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接受央视财经频道采访,就绿色债券发展发表看法。巴曙松教授告诉记者,从统计数量来看,中国的绿色债券发展已经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但是,它的发展也存在问题。比如,对绿色债券本身的界定,中国的主管机构之间,中国的主管机构与海外机构之间,就存在一些界定方面的差异。目前,中国有两套绿色债券的定义。一个是中国人民银行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一个是国家发改委在绿色债券发行指引中的界定。两者大致是相同的,但是在符合条件的绿色资金的用途分类上尚有差别,这会影响到贷款人、投资人对绿色项目的评估。
巴曙松: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巴曙松教授表示,“怎么进一步的协调好、界定好,能够被全球投资者更好了解的关于绿色债券的界定很重要。同时可以发挥香港市场的独特作用,因为香港市场是一个把国际投资者和中国债券市场的发行主体连接起来的金融中心,它在绿色债券评估的标准流程方面跟国际是完全一致的,但主要发行人和筹集资金的往往是国内主体。所以把它发挥好,我觉得也有助于把国际资本引入到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过程中。”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研究估计,要达到十三五期间制定的环境目标,我国每年的绿色投资规模至少要达到2万亿元,但业界估计,财政资金只能覆盖这一规模的约15%。因此,绝大多数的绿色投资需要来自社会资金,其中85%-90%由市场筹集。
伴随相关政策的推动,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环境权益市场等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潜力也进一步释放。
巴曙松教授指出,“我们看到银行、证券市场也推出了一系列产品,比如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一系列绿色的基金产品、指数,这实际上是对绿色金融、绿色债券理念的普及,它为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来源:经济金融网
转自:北大汇丰金融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