰隆从自建学校,探索实施特色教法,90%的人才自主培养,坚持“三誉三感”的价值观,通过小微文化建设形成文化共识,建立一支“文化认同、技能过关、卓越性能”的小微队伍;4.优化小微金融服务要运用好金融科技的手段。现代金融手段能够极大地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比如Pad放贷、智慧社区建设等等。下一步泰隆将继续加强金融科技创新,发挥金融科技的生产力作用,不断地优化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为彻底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增加助力。
论坛主持人:浦江金融论坛秘书长、大陆期货首席经济学家 李国旺
圆桌论坛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副经理、副研究员、博士后 李迅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副经理、副研究员、博士后李迅表示,人民银行对小微企业金融失去监管权以后,对金融体系的话语权有所减弱,只能从侧面、侧翼去做小微金融。从实践角度讲,小微公司的生存与发展要比大公司难,因此做小微和普惠金融要取得成功相对也比较难。从文化角度讲,《道德经》中提到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表明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是“削弱强大、补给弱小”,但人类社会的特点却正好相反,往往会“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所有的经济现象都印证了这种规律。
对于普惠金融,李迅介绍说,北宋时期的王安石曾搞过变法,叫《青苗法》。当时的浙江称作江南东道,王安石在鄞县(现在的宁波)任县令时推行了《青苗法》。该法令规定,在发生农荒时,国家将出钱贷给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王安石的变法曾探索过一些创新机制,将富人与穷人“捆绑”在一起,不先贷给穷人,而先贷给地主,让地主再转贷给农民,进而形成互相担保的关系。但发展到后来,演变成了摊派,由于利息过高(利率接近于百分之二十),农民和农业生产无法承受,这种普惠金融的做法后来就遭到了废止。
李迅表示,做普惠金融服务小微,就要有“损有余而奉天下”的初心,参与者必须是“有道之人”。对于当今的普惠金融,金融监管部门要警惕以金融科技为幌子的“假普惠”,避免马太效应的发生。
上海展正股权投资基金公司董事长 沈若雷
上海展正股份投资基金公司董事长沈若雷结合自己50年金融从业经历,分享了做小微金融的心得体会。
沈若雷表示,民营企业对中国GDP的贡献功不可没,每年约50%的税收、60%的对外投资、70%的就业、70%的高科技项目都是由民企提供的。若墨守成规地把支持重点放在大中型企业和国资企业,那么经济发展将受到影响和阻挠。因此,在中央大力倡导创新发展、创新改革的时代,应该把普惠金融放到一个应有的位置。
对于解决普惠金融现阶段遇到的发展难题,沈若雷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转变观念,解决“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选择问题。小微企业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而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做的往往是“锦上添花”,这一点与发展小微、服务小微是相背离的,普惠金融的初衷是要将资金用到最亟需、最高效的企业身上。
二、要勇于突破“怕犯错”的心理忧虑。金融界的思维往往会把“犯不犯错误”摆在重要位置,认为“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优秀金融从业者,应该把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放在首位,把个人利益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坚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在对小微企业支持上、对普惠金融支持上、对民营企业支持上,始终保持这样的初心不改。
三、要继续保持“台州模式”的先发优势,并不断发扬光大。台州在服务小微与普惠金融方面走出了一条非常好的道路,其中包括小微金融研究院、小微金融培训班以及“三中心、三基地”的创新示范,这种先发优势要继续坚持并发扬光大,为国家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四、在不断学习中培育创新意识。普惠金融涉及到许多非常前沿的技术和知识,在工作中要不断地加强学习与沟通,培育良好的创新意识,对以科技金融为核心的现代金融知识体系加以系统研究。
浙江(台州)小微金融研究院院长 柯孔林
浙江(台州)小微金融研究院院长,浙江工商大学副院长、副教授、金融系主任柯孔林就小微金融、普惠金融的发展脉络及未来趋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介绍说,2005年国外最初推出这个概念是叫做“包容性金融”,国人极富内涵地将其翻译为“普惠金融”。将其分拆开理解,首先是要“普”,同时又要“惠”,即“既普又惠”。现在很多机构只能顾及一端,即“普而不惠”或“惠而不普”。
