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研观点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鲁政委:制度创新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重中之重

>2018-10-14

9月29日晚,由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上海市基金同业公会、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上海上市公司协会、上海国际股权投资基金协会、上海股权投资协会、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共同举办“陆家嘴资本夜话”系列讲坛第十九期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本期论坛以“中国绿色金融:从数量领先到制度创新”为主题,特邀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做主题报告。 

致辞: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委员、副总裁张凤明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副总裁张凤明表示,这几年绿色金融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节能环保、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都成为了热点话题。制度紧随实践,2016年8月,七部委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对绿色金融的发展作出了规划。目前,中国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发展非常快,但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说,中国已经成为了光伏产品的第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但欧洲、美国的对华光伏‘双反’措施也造成了光伏产品出口受阻。当然,绿色金融发展也离不开金融政策的支持,但目前绿色金融的标准不统一、价格体系不完善,后续的发展空间还不清晰。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是新华社的直属机构,是新华社和上海市战略合作的重要成果。中心成立四年以来,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成为了一个交流中心、思想平台,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声。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也做了很多绿色金融方面的工作。2017年,陆家嘴绿色金融发展中心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成立。今年,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人民银行研究局前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教授等专家也到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作过绿色金融方面的报告。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每周还推出陆家嘴绿金专报,追踪绿色金融方面的国内外大事、观点以及政策,为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鼓与呼。

主旨演讲: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

以下为报告全文:

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中国绿色金融:从数量领先到制度创新”。之所以取这样一个题目,是因为自2016年之后,我国各种绿色金融产品,特别是绿色债券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到2017年,我国已变成了全球最大的绿债发行国之一。未来如何继续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我们感受到了一些需要解决和面对的问题,而此前的实践也为我们思考制度创新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背景。同时,绿色具有外部性,有外部性的东西一定需要政府来介入,需要有恰当的制度安排,才能让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

接下来,我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讲。

一、绿色金融研究的八个层面

兴业银行迄今为止已经在绿色领域耕耘了十余年,可以说是中国绿色金融的先行者和推动者。如果回顾一下历史,2003年对于兴业银行的绿色金融来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一年。那一年,国际金融公司(IFC)和全球10家主流银行在英国伦敦郊外的格林威治发起成立了自律性的“赤道原则”组织,而当年IFC也成为了兴业银行的战略投资者,由此使得兴业银行同步引入了国际上的“可持续金融”理念。2006年,兴业银行落地中国首笔“能效项目融资”,真正开启了中国绿色金融在实践操作层面的先河,其模式也成为了后来IFC向其他金融机构进行绿色金融合作与技术援助的标志范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兴业银行是中国绿色金融的“白马寺”。 2008年,兴业银行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2009年,兴业银行设立中国首家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现在叫绿色金融部。这使得我们目前拥有一支绿色金融方面成熟的专业队伍,产品线也十分完善。2016年,兴业银行确立“打造绿色金融集团”的目标,所有兴业系的子公司都会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为绿色金融发展做出贡献。

我自己对绿色金融一直都很关注,这几年也不断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说,我目前是深圳证券交易所绿色金融方向博士后指导专家组成员,2016年和同事们合作完成的《国内试点碳市场运行经验与全国市场构建》论文获得了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主办的《财政科学》“2016年度青年学者优秀论文一等奖”。预计在年内,我和前同事合作的专著《绿色金融:链接绿色发展的现实与愿景》也即将付梓。

兴业研究对于绿色金融的研究可以分为八个层面,包括绿色金融基础理论与发展规律、国际气候政治脉络梳理、国内绿色金融政策分析与跟踪、绿色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转型、绿色金融市场分析与产品创新、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环境产权市场与产品创新、地方绿色金融的实践与发展等。

从业务实践方面来讲,兴业研究非常关注政策机制研究、产业趋势发展、市场发展前瞻以及机构绿色金融发展。我们每个月进行的“兴业绿色金融指数(GPI)”的调研和跟踪研究,就是试图能够始终紧扣绿色金融发展的脉搏,传递行业发展经验,同时了解和研究行业痛点。

2018年初,兴业研究正式加入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并成为理事单位。此外,我们还参与了世界银行、美国能源基金会、交易商协会(NFMII)、汇丰银行等机构主办的一系列绿色金融领域的研讨会和交流会。 

二、绿色金融的内涵:比想象的更广

这张图是我们自己体会和总结的,对目前人们语言中提及的各类与绿色相关的概念进行涵盖范围的梳理,包含了绿色金融、环境金融、气候金融、可持续金融和碳金融。其中,可持续金融的含义最广,可持续不仅指自然的东西,也包括社会的东西,所以它还包括了社会公平与发展中的健康、教育、减贫、人权等内容。绿色金融很多时候并没有覆盖到社会公平与发展,它不一定关注贫困、教育问题。

