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研观点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应对

>2018-10-30

摘要

可持续发展催生可持续金融。目前在绿色信贷、绿色投资和绿色债券三大绿色金融领域,国际都有权威的标准和最佳的实践。

中国绿色金融在国家政策、监管政策和银行行动这三条主线下不断发展。目前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日趋完善。二是发展路径是自上而下的有效推动与自下而上的改革创新结合。三是绿色金融市场蓬勃发展。

挑战之一绿色标准尚需要完善。目前绿色金融还存在着多重标准和国际国内标准不一致的状况,建议逐步实现国际国内标准的一致。

挑战之二激励机制尚需深化。建议采取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为绿色金融定向降准、以及绿色债权优先受偿等政策。

挑战之三绿色金融发展能力不足。建议持续构建“高校+智库(研究机构)+金融机构”的能力建设与合作体系,形成绿色金融能力持续建设机制。

 

2018年10月25日,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和山东省金融学会共同主办,中国金融信息网、威海市金融学会和中国经济信息社山东经济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2018绿色金融成果巡展(威海站)启动仪式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研讨会”在威海举行。中国金融学会、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威海市市政府、山东省社科联、中国经济信息社、兴业银行成员机构兴业研究、联合赤道环境评价公司、济南大学绿色金融研究院以及山东和威海的各银行、保险和券商类金融机构近15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威海市副市长张伟 、山东省社科联副主席孙淑娜,山东省金融学会常务副会长、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副行长董龙训、中国经济信息社山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吕福明进行了大会致辞。兴业银行成员机构兴业研究绿色金融高级专家、世界银行集团成员国际金融公司前项目官员钱立华受邀发表了主旨演讲。钱立华结合国际与国内绿色金融的发展,分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可持续发展催生可持续金融,中国绿色金融的演进与最新进展以及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应对

 

 以下为演讲的主要内容:

一、可持续发展催生可持续金融

       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起源。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到底发源于哪里?“可持续发展”与工业文明的发展相伴而生,特别是二战后,发达国家污染事件频发。如“伦敦毒雾事件”(8000人死亡)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北美“五大湖污染事件”等,可见发达国家也是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这些事件开始引起人类的反思和觉醒。人类的反思和觉醒又从哪里开始呢?那就是从文学作品和专业研究开始:《瓦尔登湖》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而这个思想与中国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非常一致。《寂静的春天》它描述了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揭示了化学物质的危害。后来罗马俱乐部发布《增长的极限》,首次提出“持续增长”和“均衡发展”口号,认为无节制的经济快速增长会导致地球资源枯竭,最终会导致经济崩溃。这些文学著作和研究就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萌芽。

    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历程。1972年,在NGO组织和很多专家学者、部分国家的推动下,联合国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三个决议:成立联合国环境署、建立环境基金、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历程大概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二是从概念到初步行动,三是从初步行动到明确可持续发展目标。1987年,联合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2年联合国里约会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其中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后来的京都议定书,都是对气候变化的关注,由此催生出了全球碳排放市场,碳市场又催生了碳金融市场。2015年世界各国领导人在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联合国峰会上上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涵盖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巴黎气候大会达成减排协议:195个国家一致同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确保本世纪全球平均升温不超过2摄氏度 。

     可持续发展催生可持续金融。从1980年,美国的超级基金法案,到现在,可持续金融已经发展了很多年。目前在绿色信贷、绿色投资和绿色债券三大绿色金融领域,国际都有权威的标准和最佳的实践。比如绿色信贷,2003年,IFC、花旗银行等机构发起赤道原则,当时有10家国际银行加入,后赤道原则经过三次改版,成为被广泛认可的国际项目融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工具。2017年末,37个国家92家金融机构采纳了赤道原则。兴业银行是2008年采纳赤道原则的,是中国首家,也是亚洲新兴市场的第一家。在绿色投资领域,2006年联合国发起责任投资原则,要求投资者投资的时候考虑ESG三大因素(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目前,全球已经有50多个国家1400多个投资机构加入了该原则,管理了超过59万亿美元的资产。绿色债券领域,2013年开始国际资本市场协会和气候债券组织发布了绿色债券相关原则,后又发布了责任债券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债券原则。据统计,全球绿色债券2017年发行1555亿美元,同比增长78%排名,前三的经济体分别是美国、中国、法国。

