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2018年会在京成功举办,作为年会的一道“例菜”,《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报告2018》研究显示,2017年中国境内外发行贴标绿色债券共计2483.14亿元人民币。与一般债券相比,在参考多种因素可比情况下,绿色债券的融资成本优势,成本优势位于5bp-120bp之间。
2017年中国境内外成果发行贴标绿债近2500亿
据统计,2017年中国境内外发行贴标绿色债券共计2483.14亿元人民币,相比2016年的2314.18亿元增长了7.3%。贴标绿色债券,是发行时被市场冠以绿色债券标签,以公开宣示具有环境效益的债券。在国内,绿色债券指获得相关债券发行监管部门的认可,允许名称带有绿色字样的债券。
对比全球发行情况来看,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公布的数据,2017年全球发行绿色债券1555亿美元(约合1.01万亿人民币) ,中国贴标绿色债券发行金额约占全球的24.59%。同比去年情况,2017年中国贴标绿色债券发行金额在全球的占比有所下降。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史英哲教授分析,占比下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越来越多国家积极参与绿色债券发行,如立陶宛、哥伦比亚均发行了首只绿色债券,斐济发行了首只发展中国家绿色主权债券;二是美国的住房贷款担保机构房利美(Fannie Mae)发行了一只金额高达249亿美元的绿色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直接促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绿色债券发行市场。
报告分析还发现,在全国成功发行绿债的国内23个省区中,北京地区的发行数量和规模遥遥领先。2017年,北京市共有16个发行人发行了28只绿色债券,在全国占27.45%。从发行金额来看,北京市绿色债券发行高达881亿元,同比增加了112.14%,占全国的46.6%。
史英哲教授认为,北京在绿色债券市场的突出表现有多个原因。首先,多家中央国有企业总部位于北京;其次,北京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绿色金融和绿色债券的政策信息传播更快。
国企作为绿色债券发行人融资成本优势更明显
报告选取了市场上绿色债券发行起始日前后两个月内发行,并且其信用特征,包括发行人性质和债项评级等因素、上市地点、债券类型、债券期限和含权情况等多个指标与绿色债券一致的非绿色债券作为可比债券。发现2017年发行的103只贴标绿色债券中共有20只债券存在符合条件的可比债券,且这20只绿色债券全部都具有融资成本优势,成本优势位于5bp-120bp之间。
“从发行人角度来看,国有企业作为绿色债券发行人时融资成本优势更为明显。” 史英哲教授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绿色债券类型中,绿色ABS的规模占比并不大。2017年绿色ABS发行数量由2016年的4只上升至10只,规模从67.01亿元上升至146.05亿元。
史英哲教授认为,在债市萎靡的情况下,绿色ABS的大幅增长印证了资产支持证券降低融资门槛、拓展融资渠道等优点。
绿色债券市场正在发生多种创新
2017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展现了巨大活力,涌现了包括ABN等在内的多种新型品种,也涌现了包括预发行模式等在内的多种新型发行方式,同时绿色债券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得到了应用。
在史英哲教授看来,在未来,绿债创新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第一,绿色债券的种类有望进一步创新,比如中小企业绿色集合债、绿色项目收益票据等;第二,现有绿债工具的应用有很大拓展潜力。一方面随着国家对经济绿色转型和绿色发展的大力推进,未来将会有更多行业在经济转型时期将绿色债券作为其重要融资工具。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对绿色资产证券化的不断探索,国家及地方政府对绿色资产证券化的大力支持,在未来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将有望发展为绿色债券融资工具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绿色债券标准的问题是影响绿债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国内,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发改委分别制定了一套绿色债券界定标准,由于两家机构监管的债券品种不同,工作运作的机制也不一样,对绿色项目的认定标准不完全一致,这给绿色项目的界定造成了一定困扰。
对此,史英哲教授表示,2017年相关部门在积极推进相关研究工作。中国绿色债券标准的统一指日可待。
在国际方面,去年11月,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和欧洲投资银行共同发布了《探寻绿色金融的共同语言》的白皮书,为统一国际绿色债券标准,推动国际绿色债券市场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未来,中国也将继续积极推进与国际绿色债券标准的统一,消除绿色资本跨境流动的障碍,同时寻求更多方面的国际政策合作。
来源:证券时报
转自:复旦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