绿色金融的支持领域主要包含了环境保护与治理、资源节约与合理利用这两个方面。从环境本身会对人产生影响的角度来看,环境与社会有关系,但是它的出发点仍然是环境、资源节约利用。环境保护与治理又可细分为大气层、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污染这四个方面。气候金融主要与应对气候变化有关,和土、水关系不紧密。

碳金融关注温室气体及其排放,并与碳市场发展密切相关。低碳就是绿色,但是绿色并不就是低碳,绿色的范围比低碳更广,但是碳在国际上的影响更大,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在整个地球范围内碳的外部性最强,任何一个地方排出来的碳最后都会变成温室气体,但是土壤污染、水污染到不了很远的地方。反过来讲,不能因为碳在国际上更受关注,国内就把碳看作头等大事,因为国内的水污染、土壤污染仍然严重,有时紧迫性更高,因为水和土的污染是有毒的。第二,经过了《京都议定书》和欧美的一些碳交易实践,碳交易市场已经成为了一个成熟的市场,其他的排放权都没有这么成熟的市场机制。

“绿色”的理念实际上是西风东渐的结果。那么从全球来讲,绿色的理念从哪里来呢?如果看绿色金融的历史,大家会想到《瓦尔登湖》,这本书直接影响了美国的环境政策,使得美国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得以建立。第二本书是《寂静的春天》,1962年,《寂静的春天》在美国出版,该书第一次全方位地揭示了化学农药,尤其是DDT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性,引起全球关注。第三本书,《增长的极限》是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提出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向读者展示了低碳经济、生态足迹等话题。以上三本书可以说是绿色理念的宣导,专业的科学领域的研究是必要的,但最终唤起民众意识的可能是一本书或者一部电视剧,大众化的传播非常重要。

真正让绿色金融落地的还是制度。从国际上来看,1980年,美国《超级基金法案》规定金融机构承担融资项目污染损害的连带责任。国内也有类似的案例,金融机构开始更多地关注环境问题。在美国,NGO也极大的推进了公众对于绿色理念的发展。六七十年代,美国兴起了责任投资的理念,我们国内也有责任基金,即不投资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的基金。对银行影响最大的是2003年建立的《赤道原则》,赤道银行在贷款和项目融资中强调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

从国内来看,2016年七部委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指导意见》,绿色金融的官方定义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对金融机构而言,绿色金融业务的内容包括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通过产品创新等大力扶持环境友好型的企业和项目,以达到促进绿色经济、绿色产业发展的目的。

三、绿色金融政策与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自上而下

我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绿色金融的宏观环境。

第一,中央对绿色金融越来越重视。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其中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17年,十九大报告让大家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环保空前关注。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报告还指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3.5万字的十九大报告中,讨论绿色问题的超过800字,这在党的历史文献当中是空前的;“最严格”三个字在报告中出现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党建,一个是绿色,足见党中央对其的重视程度。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十九大后关于环保的执法也越来越严格。

第二,节能环保产业兴起。“十三五”节能环保规划预计,节能环保将成支柱产业,到2020年在GDP中的占比提高到10%。

第三,老百姓环保意识觉醒,对于环境问题有更多的需求。2014年,我个人是人民银行主管的金融时报的专家组成员,在选择两会代表最关心的金融或者经济问题时,我提出雾霾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为什么说是雾霾呢?在我看来,雾霾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真正的一次重大挑战,雾霾彻底唤醒了老百姓的环保意识。水污染、土壤污染要经过仪器检测才看得出来,唯有雾霾是一睁眼就知道的。当人们日益了解到雾霾不是雾的时候,了解到雾霾对人的健康有影响的时候,人们宁可让经济增速慢一点,然后环境好一点。老百姓意识的觉醒,是促使环保政策出现重大转变的一个主要原因。反过来说,大众化的理念宣传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消费者支持绿色的企业,就意味着绿色是真的有价值的,那么绿色理念在商业上就可持续了。

污染治理有三大战役:气、水、土,即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和土壤污染治理。三大战役的交集是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水利水务与综合管廊;垃圾回收处理;绿色建筑产业链;低碳交通体系。

要真正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一是要继续推进传统产业,尤其是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绿色生产转型。二是要加快发展绿色产业,鼓励绿色技术开发、设计生产与第三方绿色服务。三是落实绿色城镇化建设,注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强调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绿色规划,发展绿色建筑。

环保包括很多方面,有水、土、气等,很难建立一个通用的变量。举个例子,比如说能源,过去我们用标准煤作为能源计量单位,物理上我们用焦耳来计量。碳排放量是西方提出的,可以用来衡量任何的交易以及奖励。对于国内各个领域的绿色治理来说,如果找不到一个指标来度量,就很难分辨项目是不是绿色的。

