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新金融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江北探索

>2018-8-27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龙昊 姜业庆 ■余丽莎

对于金融创新的重要性与积极性,南京江北新区的感受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烈而且急切。

一切源于发展方式的转换,而时间节点就在2015年。

“洼地”崛起

4年的谋划之后,2015年6月27日,南京江北新区获国务院批复。自此,南京江北新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中国第十三个、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

国家级新区是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从1992年10月浦东新区首度设立,到去年4月雄安新区横空出世,我国目前已有19个国家级新区。

对江北新区而言,是承接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长江经济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任务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国家级综合功能区,国家赋予其“三区一平台”的战略定位,即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

在此之前,一江(长江)之隔的江北区域,一直是南京发展的短板和“洼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南京便将长江以北的浦口一带作为突破口,希望能够建成如同武汉、重庆那样的跨江鼎立之市,并用“从秦淮河到扬子江”来形容江北发展规划。

2001年10月,南京确立“一城三区”城市建设的战略构想,希望通过河西新城和东山、仙林、江北三个新市区,使南京跳出明城墙,在老城之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跨江发展”的口号南京喊了近40年,成效却并不明显。在南京城市定位的摇摆中,江北新区的发展也陷入了迷茫。以至于占南京37%土地面积的江北新区,人口占南京的1/5,其经济总量却只占南京的1/7。

南京发展需要新突破,江北发展需要新思路。而跻身“国家级”,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江北新区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江苏,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引领中国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40年来,江苏经济总量增长超过100倍。2017年,全省制造业总产值超16万亿元,约占全国八分之一、全球3%左右。

十九大之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视察工作,主题是围绕高质量发展。为全国发展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作为江苏省、南京市落实国家战略的核心载体,江北新区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江北新区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支撑。”这是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对江北新区的希望。

对南京而言,江北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完全改写对江北发展的定位,“江北不是辅城、不是副中心,发展江北不再是缩小差距,而是要打造整个南京发展的新引擎,提升南京城市能级和地位”。

怎么做?

围绕“新”字做文章。江北新区是一座全新的城市,有条件从头做起,以系统思维谋划全局,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上开疆拓土。

于是,江北新区提出构建“4+2”产业体系,“4”是指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交通装备四大先进制造业,“2”是指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两大生产性服务业。经过两年的探索,江北新区进一步聚焦思路,提出建设“两城一中心”,即建设“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

对此,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指出,江北新区在原先产业体系上再聚焦,把主导产业再收拢,有利于形成集聚效应,提高创新浓度,快速营造完善的产业生态环境。

关于“芯片之城”,随着台积电、紫光、华大半导体等行业标杆企业的纷纷落户。目前,新区已集聚140余家集成电路企业,涵盖产业链上下游环节。

关于“基因之城”,目前新区已成为全亚洲最大的基因测序基地,年测序能力达40万-50万人次。从生命健康产业看,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集聚医药企业410多家,其中9家上市,有医药从业人员两万多名,已发展出多个“全球前列”“全国唯一”“填补国内空白”产品,这一板块年销售收入占南京半壁江山。2017年新区生命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80亿元,同比增长约35%。

关于“新金融中心”:2017年以来,江北新区先后引进了工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供销金融、深创投等金融机构,吸引华泰证券产业基金、红土智能创投基金等70多只基金落户新区,认缴规模超1200亿元。目前,新区将核心区内4平方公里中心区域作为新金融集聚区主要载体,加快推进8幢超高层建筑建设,完善顶级金融总部、高端金融办公和活力金融配套。

总体而言,2017年,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位居19个国家级新区第7位。到2020年,江北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将迈上千亿规模,形成以基因细胞产业为引领的生命健康千亿级产业集群,实现扬子江新金融中心资产总规模过万亿元。

 

金融突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是创新驱动的重要条件。近几十年来全球科技创新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始于技术,成于资本”。

金融中心的凸显,在江苏、在南京,这不是第一次,但金融中心被凸显地去推进、去实施,在江苏、在南京是第一次。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南京就提出了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想。

与此同时,上海开发浦东时就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并获得了国务院的认可。

从2005年到2007年,南京市每年拿出5000万元作为河西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促进金融业在河西集聚。但是,3年下来,1.5亿元没有花出去。

2008年9月,南京首次明确提出“推动南京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不过,直到2011年8月10日,江苏省金融办和南京市政府才正式签署共同建设南京区域金融中心合作协议,提出要力争到2020年“打造一个错位上海、辐射中西部的泛长三角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

