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新议题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2018年会日前在京举行。
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共同主席马骏发表主旨演讲,他介绍了绿色金融的几个新议题,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一、绿色金融在G20平台上的新进展
中国于2016年把绿色金融纳入G20议程,推动绿色金融走上主流化进程。今年国际上的一个重大进展是欧盟在3月推出的《可持续金融的行动计划》。
今年是G20绿色/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的第三年,该小组在今年研究了三个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是推动绿色资产证券化,具体的做法包括ABS、CLO、Covered Green Bond等。从中国来看,中国的银行所持有的绿色资产达8万亿,但绿色债券总量只有5000多亿。机构投资者持有的上百万亿的资金投资于绿色标的机会非常有限,因此未来一个大的突破是把8万亿绿色信贷当中相当一部分转变成证券化的资产,让资本市场可以持有和投资。
二是绿色PE和VC的发展。绿色发展尤其是能源转型最后一定要靠科技创新,不能过度依赖政府补贴。要靠科技创新使新能源的成本大幅下降。银行贷款一般并不适合绿色科技项目,因为这些项目风险比较大,因此PE、VC是未来发展重要的方向。我们的一个具体的建议是政府推动建立绿色科技孵化器,通过孵化器降低绿色科技企业的运营成本。
三是数字技术推动绿色金融。绿色金融面临的一个重要障碍是难以识别绿色的标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企业和绿色产品都需要认证和识别,成本很高。未来通过物联网、大数据、AI等新技术可大大降低绿色识别和认证的成本。
二、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创建的绿色金融网络
2017年底,8家有很强意愿推动绿色金融的央行,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法国央行、德国央行等建立了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Central Banks and Supervisors Network on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如今已经发展到18个国家的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网络目前有三个工作组。监管工作组讨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是否应该把绿色资产的风险权重降下来。2013年起中国银监会引入绿色信贷界定的标准,过去5年进行了绿色信贷余额和违约率的统计。2017年我国绿色信贷不良率为0.4%,银行体系的整体不良率是1.7%,绿色信贷的违约率大大低于其他的信贷违约率。我认为,中国最有条件率先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这项改革可以明显降低绿色信贷的融资成本,实质性地激励银行加大绿色信贷的投放力度。这既符合监管政策要保证银行稳健性的要求,也符合发展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大方向。
三、中英绿色金融合作
根据中英两国政府共同签署的财金对话(EFD)成果的要求,绿金委和伦敦组织开展了多项绿色金融的双边合作。今年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要完成四个议题:
一是由中英牵头起草“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准则,主要内容包括投资者应该了解“一带一路”投资所面临的环境风险,披露项目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利用绿色金融的工具,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信息沟通等。目前,倡议基本起草完成,正在征求在“一带一路”贷款和投资的主要金融机构和企业意见。
二是成立中英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小组,其中包括6家金融机构和4家英国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自愿披露环境信息,包括贷款和投资所带来的环境影响,投资组合的绿色程度等等。这些试点将对金融业环境信息披露形成重要的引领,未来可能成为全球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参考。
三是由中财大绿金院王遥院长牵头研究的ESG,12月将在英国会议期间发布结果。这个研究将有助消除一些机构投资者持有的“绿色投资回报较低”的误解。事实上,绿色投资可以比非绿投资带来更高的长期回报,因为绿色投资能帮助管理棕色投资导致的各种下行风险。
四是推动绿色资产证券化具体项目的落地,希望通过将我国某家银行的绿色贷款进行证券化,将其成为英国和欧洲投资者可投资的标的。
来源:中国网
转自: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