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枕长江的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春江镇),是我市唯一的临江板块。拥有常州最珍贵长江岸线资源的滨开区,早在数年前就启动“铁腕”治污行动,连续三轮进行化工行业整治提升,累计关停并转化工企业70多家,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506家、整治提升1329家,区域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
随着国家提出长江大保护的要求,常州滨开区今年率先推进生态、产业、城乡一体化绿色转型升级行动,致力高起点、高要求、高标准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力争为长江沿岸化工园区以及传统发展模式地区转型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与模式参考,为滨开区乃至全常州人民营造一个水清岸绿、产业高端、幸福宜居的滨江新城。
“铁腕”治污,打造无异味化工园区
“过去,我们到化工园区总要捂着鼻子,而且异味往往弥漫整个春江。现在,越来越多的高学历研发人员来到化工园区工作,他们都说这里宜居宜业。”家住滨开区的曹女士欣喜地告诉记者。
当地居民自豪的心声,折射了滨开区“铁腕”治污狠抓综合治理的成效。
滨开区环安局副局长姜懿文介绍,这些年来,滨开区的综合整治力度非常大,我们的整治不局限在沿江1公里范围内,而是整个滨开区在连续三轮进行化工行业整治提升的基础上,去年8月份开始又在全市率先启动了“散乱污”整治行动。“我们专门开发了网格化管理软件,下面社区环保员一发现情况,监察人员第一时间就能赶到现场处置。”
今年11月初,徐墅社区盛阳桥西北侧发现一处刚从外地搬来不久的塑料粒子作坊,不仅现场脏乱差,还散发出浓重的异味,环保员通过网格平台上报后,镇公安、工商、城管、环安部门联合执法,要求立即停产,并于一周内自行拆除设备。
针对园区重点企业,滨开区于去年起着力打造“无异味化工园区”,全面开展“一厂一测”和“一厂一策”工作,完成了滨江化工园区企业LDAR修复,建立统一LDAR管理平台,累计削减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近1500吨,监控监测体系的建立和化工企业的提标改造有效遏制了化工区异味问题。
此外,滨开区全力保障饮用水源安全,全面实施“263”专项行动。到目前为止,已累计关停燃煤锅炉31台,减煤36万吨,关停化工企业70余家,完成9条黑臭水体、52个沟塘整治,新建污水管网110公里,31条河道全面落实河长制,拆除畜禽养殖场459个,滨开区3个“水十条”国考、省考断面全部达标。
产业升级,6个维度招引高质量项目
长江大保护,必须实现绿色转型。这是从市、区到滨开区的一致共识。
记者了解到,常州滨开区几年前就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坚持把创新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瞄准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致力通过存量提升和增量创新联动,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增量创新方面,滨开区商务局局长赵文君告诉记者,滨开区全面提高了新招引项目的准入门槛。从2016年开始,项目招引就要从产业政策的相符性、工艺装备的先进性、安全环保的友好性、能源资源的节约性以及未来的可持续性等6个维度进行项目评估,每个项目进来之前都要请智库专家一起把关,“现在我们招引项目不仅考虑引进多少投资,而是更多地考虑项目对地方经济和社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今年有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有意落户滨开区,计划注册资金6000万欧元。该项目在投资方品牌实力、产业政策、工艺设备、安全环保等方面都没问题,但项目评估会上有专家提出这个项目对天然气和蒸汽的综合能耗极大,在持续节能减排的大环境背景之下,此项目并不适合滨开区。商务局根据专家评估结果,最终婉拒了这个项目。
赵文君说,滨开区围绕绿色发展进行招商的方向很明确,在化工新材料方面重点招引的都是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高性能涂料、细分领域特殊化学品等高端产业项目,而且高端产业也要求结合投资和研发布局,要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发展。
在存量提升方面,滨开区鼓励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引进优质资本、高技术和管理来盘整做优存量。目前滨开区正在全力推进滨江新材料产业园发展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和沿江产业转型绿色发展规划,已成功获批“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成功创建“江苏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2018全国化工园区综合实力30强(排名第12位)”。滨开区也在积极推进化工企业的绿色升级,比如每年建设“花园工厂”,改善水环境、提升环保安全等公共基础设施能力等,努力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
绿色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幸福新城
长江大保护,必须有大格局和大视野。
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常州滨开区大手笔编制了长江大保护沿江绿色转型发展先行示范区的建设规划,将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划定发展底线和开发边界,通过企业关停转型、生态修复、布局重组,将长江沿岸地区打造为长江绿色转型发展先行示范带。