水、土、气都可以有排放权,但目前从国际角度来讲,实验最成熟的是碳排放权。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几年来,地方试点积累经验、探索机制优化,为全国市场做准备。我认为运行这个市场的必要条件有两个。一是要改善配额的方案,过去试点的时候交易不是很活跃,因为地方为了减轻企业的压力,一般框的比较松,导致企业都是在期末结算配额的时候才来交易。二是要引进金融机构,只有实体企业的市场是很难活跃起来的。金融机构会为企业设计更为专业的方案,排放权本身也是一种金融产品,除了现货我们还需要衍生品。

从1995年开始,中国绿色金融政策逐步萌芽、起步。2015年中办、国办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发展绿色金融。2016年,七部委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引导制度和体制快速完善。

从早期最简单的绿色信贷,到PPP、绿色保险等其他金融产品,绿色金融产品经过了多元化发展。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主要目的包括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同时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强化金融机构环境风险认知,提升金融体系对环境风险的有效管理;引导企业和消费者绿色生产生活理念;扶持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

但是目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缺口,简单来讲就是“钱不够”,主要原因就是很多政策还没有针对性地解决绿色金融的核心问题。绿色金融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解决“环境外部性”的“内部化”问题,包括由谁来内部化、如何内部化以及如何规模化。

以上是主要的绿色金融政策。我们可以看到,绿色债券主要政策中包含了绿色金融债、企业债、公司债以及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方面的文件。

四、绿色金融市场的建设与发展:数量领先

逐渐完善的绿色金融政策让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稳步发展。目前,绿色金融市场有五个特点。一是各类融资余额近9万亿,但这个体量本身并不是很大;二是绿色信贷占绝对主导地位,约90%左右,所有新兴经济体基本都是以间接融资为主,因此这一点不令人意外;三是绿色债券成长迅速,我国发行规模占全球20%-30%;四是绿色股票、绿色基金、绿色指数等多元化发展;五是全国统一碳市场启动,未来,中国的碳市场也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

中国积极引领国际合作,为全球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6年9月杭州G20会议,推动绿色金融纳入G20国际平台,并作为共同主席牵头组织相关研究;2017年11月启动与欧洲投资银行(EIB)合作,探索统一中欧绿债标准;2017年12月,第九次中英财金对话,启动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针对中英投资者的“一带一路”环境风险管理自愿准则、绿色资产证券化等。

绿色信贷方面,从上图可以看出,绿色信贷规模稳定增长,参与机构日益多元,它也是相对来说起步最早、规模最大、发展最成熟的。但是,目前绿色信贷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说,经过前期的快速发展,绿色信贷余额的增长不再迅猛,2017下半年以来,绿色信贷余额增速减缓。

绿色股权融资方面,2017年之后发展节奏也开始放慢,公募与私募基金设立均减缓。

绿色债券市场方面,绿色债券品种日益丰富,基本上覆盖了各个品种,包括金融债、企业债、公司债、绿色债券融资工具、资产证券化等。

据统计,2017年发行绿色债券2487亿,累计发行4799亿,占全球的20-30%。

结构也在不断改善,除了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的热情也渐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规模结构中,绿色金融债的占比最大,表明间接融资最多。

绿色债券市场面临新机遇。

第一,绿色债券信用层级日渐丰富,早期局限在高评级,现在中低评级的也出现了。

第二,我们看到,绿色债券指数也不断被推出,发展迅速。比如说有中债-中国绿色债券指数系列、中债-兴业绿色债券指数、上证绿色公司债指数、上证绿色债券指数等。

第三,绿色资产证券化取得突破性发展。

第四,绿色债券对发行人的吸引力增强。发行绿色债券的意义是什么呢?目前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企业形象;二是发行门槛降低,审批效率较高;三是配套的财税等优惠政策有望不断出台;四是市场不断壮大,有望降低发行成本;五是提升企业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能力。

第五,随着绿债的发展,我国对于绿债的监管在进一步完善,绿色债券激励约束政策不断出台。2017年三季度起,人民银行已经将24家全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业绩纳入MPA考核。2018年,人行将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并将范围逐渐扩展到全国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2018年6月1日,人行决定适当扩大中期借贷便利(MLF)担保品范围,将不低于AA级的绿色债券、优质绿色贷款等特定领域的资产纳入其中。目前,还是约束、规范性的政策偏多,激励性的政策偏少,但要切实发展绿色债券,必须有更多激励政策,释放更多空间。

第六,我们也开始关注如何吸引国际投资人,这需要推进国内绿色标准与国际对接,使得国际投资人在我们国家买绿债的口径与他们自己的国家一样。

除了机遇,绿色债券市场也面临着挑战。

第一,绿色债券面临综合成本压力。我们经常看到媒体说发绿债成本更低一点,严格来讲绿债利率不一定比普通债券的利率更低。绿债要比普通债多一些显性成本,包括第三方认证费用等,因此严格来讲它的全部成本比普通债的成本更高一些,而且处理不当还诱发监管风险。