南京区域金融中心构想的变迁,随南京市的城市定位与经济状况的变化而波动。

身为副省级省会城市的南京,自从1992年被无锡超过后,GDP一直落后于同省的苏州和无锡,仅位列江苏省的第三。因此,被坊间戏称为“苏小三”。以至于多年后实施了“工业第一方略”战略后才有起色。

经济的发展,对金融也有了新的要求。

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领域的主要矛盾也相应转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与金融有效供给不足、供给结构失衡的矛盾。

这些矛盾,具体到南京、具体到江北新区,主要体现在:一是相较于北、上、深,南京的区域金融中心的地位还不够突出,在长三角区域内整体优势还不是非常明显,金融的集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都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虽然银行业金融机构比较发达,但非银行金融机构、新型金融业态发展相对滞后,金融供给结构有待优化。三是与高端金融改革创新平台相比,南京金融改革创新高端平台有待构建。

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打造芯片之城、基因之城,还是布局高科技企业、升级传统产业,都需要全周期、多层次的资本扶持。

因此,金融体系结构如何与转型升级中的经济结构相匹配,成为摆在江北新区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01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要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的政策和体制优势,集中全省力量,在江北新区建设与上海金融中心错位发展的扬子江金融集聚区,努力打造具有强大资本吸纳能力、产融结合能力和创新转化能力的全国一流新金融中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部分明确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这给江北新区新金融中心建设以极大的鼓舞与明确的方向。

目前,江北新区全面聚焦三大业态,加快推进各类金融资源集聚,努力形成快速化集聚效应:一是大力集聚资管机构,注册资本120亿元的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以及芯鑫融资租赁、安心保险等一批新金融业态企业已正式落户新区,积极引进苏宁金融、国寿投资等一批有影响力和带动性的金融机构入驻新区,加快打造大资管生态圈和新金融全产业链。二是大力集聚各类基金,全面聚焦新区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两大产业,充分发挥省市共建南京江北新区发展基金、新区协同创新基金两大抓手作用,参与百亿元级长三角协同创新基金设立,引进国寿大健康投资基金、工银普拓投资基金、新希望医疗健康基金、江苏省供销合作产业基金等一批重点产业投资基金,着力发挥基金对于资本集聚和科技创新的双向驱动作用,助推新区产业、科技、金融融合创新发展。三是大力集聚金融科技企业,先后引入SAS科技、苏宁金融科技、荣泽科技等一批金融科技代表企业,加速推动传统金融机构对金融科技的应用,构建开放共享的“金融+科技”生态圈。

为了增强金融集聚的吸引力,江北新区出台了《加快建设扬子江新金融集聚区的若干意见》,从金融企业落户奖励、办公用房支持、经济贡献奖励,到金融高端人才引进、金融项目创新支持、投资风险补偿,江北新区明确支持政策,形成全链条扶持政策体系。

为了增强集聚效应,江北新金融中心一期项目已经正式启动建设,项目占地面积160亩,总投资123亿元,建成后将重点集聚金融资产管理、区域股权交易、科技金融和保险创新等新金融业态,支撑新区加快建设扬子江新金融集聚区。

立足于定位高、集聚广、辐射宽、服务实,通过规划先行、政策扶持、风险防范,江北新金融中心的建设如火如荼。

根据规划,到2018年末,江北新区力争集聚各类金融企业500家,积聚各类金融资本规模超2800亿元,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企业达80家。力争到“十三五”末,新区金融产业规模效益显著提升,集聚各类金融企业1000家以上,积聚各类金融资本规模超过1万亿元;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企业100家;围绕基因、芯片等未来主导产业集聚基金300家,引入各类社会资本2000亿元;力争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先进制造业信贷增幅达5%,对科技企业、中小微企业信贷增幅达10%;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率年增长2%,3年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深入融合
 

金融市场能否有效配置资源,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江北新区绝不是为了建新金融中心而推动金融发展,它要的是借助更多新金融业态,推动产业升级,建立一个更科学、更现代、更有回报的产业体系。

不为业内所熟知的南京博郡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2016年12月13日在南京江北完成注册。仅仅9天之后,博郡汽车即获得了首轮融资。随后,盛世扬子管理的江北新区发展基金,以政府引导基金的角色,对博郡汽车进行了投资。

“包括土地资源、人才配套以及最重要的产业基金等”,江北新区的支持政策吸引了博郡汽车创始人黄希鸣。

“创业型公司,初期几乎不可能通过银行债权形式获得支持资金,这个时候,从市场化的角度,就只能寻求VC/PE股权形式的融资。但是光靠市场化,很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例如新能源汽车,可能在社会资本的支持下,一些只做品牌、做渠道的公司,迅速地扩大了知名度、站稳了脚跟,从而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更长久地活了下来,而如我们这样真正做技术的,需要时间的,反而没有被市场看到,遭遇泡沫挤压。”他说。