今后滨开区在空间结构上将形成“一带两片三廊”的布局:德胜河以东地区重点完善产城功能,并提升品质,打造和谐共生的产城融合片区;德胜河以西地区以生态保育为主,打造集田园风光、休闲体验、美丽乡村于一体的田园生态片区;依托新龙生态林、德胜河、澡港河形成三条重要生态开敞廊道。
去年起,滨开区就全面启动了长江生态安全带“1357”工程,目标利用从2017到2019年的3年时间,每年建设10家花园工厂、打造“无异味园区”,建设300亩公益绿地,建设5公里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和7条生态水廊。2017年,滨开区除建成10家花园工厂外,还完成了225亩公益绿地建设;完成肖龙港河、东港南北河生态水廊建设和4.4公里河道驳岸翻修。今年在生态建设方面,魏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70亩绿地公园已启动,目前完成了土地平整和部分覆绿,正在进行草坪补种、树木移栽等建设;5公里生态廊道工程也已进场施工;3条生态水廊中省庄河生态提升工程、港区南河、港区北河清淤工程预计年内完成。
保护长江,最终目标是为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滨开区逐步腾退落后产能、完善生态功能的同时,将全力打造滨水生态景观长廊,植入运动文化休闲、生态旅游康养等元素,将沿江景观融入到城市生态格局中,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整体水平,构建天蓝地绿、水城共融、宜居宜业的幸福新城。
书记访谈
借长江大保护合力,创绿色转型发展示范
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春江镇)党工委书记 盛晓东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始终坚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导向,持续加大转型升级和开放开发力度,当前发展势头良好,各项主要发展指标位居全市省级开发区前列,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但是对照高质量发展目标,放眼未来的长远发展,滨开区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产业转型等多方面的挑战。
近年来,党中央确定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理念和要求。在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作为全市唯一的临江板块,拥有18公里宝贵长江岸线资源的滨开区牢固树立“长江大保护”滨开区先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抢抓长江大保护战略机遇,全面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按照“目标定位高、创新举措多、发展成效明、借鉴模式强”的总体要求,全力争创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打造“绿色生态、高端产业、幸福新城”的高质量发展标杆。
在市、区的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滨开区抢抓先机、先行先试,历经6个月编制的《长江经济带(常州沿江地区)生态优先绿色转型发展规划(2018-2035年)》已经定稿,并通过专家评审。下一步,滨开区将充分发扬敢闯敢试、迎难而上的工作作风,从生态环境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城乡功能完善等方面,走出长江大保护绿色转型发展的新路。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生态环境提升方面,继续扎实推进263各项工程,全面推进化工园区整治的基础上,严守长江生态红线,长江一公里范围内不新建化工企业,不新增污染排放,鼓励低效落后化工企业搬迁;建设沿江生态廊道,打造城市北部重要生态屏障;提升入江河流水质,长江沿线整体开展生态修复及土壤风险管控与修复整治;控制调整岸线功能布局,降低岸线使用强度,实施岸线保护退让。
二是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将以长江大保护生态提升倒逼机制为动力,深化编制和实施产业升级专项规划,大力推动沿江产业布局整合,聚焦发展以高端绿色化工、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和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以及以综合物流为支撑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实现产业发展生态重组和经济发展动能接续转换。
三是城镇功能完善方面,将按照绿色化、低碳化、智慧化、系统化拉开滨江新城核心区框架体系,重点建设黄海路打通、赣江路东延接通江路、华山北路北延接S338、澡港河生态廊道、友谊河生态廊道等一批骨干交通网络和生态景观廊道工程。通过重要框架廊道的拉开,快速集聚城镇功能,完善提升教育、医疗、养老、体育、文化、商业等设施功能,布局建设区域服务功能集聚区,拓展产业配套服务功能;并精心打造象墩文化社区、魏村历史文化街区等,推进青城村、灵桥村等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城乡环境综合提升,彰显长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滨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坚持生态保护前提下,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高质量完成区域生态优先绿色转型,力争“长江大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走在前列,为推动常州三大明星城市建设贡献滨开区的力量!
转自:中国江苏网
来源:常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