柯孔林认为,要做好“惠”这个字,需要从两方面去理解:第一,对一般个人或小微企业,利率过高会使借贷方难以承受;第二,金融机构在风险防控前提下,也需要有适当的盈利,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
台州在小微金融领域做得非常出色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台州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与党中央的战略保持高度一致。改革开放以来,台州经济在制度上发生了变迁。首先是资源配置的方式,正真做到了市场化,能够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次是资源配置的主体,90%的台州企业是民企,其中包括10万多的小微企业,通过民营化来推动实体经济的增长。第二,台州普惠金融的发展解决了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首先,台州非常创新地推出了新的信贷风控基数,即“三品三表”;其次,推出了信息共享平台和信保基金,这两者对解决信息不对称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另外,以台州三大城商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形成了良性竞争的局面。第三,台州敢为风气之先,积极争取国家级小微金融改革试点。和2015年变成了国家级改革区,这对解决小微企业风险防控和普惠金融的这一个推进,是有很大的贡献的。2013年,台州向省力申请小微金融试点,到2015年变成了国家级改革试验区,这两个大动作彰显了台州人的初心和决心。
柯孔林表示,未来台州小微金融的发展要聚焦几个方面:1.要尽早推动小微金融或普惠金融行业标准的制定,建立权威的小微金融贷款风控体系;2.培养更多的普惠金融人才,更广更好地让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3.充分利用好人民银行信息共享平台,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把大数据应用到金融机构中,不断降低推动普惠过程中的成本;4.加强对创业型小微企业在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辅导,增强金融机构自身风险防范的能力;5.改变传统金融聚焦的领域,将视角从“山顶”更多地移向“草根”,将普惠金融在风控中较好的做法不断地推向民间金融。
台州银行行长 黄军民
作为台州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台州银行一直是小微金融领域的先驱者和坚定者。台州银行行长黄军民结合30年小微金融服务经历,就如何扎根做实小微金融和普惠金融分享了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使小微企业对整个经济结构的作用越发凸显。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小微金融服务的呼声越来越高。金融是经济的组成部分,金融可以反作用于经济。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应该为整个经济的良好运行发挥作用。台州银行30年专注于服务“小微”、“三农”,做好普惠工作是银行的一项社会责任和天职。
二、只要坚持用心深耕,小微金融不但能做好,还能将市场不断做大。台州银行30年来历经4次迁址、5次更名,从最初的6个人到目前的一万人,从当初的一个网点到现在覆盖全国的365个网点,从起初的10万资本金到现在两千亿总资产,从专注小微并将其做到极致,终究会成就自身的发展。
三、小微金融的风险完全可控,甚至可以控制得很好。30年来,台州银行从原来的城市信用社到后来的城商银行,历经几轮经济周期,银行不良贷款率从未超过1%。即便近几年经济形势有所下滑,台州银行的不良率都维持在0.7%-0.8%的水平,今年尚未核销一分坏账,全年不良率基本能够控制在0.75%左右。
四、小微金融服务模式不受地域限制,可以广泛复制和推广。通过十年的跨区经营实践,无论省内还是省外,机构不良率都没有超过1%,盈利能力良好,都成为了当地的标杆银行。
五、小微金融应该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不断创新。做小微金融离不开科技,当今的小微金融服务日趋多样化、复杂化,效率要求很高。同时,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展,对风控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提升银行自身的竞争力,亟需解决三个问题:如何提高服务效率?如何提高风控能力?如何提高服务增加值?有效的实施路径就是科技金融的应用与数字化转型进程的推进,这既是做小微金融需要抓住的机会,也是能够助力弯道超车的捷径。
圆桌论坛现场
转自: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来源:陆家嘴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