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来,一些论调甚嚣尘上。既没有出现增长停滞,又没有出现明显通胀的中国经济,却被扣上了“滞胀”的帽子。
外资的进进出出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却偏偏有“外资撤离论”跑出来危言耸听;中国宏观杠杆率增速已经明显放缓,却有人预测下一轮危机将爆发在中国;某品牌榨菜利润大幅增长、某网购平台“走红”,竟成为了“消费降级”的“证据”;城轨交通、特高压等项目审批陆续开闸重启,基建工程密集开工建设,引发了市场对于中国经济重回“投资刺激”老路的担忧……
中国经济,想说懂你不容易!
如何在“滞胀论”“外资撤离论”“中国金融危机论”“消费降级论”“投资刺激论”中拨云见日?五篇“中经观点”带你看懂中国经济的5个真相!
1
“滞胀论”解读不了中国经济
“滞胀”,在经济学上有着十分明确的理论含义。通常情况下,经济增速变化,会对失业率和物价产生此消彼长的影响。一旦经济“停摆”或增速下滑,失业率上升,若物价也出现不降反升的异常现象,就是“滞胀”。通俗地说,就是增长停滞与通胀并存。
那么,当前中国经济是否存在滞胀或疑似滞胀的现象呢?大体可从3个方面加以重点观察:
首先,看增长是否停滞。我国连续12个季度经济增速都稳定在6.7%至6.9%的中高速区间。尽管外部环境变数增加,但中国经济自我适应能力和抵御外部风险能力并未因此受挫。
其次,看是否出现通货膨胀。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处于合理预期之内,并未出现反常。与此同时,当前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并不存在催生通胀的危险内因。
第三,看失业率是否高企。今年8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是5.0%,比上个月和上年同月均回落0.1个百分点,特别是25岁至59岁主要就业人群调查失业率是4.3%,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不仅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而且经济运行基本态势为持续扩大就业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经济增长质量也是比较好的。
综上所述,当前的经济增速、物价和就业指标,都清晰表明中国经济并不存在滞胀或疑似滞胀现象,社会上的种种猜疑与担忧可以休矣。
2
“外资撤离论”实属危言耸听
有关外资撤离中国的论调,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掀起舆论波浪。所谓的“外资撤离论”,无非是看到某个跨国公司把工厂搬出了中国,于是就下个定论,说外资大量撤离。
事实上,外资并未撤离中国,而是在不断地有序进入中国。有商务部的最新统计数据为证:今年前8个月,我国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331家,同比增长102.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65亿美元,同比增长6.1%。所谓的“外资撤离论”不攻自破。
就最近被拿来说事的某日资企业而言,该公司并没有真正离开中国市场。面对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该公司一边关闭苏州工厂,一边投资10亿日元扩大上海工厂规模。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决定推动新一轮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把改革推向纵深。面对比以往更富吸引力的营商环境,众多外资企业不断释放投资中国市场的积极信号。
美国车企特斯拉宣布将在上海投资设厂,规划年产50万辆纯电动整车;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计划在广东建立化学品生产基地,投资总额将达到100亿美元;埃克森美孚公司宣布将出资100亿美元在广东建设大型独资石化项目……可见,外商对华投资不仅热情未减,而且信心更强,含金量更高。
3
“中国金融危机论”站不住脚
一些市场人士预测,下一轮危机正在酝酿当中,其中有人还将危机爆发地锁定在中国。这种论调并不陌生。
这一次,他们关注的焦点是中国的杠杆率。
过去一段时期,我国宏观杠杆率增长较快是其发展阶段性特征所决定的。近年来,我国充分认识到了高杠杆的风险。一系列结构性去杠杆政策有序推进,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及结构性信贷政策、金融监管政策在内,一系列去杠杆政策协同出台、共同发力。
经过努力,我国宏观杠杆率增速已经明显放缓。2017年杠杆率增幅比2012年至2016年杠杆率年均增幅低10.9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杠杆率增幅比去年同期又收窄1.1个百分点。这显示出我国结构性去杠杆稳步推进,金融风险防控成效初显。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杠杆率高速上升的阶段已经过去。各方普遍预测,中国的杠杆率将总体趋稳,并逐步有序降低。
4
“消费降级”说与事实不符
由于今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与往年同期相比明显放缓,有人认为,这是“消费疲软”和“消费降级”的表现;更有网友把某品牌榨菜利润大幅增长、某网购平台“走红”作为“消费降级”的“证据”。
其实,所谓“消费疲软”和“消费降级”的论调,是与当前事实和走向预测不相符的。
从长期来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商品和服务供给体系逐步升级,消费结构必然相应改善,消费升级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国际经验表明,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城乡居民一般会从基本的吃穿消费向发展和享受型消费倾斜。
拿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来说,吃穿用等传统消费加快提质升级,各地超高清电视、智能手机、智慧家居用品、绿色家装材料、汽车等升级类商品销售红火;新兴消费亮点纷呈,旅游、看电影、观演出、逛博物馆、泡图书馆等逐渐成为节日消费新时尚。这些变化既是消费升级的缩影,也是驳斥“消费降级”论调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由此可见,把个别商品的热销作为判断消费降级或升级的依据,是不科学、不严谨的。消费变化反映的是总体消费水平和发展趋势,不是通过研究个别商品销售状况就能得出结论的。
5
稳投资并非重回“投资刺激”老路
近来,一度暂停的城轨交通、特高压等项目审批陆续开闸重启,一大批基建工程密集开工建设,引发了市场对于中国经济重回“投资刺激”老路的担忧,甚至有声音认为此举或将使坚持多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功亏一篑。
投资本身并非“洪水猛兽”,“投资刺激论”所担忧的,实际上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于投资拉动增长路径的依赖。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波澜不惊并平稳前行,投资功不可没。
但不能忽视的是,频繁的投资行为也带来了产能过剩、高杠杆、高债务等风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信心。
基于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判断,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稳投资作为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举措之一,强调既不过度依赖投资,也不能不要投资,着力聚焦补短板扩大有效投资,从短期看有利于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抵御外部因素冲击,从长期看将对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形成有效支撑。
需要指出的是,单纯依靠政府投资是无法实现稳投资这一目标的,需要突出重点、分类施策。
对于政府投资而言,要在加强规范管理的同时,不断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发挥其对稳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对于社会投资而言,则要进一步明晰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营造有利于社会投资的发展环境,充分调动社会投资者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
来源:经济日报、牛弹琴
转自:中国金融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