目前,博郡汽车工厂设在南京浦口,一期规划产能15万辆,二期建成后总产能将可达到30万辆。该企业旗下首款车型将于2019年年底正式亮相。

江北新区发展基金作为母基金,规模是20亿元,其中江苏省政府投资基金出资10亿元,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出资1亿元,其他出资人合计出资9亿元。以这20亿元为基础,通过母子基金架构,再吸引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最终形成一个规模在200亿元的基金群。

在接手这个20亿元的母基金后,大概1年左右的时间里,便落地了14个子基金。其中便包含一只直投基金投资的博郡汽车。

据了解,在江北新区发展基金已经落地的14只子基金中,又推动了“服贸基金”与“通航基金”的诞生。“服贸基金”是我国服务贸易领域首个政府引导基金,由南京江北新区发展基金、南京银行、盛世扬子共同发起设立,主要投资现代服务业领域,如技术服务、运输服务、健康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等。而“通航基金”由南京江北新区发展基金、南京银行、盛世扬子携手发起设立,主要投资通用航空产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链,包括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材料等。

诸如此类的案例,在江北新区比比皆是。通过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江北新区把生产要素与经济增长协同起来。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长江特聘学者刘志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总体上看,南京的金融业态越来越丰富,而江北新区的建设需要,又为这些金融新业态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江北“新金融”中心的建设,不仅仅是要把目光放在江北新区上,未来它辐射的范围可以延伸到整个长三角地区。

据悉,南京都市圈需转型的传统产业产值超2万亿元,转型资金需求量巨大;江苏省国有资产规模达10万亿元,进一步推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创新金融支持;保险呈现跨界化、数字化、普惠化趋势,该省急需引进和培育本土新保险领军企业……新技术和现实问题交织作用,江北新区发展新金融还有无数市场机会。

 

拥抱绿色
 

在江苏省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推进会上,一个崭新的目标被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共同打造有机融合的绿色高效经济体,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

倚老山、拥长江,滁河穿城而过,湿地环绕江滨,拥有优异生态本底的江北新区是一个闪耀的亮点。

江苏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省,也是全国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省份,承担着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道路的重要使命。江北新区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将承载“生态先行”的使命。

娄勤俭在上述会议上讲话时特别提到,“更大力度支持江北新区打造长江经济带的创新支点,形成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高地。”

发展绿色金融,打造“绿色高效经济体”成为江北新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

江北新区正在建设的全国最大的地下综合管廊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

据悉,江北新区规划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初步规划建设地下管廊241公里,核心区的53公里计划5年建成投用。电力、电信、给水、中水、垃圾、污水、雨水、燃气、空调热力管等9种管线入廊,全国首例。初步测算,江北地区1公里长的管廊投资额为1亿元左右,核心区53公里预计投入58亿元,采取PPP模式建设运营。

江北新区绿色发展的理念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同与支持。江北新区基础设施建设获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这是全国社保基金首次投资地方基础设施基金。其中,全国社保基金出资40亿元、民生银行出资50亿元、扬子国投出资10亿元。基金将主要投资江北新区交通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首笔募集的12亿元资金将投向生态防护林项目,打造江北新区重要的绿色廊道。

借助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有效实现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成为江北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眼下,江北新区以生态经济为特色,发展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供应链金融、创新资产管理为主的绿色金融产业。

江苏开鑫绿色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束兰根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核心理念。江北新区位于一系列国家战略、规划、倡议等叠加的重要区位中心,也是推进这些规划倡议的重要平台和窗口,而在这些规划倡议中,绿色发展是重要内容之一。

在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江北新区已率先探路。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姜业庆 龙昊
 

“江北新区不仅是南京的国家级新区,更是全省的江北新区。”南京市市长蓝绍敏日前指出,“江北新区应加快扬子江新金融集聚区建设”。
 

高起点高标准打造金融集聚区
 

江北新区相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江北新区新金融中心项目,由国内知名集团公司投资150亿元人民币打造,定位是打造江北新区的新金融高地、创建金融机构集聚区,聚集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经济圈财富资本,并通过发展股权投资、民间资本管理、互联网金融、股权众筹等新兴金融业态,投向实体经济重要领域,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形成在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经济圈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金融产业集聚区。

