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研观点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绿色债券:找到定义维度 降低风险权重—未来推动绿色金融深化发展综述

>2018-11-21

近日,兴业银行成功发行30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成为2018年度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首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该笔债券也是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单支发行规模最大的绿色金融债券。“本笔绿色金融债的发行,一方面为我行支持绿色项目、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也推动了‘责任投资人’群体的形成,有利于国内绿色债券市场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兴业银行投资银行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我国绿色债券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制度建设、市场规模、发展速度等方面居全球前列。随着我国企业和金融机构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境外发行绿色债券日益受到青睐,以大型银行为代表,我国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海外绿色债券发行正逐步走向常态化,为吸引外资助力我国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绿色债券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如何定义“绿”的概念,如何保证绿色债券募集的资金真正投入到绿色项目上,如何让绿色债券的路走得更远更长,都值得思考。

改变世界格局的绿债
 

回顾过去10年,全球绿色债券的发展并非一路坦途。自2007年7月首支绿色债券推出并筹得6亿欧元之后,绿色债券市场经历数年的淡静,直至2013年才突破每年发行100亿美元的规模。去年,全球绿色债券的集资总额超过900亿美元,几乎已是2015年的两倍之多。即便如此,绿色债券在全球债券市场的份额依然不足1%。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威胁迫在眉睫,对发展低碳技术和基础设施的资金需求更为迫切。与此相应,有意投入“气候友善”项目的资金供给也在持续增加。而绿色债券恰能帮助将这些资金转化为有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业内人士预期,下一个10年,绿色债券将成为发行人和投资者都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金融领域。

具体分析来看,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孙彬彬表示,有三大因素将推动绿色债券的迅速发展。首先,《巴黎协议》的逐步落实将刺激全球绿色科技投融资活动。其次,技术进步将降低低碳替代方案的成本,令绿色投资不仅合乎道德准则,亦符合经济效益的选择。再有,中国和印度两大新兴经济体在推动绿色经济方面的努力,不仅改变了欧美主导绿色债券市场的局面,而且将继续对全球的绿色债券市场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中国为例,在构建绿色经济领域,其正扮演着日益举足轻重的角色,与其他伙伴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2015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人民银行分别发布了《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和《绿色债券项目支持目录(2015版)》,明确了绿色金融债券和绿色企业债券的发行方式、准入条件和项目范围,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针对绿色债券发布的国家政策。

受政策的激励,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爆发式增长。2016年,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创造了从零到全球领先的突破;2017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总量持续增长至371亿美元,同比增长7.55%,在全球排名第二。

截至2018年8月末,中国绿色债券发行总量增至4953亿元(约合717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在规模不断扩充的同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其中境外绿色债券的发行是最大亮点。

从2018年情况看,到8月末,中国机构境外发行绿色债券数量为4支,平均单支规模为9亿美元,较上年增加32.35%;境内发行绿色债券67支,平均单只规模为1.64亿美元,较上年减少42.1%。

在境外市场,2018年前8个月,我国金融机构境外发行绿色债券总规模为25.8亿美元,占我国海外绿色债券发行总量的72.07%。

如何精准定义“绿色”

当然,从全球范围来看,发展绿色债券并非毫无挑战。不可否认,仅是“绿色”二字的定义,市场似乎都仍未达成共识。发债集资的款项是否如实投入气候相关或环保项目,应该由谁来评估相关债券是否“绿色”等,这些议题至今为止仍缺乏一致性和透明度,成为很多投资者举棋不定的主要因素。更何况,从发行人的角度出发,也未必都愿意为披露、报告及证明筹资项目的“绿色”身份而付出额外努力或财务代价。

即便如此,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愿景依然驱动着市场各参与方积极寻求应对挑战的方案。例如,在市场标准化和监控方面,去年4月标准普尔推出一套工具,不但可以评估债券是否属于“绿色债券”,还能评估其“绿”的等级。

面对这项挑战,早在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就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研究探索绿色债券第三方评估和评级标准,为提升绿色债券的公信力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符合绿色项目范围的标准。

此外,人民银行、沪深交易所及交易商协会先后公布了关于绿色债券信息披露的标准,要求发行人按年度或半年度披露募集资金使用、项目进展以及实现的环境效益等情况。在绿色金融发展中始终强调,绿色金融不是一个筐,不能什么都往里装。

当然,构建科学、统一、协调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是个系统工程,人们对“绿色”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例如,“两高一剩”企业就是非绿企业吗?并不尽然,很多此类企业的绿色改造项目就应当认定为绿色项目。再如,高铁项目就一定是绿色项目吗?也不尽然,在人口稀少地区发展高铁项目,此时高铁项目就是非绿色项目。目前,对于绿色标准,部门之间也存在分歧,大家也在通过研讨逐步形成共识。

2018年1月,人民银行研究局牵头成立绿色金融标准工作组,推动绿色金融系列标准编制工作。此外,人民银行在绿色金融的国际交往合作中积极探讨推动建立国际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对此孙彬彬表示,未来,对于绿色债券第三方评估标准的有效研究探索,将直接作用于出台第三方认证的行业性标准文件上。通过对我国境内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评估质量要求的统一,将提高认证评估结果的权威性和可比性,确保发行人的发债框架符合相关标准,提高发行人筛选绿色项目、衡量项目环境效益的能力。

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
 

提高绿色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商业可持续性的绿色金融是没有生命力的。

 最新公布的信息显示,我国绿色信贷总规模持续稳步增长,贷款余额已经超过9万亿元。据了解,有关部门正在开展降低银行持有绿色资产风险权重的课题研究。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开展此项工作的条件已经具备,商业银行可以尝试降低绿色债券配置的风险权重和风险准备计提,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服务支持绿色项目,实现对绿色项目融资成本的大规模普降,让绿色金融取得新的实质性突破。

从市场情况来看,绿色金融的进一步深化发展需要实质性鼓励政策加快落地。

发展绿色金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为绿色项目提供长期、低成本的资金支持。银行贷款目前是绿色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降低银行持有绿色资产风险权重对我国绿色金融和经济绿色转型将发挥较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殷红表示,降低银行持有绿色资产风险权重具有积极意义。目前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资本约束机制要求,加权风险比例是影响资本充足率的重要因素,对扩大信贷规模有直接影响。

在业界看来,我国已经具备开展此项工作的条件。根据原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我国绿色信贷不良率仅为0.37%,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1.69%的平均不良率,绿色信贷资产质量优良。兴业证券研报认为,在原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中已经明确对符合规定的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使用75%的风险权重,通过差异化的风险容忍度鼓励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同样符合宏观调控的战略导向,并且事实上具有更高的资产质量,完全有理由降低其风险权重。

目前,商业银行配置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主权类信用债券,风险权重为0%,期限3个月以内的金融债、同业存单等银行类信用债券的风险权重为20%,期限超过3个月为25%,企业类信用债券的风险权重为100%。监管部门对小微企业贷款已有专项鼓励措施:对符合国家规定的微型和小型企业认定标准的企业债权,风险权重为75%。

申万宏源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孟祥娟表示,绿色债券发行主体规模通常较大,风险相对小微企业更低。因此,可以比照小微企业贷款的专项政策,对金融机构持有的绿色债券,允许按照较低的权重计算风险资产和计提风险准备,从而增加绿色债券的配置价值。通过提升投资者对绿色债券的投资热情,进而降低发行成本,提高发行人发行绿色债券的积极性。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