第二,绿色债券有多重标准,国际国内均有差异。我们国内本身就有好几个标准并存,国际上也有两个自律标准,虽然绝大部分地方有共同性,但是不完全一样。因此,对于绿债标准的国际国内互通,也需要做进一步的工作。

第三,中外绿债标准比较方面,我国基本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的有募集资金管理、外部评估和鉴证、报告和披露等方面。不一样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绿色项目的定义,国外更关注碳,他们认为所有的化石能源都会产生碳排放,所有化石能源都不是低碳的。而我们国内的能源主要是煤,立足于我们的现实,国内的绿色项目标准包含了化石燃料项目,但必须比传统的更为环保一些。二是募集资金的用途,这也和国外有些区别,比如说发改委允许发行人最多将50%的债券资金用于偿还银行贷款或投入一般营运资金,若是没有很好的信息披露或是其他约束机制,很难保证募集资金投到绿色项目中。

第四,绿色债券交易动机不足,市场流动性有限。债券市场要想要有很好的流动性,一定要在机制上具备几个条件。一是要持续滚动发行,持续就是要不断地发,要让市场能够定价,有价格才好交易;滚动就是要搭配好不同期限的债,每一批发的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量要均衡,这样才会有好的流动性。

第五,缺乏成熟的责任投资者群体。国内方面,责任投资者群体缺乏,普遍缺乏ESG意识,更看重当期风险和收益,而不是长远。有人说绿色债券更多的是情怀债,但情怀不是驱动市场的机制,利益机制和激励机制才是真正需要的。有的国家对主权财富基金有要求,必须有一定的比例投资绿色债券和股票,但我国目前没有这样的要求。国际方面,国际责任投资者群体进入较少。

第六,目前绿色债券平均期限较短,59%的中国绿色债券平均期限低于5年。环境问题是长期的问题,污染治理也需要长时间资金的投入,最终才能看到明确的效果,短期的效果往往不明显。这就意味着绿色项目往往需要更长期限的融资。所以我们看到,绿色融资的风险已经开始暴露,以前看起来不错的绿色企业纷纷出现了违约,就是因为项目投资期限很长,但是募集来的资金是相对短期的。

五、深化发展:制度创新

我们需要有效弥补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缺口。

第一,要逐步实现绿色标准的一致性。如果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激励政策便不能到位。首先要实现国内绿色标准的一致性,其次要逐步实现国际国内绿色债券标准的一致性。

第二,要利用国际资本促进国内绿色投资,这样才能有效激励持续的绿色投资。一是利用绿色债券通,积极吸引国际投资者,提高市场流动性;二是逐步向国际评级机构开放市场;三是建立清晰完整的绿色债券数据库,便于国际投资者进行投资。

第三,要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政策。一是明确绿色债权优先受偿地位,二是降低绿色融资风险资本占用权重。

在我看来,有两个措施非常重要。

第一,新兴经济体主要的绿色融资来源于贷款,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业务,商业银行关注的是资本回报,但是绿色项目往往直接收益率不高,因此可以降低绿色项目的资本占用,使其净资产收益率上升。

第二,降低绿色融资的风险权重也是必要的。绿色项目的风险在国际上存在争议,我认为,从短期来看绿色项目与普通项目的风险是差不多的,但是从长期来看,企业的ESG表现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性,绿色项目的风险一定是更低的。

在我们国内来看,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绿色信贷不良率0.37%,远低于同期贷款总体不良率水平1.69%。从这个意义上讲,坚持了比较好的绿色标准,不良率是更低的。另外,如果将绿色债权的受偿顺序提前,它的信用风险会更小。

如果能推进这两个措施落地,那么将永久奠定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领先地位。中国的绿色发展与国外不一样,国外的绿色发展是民间推动的,我们是政府推动的,更加有优势。

六、小结

最后,我做一下总结。

一是中国绿色金融获得了长足发展,足够的规模为制度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要使我国绿色金融继续健康发展,制度创新必须成为下一阶段的重中之重。

二是制度创新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可持续性,而仅仅依靠财政补贴(或减免税收)不具有可持续性。所谓针对性,必须针对绿色融资的短期收益不高但期限错配更为严重、外部性更为突出、绿色与金融之间的耦合机制,出实招儿。我们建议,认真考虑:为绿色融资定向降准、降低绿色融资的风险权重、绿色债权受偿权优先。而所有政策的落实,归根结底还是首先要明确绿色标准。

三是落实制度激励的前提,是绿色标准问题,这很可能还需要从基础理论与方法论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来源:陆家嘴金融网
转自: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