以金融资产管理和区域股权交易为引领,以金融科技和保险创新为驱动,力争到“十三五”末,将江北新区打造成为具有强大资产管理能力、资本吸纳能力、产融结合能力和创新转化能力的全国一流新金融中心,简称“两中心一基地一试验区”,即资产交易中心、股权交易中心、金融科技产业发展基地和保险创新试验区。

对于江北新金融示范区总体思路具体而言,前述人士指出,在项目引进方面,以工商银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落地为核心,逐步吸引其他大型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公司入驻,形成资产管理同业项目集聚,继而进一步吸引信托、基金、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同链产业集聚。

在园区功能配置方面,打造“两中心一基地一试验区”,实现四线并举;在空间选址方面,结合江北新区(老山片区)低密度、生态、宜居、宜业的自然环境,构建绿色、和谐、共享的开放式金融小镇。

在产业升级方面,依托南京大学——工商银行金融创新实验室等支撑载体,以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金融科技(Fintech)研发应用为核心,引导金融资源进入先进制造业、智能产业、健康医疗等实体经济领域,逐步推动区域内产业转型升级。

 

全链条政策体系助推金融中心建设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吸引各类金融机构集聚江北新区,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的新金融中心,南京江北新区出台了《加快建设扬子江新金融集聚区的若干意见》(简称“金融十条”)。相关人士称,“金融十条”的出台,为新区建设具有强大资本吸纳能力、产融结合能力和创新转化能力的新金融中心,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根据“金融十条”政策,江北新区将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新金融发展基金,从金融企业落户奖励、办公用房支持、经济贡献奖励,到金融高端人才引进、金融项目创新支持、投资风险补偿都明确了支持政策,形成全链条的扶持政策体系。和南京市最新相关政策同频互动,在全国同类支持金融产业发展的政策中,新区扶持力度国内领先。对新引进的金融企业法人总部一般可申请最高5000万元的一次性落户奖励,金融机构办公用房最高可获3000万元的补助,并以其对地方经济贡献为基数,最高按80%给予五年奖励。

通过“金融十条”助力新区政策体系化发展壮大,和新区支持创新创业、支持服贸产业发展、支持顶尖人才引进等政策形成联动机制,打好政策组合拳。

在新兴金融业态方面,江北新区扶持符合条件的股权投资基金、股权投资类企业和股权投资管理企业,以及各类非银新金融业态机构,一般可申请最高1500万元的一次性落户奖励。对创新型金融机构,例如围绕数字金融设立的创新实验室、创新研究院、新金融众创空间及隶属于大型金融机构总部且独立运作的全国性产品研发中心,以及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创新性网络金融机构、电商机构、互联网中心等,一般可申请最高1000万元的一次性落户奖励。对新引进的在新区自行购置办公用房的金融业机构,按购房房价的10%给予一次性补助,最高3000万元,获得补贴的办公用房10年内不得对外租售。对新引进的在新区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金融业机构,根据实际租赁办公面积,五年内每年最高给予实际租金50%的补助,五年累计补助不超过1000万元。对在新区申请购地建设本部自用办公用房的新引进金融业机构,按规定取得土地使用权并缴交地价款后,最高按照所缴地价款的30%给予建设奖励金。

此外,对新引进的金融业机构,按其产生地方经济贡献起的五年内,以其对新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为基数,最高按80%的额度给予奖励。注册在江北新区的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新区内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合伙人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最高可获得项目投资额70%的应纳税所得额抵扣。对金融业机构投资于新区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创新企业、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按不超过投资额的5%给予奖励,单个投资的金融业机构年度累计奖励最高500万元。对金融业企业投资并引进落户新区重点支持发展产业的项目,给予管理人团队累计实际投资该项目金额2%的产业项目引进奖励,单个管理人团队因单个项目引进和投资获得奖励不超500万元。

在全链条的扶持政策体系的吸引下,2017年以来,江北新区先后引进了工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供销金融、深创投等金融机构,吸引华泰证券产业基金、红土智能创投基金等70多只基金落户新区,认缴规模超1200亿元。

根据规划,到2018年末,江北新区力争集聚各类金融企业500家,集聚各类金融资本规模超2800亿元,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企业达80家。力争到“十三五”末,新区金融产业规模效益显著提升,集聚各类金融企业1000家以上,集聚各类金融资本规模超过1万亿元;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企业100家;围绕基因、芯片等未来主导产业集聚基金300家,引入各类社会资本2000亿元;力争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先进制造业信贷增幅达5%,对科技企业、中小微企业信贷增幅达10%;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率年增长2%,三年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