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闻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南京江北新区奏响“绿色交响乐”:以绿色金融,促绿色产业,谋绿色发展

>2018-8-24

峰会深入探讨了国家级新区的建设规划,为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揭牌,见证了一系列战略协议的签约,交流和互换了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一场践行绿色理念,助推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共享绿色成果的盛会。
 

近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市人民政府指导,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中国经济时报社、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江苏省金融业联合会主办的“智汇长三角·融合新江北—2018年绿色发展及绿色金融国际高峰论坛”,在南京江北新区隆重举行。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海内外高校和专业研究机构、省内金融业联合会和各省级金融机构的众多绿色发展领域知名研究专家、教授学者、业界精英共计三百余人齐聚峰会,共议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发展。

主持:江北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李保平

本次论坛由江北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保平主持,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主任蓝绍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余斌,南京市委常委、南京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冉华,南京市人民政府秘书长翁国玖,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董事长叶国标,南京大学校长助理、教育部长江学者、教授、博导范从来,中国经济时报党委书记、社长、国研经济研究院董事长、研究员王忠宏,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沈东,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沈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教授、博导连平,江苏省金融业联合会名誉理事长、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名誉院长徐立,江苏开鑫绿色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院长束兰根,以及江苏省金融办、环保厅,南京市金融办等部门相关负责人,江北新区各部门平台相关负责人等出席。

峰会深入探讨了国家级新区的建设规划,为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揭牌,见证了一系列战略协议的签约,交流和互换了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一场践行绿色理念,助推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共享绿色成果的盛会。

致辞

 

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主任蓝绍敏致辞

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主任蓝绍敏表示,南京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切实让绿色成为发展的普遍形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努力在全国全省当好标杆和表率。南京加快推进绿色转型,培育壮大绿色动能,需要金融的支持和保障,希望通过创新性“绿色金融”制度安排,进一步丰富创新融资工具、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大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力度,引导和激励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环保领域、绿色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大力发展包括绿色金融在内的各类新模式、新业态,不仅完全符合南京的发展方向和现实需求,而且与江北新区正在打造的“两城一中心”中的新金融中心建设高度契合,必将进一步激活南京发展新动能,加快提升江北新区新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展能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余斌致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余斌说,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转变既是从以数量扩张为主向以质量提升为主的转变,也是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从新旧竞争优势转换的角度看,需要在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产品的生产上形成的低成本、低价格优势,转变到在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的生产上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从新旧增长动能接续的角度看,需要推动传统动能的转型升级和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成长壮大。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由之路。

南京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定位,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走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循环经济之路。作为国家级新区的江北新区,近年来围绕“三区一平台”的战略定位,全力聚焦“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这“两城一中心”的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为江苏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供了新的支撑,也体现了东部率先发展的领头羊的使命和担当。

揭牌仪式: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

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江北新区管委会主任蓝绍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余斌共同为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揭牌。
 

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是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下,在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江北新区以及省金融业联合会的全力支持下,在国内外众多知名高校及中美、中英、中新和国内绿色金融领域一系列专家学者教授的鼎力相助下,经过长期酝酿和反复论证后,成立的国内首个以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为研究核心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研究机构。它的成立,标志着江苏省绿色发展和绿色金融在顶层理论研究上,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江北新区打造新金融中心提供了绿色金融专业支撑,必将为江苏乃至全国绿色发展、以及国际间绿色金融理论和实践的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签约仪式

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江北新区管委会主任蓝绍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余斌,南京市委常委、南京市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南京市副市长冉华,江苏省金融业联合会名誉理事长、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名誉院长徐立,南京市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翁国玖,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董事长叶国标,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沈东,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沈和,共同登台一起见证相关签约活动。

国研经济研究院和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南京市委常委、南京市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中国经济时报党委书记、社长、国研经济研究院董事长王忠宏上台签约。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南京市委常委、南京市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中国人保财险江苏省分公司总经理夏玉扬上台签约。

 

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分别与南京扬子国资投资集团、南京江北新区中心区发展有限公司、南京邮电大学人口干部培训中心、新加坡公共政策研究所、英国牛津科控商学院五家机构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入驻合作,共建中研绿金院培训中心、共建新加坡及东盟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以及合作开展绿色金融国际培训项目等协议。