      在国际和国内绿色金融10多年的实践中,我们总结绿色金融具有三大内涵。一是绿色金融业务:比如绿色信贷8.5万亿的投入,兴业银行两个一万的目标都是围绕绿色金融业务展开;二是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国际的工具是赤道原则,国内的《绿色信贷指引》被誉为赤道原则在中国监管层面“本土化”的最佳实践。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也是信用风险、声誉风险的管理。比如8月一个NGO组织发起了一起环境公益诉讼,不仅将污染企业告上了法庭,也将向污染企业提供贷款的两家银行作为了共同被告,索赔3800万元,银行第一次被要求承担环境法律责任,这为我们银行类金融机构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提供融资服务的时候,除了考察信用风险,还需要关注客户的的环境和社会风险。三是提升金融机构自身绿色表现:如推行绿色理念,践行绿色办公、绿色运营、绿色公益等。三大内涵,国际国内比较一致,如很多国际银行,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也是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推进绿色金融。如花旗提出的千亿绿色融资计划,加入赤道原则,建立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提高自身绿色表现,制定了银行明确的碳减排目标,同时提出全球33%的办公建筑要达到绿色建筑认证等。汇丰银行是第一个实现碳中和的大型国际银行。

 

二、中国绿色金融的演进与最新进展

中国的绿色金融是随着国家节能减排的事业而向前推进和发展的。十年来,中国绿色金融在国家政策、监管政策和银行行动这三条主线下不断发展。从十一五、十二五到十三五,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政策不断出台,到十九大,上升到我国的千年大计,水十条、气十条、土十条陆续发布,污染防治成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国家绿色发展政策不断深化;随着国家绿色发展政策的不断深化,发展绿色金融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人民银行、原银监会等国家部委紧跟国家政策,出台了绿色金融一系列的监管政策与制度;而银行机构在国家政策和监管政策的指引下,2006年,市场出现了第一款能效融资产品,2008年第一家赤道银行,到2013年原银监会在福州组织的主题为化解过程产能和绿色信贷的会议上,20多家全国主要的银行签署《银行业绿色信贷共同承诺》,承诺加强绿色信贷投入,并从2015年开始在原银保监会的指导下连续四年开展绿色信贷自评价工作;在绿色金融产品、支持领域等方面不断创新,这些年绿色信贷、碳金融、绿色债券、绿色转贷、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都得到了很快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银行也开始进入绿色金融市场。

经过十年的发展,目前绿色金融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日趋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绿色信贷政策体系、绿色债券政策体系、出台了部分激励政策,从原来推动21家银行作绿色信贷,到推动全国4000多家银行发展绿色信贷。

 二是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路径是自上而下的有效推动与自下而上的改革创新结合。从中央部委出台《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指导意见》、分工方案以及各项绿色金融制度建立的有效推动,到各地不断出台地方的绿色金融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试点和非试点地区都在积极探索绿色金融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也探索出一些有益的经验,绿色金融成为地方发展的下一个风口。

 三是绿色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绿色信贷占主导地位,上个月银保监会的会议新闻稿公开披露目前绿色信贷余额超过9万亿元;绿色债券快速发展,从2016年到目前累计发行不到60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发行国之一;绿色保险、绿色股票、绿色基金等开始多元化发展。

 

三、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应对

中国绿色金融目前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面对着一些挑战和痛点。   

 挑战1:绿色标准尚需要完善。目前绿色金融还存在着多重标准和国际国内标准不一致的状况,建议逐步实现国际国内标准的一致。我们欣喜的看到,2018年9月,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绿色金融标准工作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表决通过了工作组组长、副组长和六个工作小组,并对下一步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工作做出了明确分工,标志着标准制定的组织架构建立,同时根据人行的报告披露,六个工作组制定六大领域的绿色金融标准:分别是绿色金融通用基础标准、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标准、绿色信用评级评估标准、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标准、绿色金融统计与共享标准、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与保障标准。我国的绿色金融标准框架体系基本确立。建立如此庞杂的国内绿色标准体系,各个细项标准之间必然会有交叉或重合,因此某细项标准建立需要与其它标准协调、统一,此项工作着实不易。国际与国内标准实现一致方面,建议鼓励债券通下发行的绿色债券,同时获得国内绿色债券标准和国际绿色债券标准的双重认证或是第二意见;海外发债,使用国际绿色债券标准和认证机制,时机成熟时,探索实现国际国内债券标准的逐步一致。

挑战2:激励机制尚需完善。绿色金融资金需求与供给之间缺口巨大,需要商业资本更多投入,比如2017年与2016年比,绿色信贷余额增长1万亿左右,与绿色投融资需要2-3万亿商业资本投入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绿色金融工具成本需要降低。如绿色债券综合成本比普通债券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绿色债券需要第三方认证、年度审计等,同时还有隐形成本,如建立绿色专户或专门台账,要求更频繁的信息披露要求。目前绿色金融已有的激励机制还不足。目前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已经纳入了再贷款的抵押担保品范围和纳入了MPA考核,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贴息或是担保的政策,还远远不够。如果没有有效的政策制度的激励,环境问题就无法有效的内部化,绿色金融也很难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因此我们建议可以考虑更多的绿色金融激励政策,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采取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为绿色金融定向降准、以及绿色债权优先受偿等政策。如为绿色金融定向降准,可以参照普惠金融的相关扶持政策,使定向降准政策惠及绿色信贷,可增加对绿色项目的资金支持,助推绿色金融发展。更进一步,建议降低绿色资产的风险权重。在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中已经明确对符合规定的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使用75%的风险权重,绿色金融同样符合宏观调控的战略导向,并且具有更高的资产质量,绿色信贷不良率明显低于行业平均的贷款不良率,完全有理由降低其风险权重。最新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员、绿金委主任马骏博士在《中国金融》上发表文章“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通过降低绿色资产的风险权重可以明显降低绿色信贷的融资成本,实质性激励银行加大绿色信贷的投放力度,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最有条件、也应该率先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

       挑战3:绿色金融发展能力不足。绿色金融是西风东渐的结果,中国的绿色金融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两年因为国家的高度重视得以迅速发展,但面临着绿色金融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比如绿色金融人才相对缺乏,监管机构、地方政府发展绿色金融尚在初步探索阶段,很多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中小银行)实践绿色金融能力严重不足,很多还处于理念学习的阶段,并没有真正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

       建议持续构建“高校+智库(研究机构)+金融机构”的能力建设与合作体系,形成绿色金融能力持续建设机制。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建立了绿色金融研究院、研究所、研究中心等,并有了绿色金融相关方向的学位;还需要推动民间智库或专业研究机构对绿色金融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更需要绿色金融市场最重要的主体金融机构持续进行绿色金融能力建设,不管是内部培养还是依托第三方,持续推进绿色金融业务规划、产品开发和体制机制的创新,为绿色金融市场持续注入活力。

       最后我想说绿色金融多方合作非常重要:12年前兴业与IFC合作,进入绿色金融这个市场,利用国际经验,进行产品开发与能力建设;12年之后,作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和绿色金融的先行者,兴业积累了深厚的专业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我们很愿意为地方绿色金融的发展献计献策,为地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目前我们为试点地区和非试点地区等地方政府协助制定绿色金融体系构建和推进路径,与九江银行等金融同业合作,输出绿色金融产品、标准、研究和能力建设等服务。我们非常愿意为持续推进中国整个绿色金融市场向前发展贡献力量。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来源:钱立华
转自:鲁政委世界观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