南京扬子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振楚,南京江北新区中心区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葛晓永,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人口学院院长沙勇教授,新加坡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刘叔铭,英国牛津科控商学院教授骆奇以及江苏开鑫绿色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院长束兰根上台签约。

主旨演讲

英国科控首席执行官宰承峰主持主题演讲环节。

南京市委常委、南京市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省内唯一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推介

罗群说,江北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在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中,扮演着国家创新战略承接者、区域创新活力激发者和经济转型发展引领者等多重角色。作为承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两大战略的重要平台,江北新区紧盯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和科技创新前沿领域,提出了打造“两城一中心”的产业发展构想,建设中国的“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

金融体系结构如何与转型升级中的经济结构相匹配,成为江北新区重点关注的问题。在金融资源集聚上,江北新区全面聚焦资产管理、股权基金、金融科技三大业态,努力形成快速化集聚效应;在金融空间布局上,按照与区域发展相适应、与产业体系相配套、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原则,构建“一心一镇”为主阵地、多区域联动发展的现代金融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在金融载体建设上,在核心区CBD区域,首期建设新金融中心一期项目,同步推进绿地金融中心建设,内容包括金融中心、科创中心、大型商业等;在配套政策支持上,为了增强金融集聚的吸引力,江北新区出台了《加快建设扬子江新金融集聚区的若干意见》(“金融十条”)。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连平:推动银行业绿色金融发展提质增效

连平说,我国的银行正成为推动绿色金融与绿色发展的主力军。绿色金融想要得到长远的发展,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一套创新的体制机制,使得在市场化原则下能够将绿色项目、绿色融资产生的社会效益内生化,促使银行业金融机构能够获得相应的财务收益或财务成本,从而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银行业绿色金融长足发展。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尽管已初步探索,但国内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仍与国际同业具有一定的差距。国际同业的绿色金融产品具有多层次、丰富化的特征,涵盖零售银行、企业和投资银行、保险等领域。国内部分先进银行机构已初步在绿色信贷、绿色投资和碳金融领域有所创新。一些新兴的领域,如碳金融的衍生品、绿色保险等推进缓慢。

银行绿色信贷投向质效尚待提升。银行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制造端方面的贷款相对谨慎,更偏向于收益率稳定且有政府背书的项目类贷款。例如,近一半的项目贷款投入到绿色交通运输领域,但其贡献的节能减排量有限,仅占减排总量的标准煤5.1%、二氧化碳当量3.4%,这使得绿色信贷在撬动整体综合减排效益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连平指出,发展绿色金融,在宏观层面重点解决两方面问题。首先是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加强各类政策的协同配合。其次是完善绿色金融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绿色金融体系标准。进一步建立完善用水权、污染物排放等交易机制,建立绿色评级体系,健全相关信息渠道的统计监测等。再次是要强化企业环保信息披露。另外,还要完善绿色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当前我国已建立了环境交易所、节能减排项目中心等第三方评估机构,但相较发达国家仍显不够,需要提升技术识别水平,提升公信力。当然,还要统一绿色金融领域标准。建议成立跨部委的绿色金融标准工作组,强化统筹协调,对现有的标准重新进行整合,推动重点领域的标准早日出台,保障标准的统一性和通用性。

银行业如何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连平建议从五方面着手:一是将发展绿色金融提升至战略高度,积极推动银行业绿色金融发展。二是开展同业交流和合作,携手共促绿色金融发展。三是做好体制机制等配套工作,为绿色金融发展保驾护航。四是针对绿色金融开展多角度研究,全面提升专业水平。五是大力提升产品创新能力,积极占领价值链高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马名杰:为什么建设“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马名杰说,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行动。而目前,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仍有不足。

具体表现为绿色技术投融资力度不足、渠道不畅;绿色技术的市场激励机制尚不健全,表现在消费者需求不足,政府采购的有效机制尚未建立,环境监管长效机制缺失;绿色技术创新政策协同性不高,绿色产品公共推广应用体系不健全。马名杰指出,绿色技术创新管理涉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原环境保护部、科技部以及国土、水利、海洋、农业、林业、住建等多个部门。但是,统筹协调不到位,资源投入分散、政策缺乏衔接,政策体系结构性失衡。如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虽然在回收环节建立了分类回收体系,但在处理环节未能实现配套,仍混同处理。

马名杰建议,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投入力度,提高绿色技术供给质量;加强绿色技术创新政策统筹协调和政策配套;要加强全产业链的统筹规划,协调供给与需求,以及生产、消费、回收利用全过程;完善绿色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借鉴日本“领跑者”方式,建立节能减排“领跑者”标准制度,通过确立行业标杆,实行创新导向型激励机制。另外,加强节能环保标准的执行,提高监管效率。修订并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建立符合绿色发展需求的制度法规。

上海陆家嘴绿色金融发展中心理事长、联合国住房署国际咨询专家、上海政府咨询决策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洪卫:绿色标准,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必须迈过的坎

王洪卫说,中国尚未建立绿色投资标准体系,缺乏对“绿”的甄别机制,未将绿色投资纳入监管体系,因而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绿色标准体系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一旦中国绿色投资的标准体系得到完善,将大力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真正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为此,发展绿色金融,必须建立绿色标准体系。以解决绿色金融数量上虚胖、质量上缺乏竞争力、产业发展偏离方向、监管落不到实处等问题。

王洪卫建议,一是借鉴国际标准,结合国内实际建立绿色标准体系。在建立绿色标准体系的过程中,既要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又要力争与国际标准接轨,以标准化促进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的发展。

二是分层次建立不同层级绿色标准。在建立统一绿色标准的基础上,可根据不同绿色程度建立不同层级绿色标准。建立通用的统一标准。指导绿色相关产业和绿色金融的发展。根据绿色程度不同,建立不同层级绿色标准。根据绿色程度的不同,可将绿色标准划分为“深绿、中绿、浅绿”三个等级。

三是建立第三方绿色标准评估体系。建立第三方评估体系,保证评估的公平公正,将一些名义上的绿色投资,但实际上属于非绿色的项目排除在外。

四是要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绿色金融扶持政策相结合。将绿色相关的产业政策、绿色标准体系、绿色金融扶持政策有机衔接,三者相互结合,互为配套,提高可操作性,促进产业发展。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浦江金融论坛秘书长、研究员李国旺:智本创新,绿色发展的九大方向

李国旺说,他将围绕绿色发展智本战略理论模型、绿色发展智本战略基本要求、绿色发展智本战略九大路径,三大部分进行演讲。

首先,绿色经济指能产生环境效益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活动,节能减排,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体现其协同效应;绿色覆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租赁等各种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为绿色发展服务,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高和平衡的新经济。要实现绿色经济,首先,国家内部要将酱紫黑色产业向绿色产业间剩余价值二元转移。其次,黑色产业国家向绿色产业国家价值转移绿色能否中在实践中运行正常,不是单是考虑区域经济或业绩增长,它是不同公司、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五元力量相互促进,又存在相互制约的作用的结果,因此还得看宏观政策、群体心理(大众情绪)、供求关系(周期位置)、估值水平等五元力量的相互关系。同时,发展绿色经济还需要国际资本、国家资本、地方资本、居民资本、机构资本、时间周期、产业资本的六维主体力量相互协同。

他还指出,绿色经济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展开。创新型强国,必然是绿色产业与绿色金融创新大国。绿色生态环保产业等将成支柱产业时,中国经济转型才能成功。绿色经济必须以高效率、高效用、高效益为标准。绿色经济智本战略与新型工业化、新型现代化、新型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结合才能促进人民幸福。绿色经济是驱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绿色经济会在国际资本、国家资本、部委产业资本、地方资本、机构资本、以及资金资源等六大主体竞合中实现价值创造。

他认为实现绿色智本战略可以通过:政策创新、金融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资源创新、最后通过借助国家政策+发达地区金融资源实现,通过加减乘除,降低成本,扩展市场,提升效益,完成绿色智本战略。

最后,他总结说,第一、我国由于人口众多,所以对绿色经济的需求很大,有极大的上升空间。第二:机会难得,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G20峰会上指出必须推进改革,发展绿色,使国家必定会加大投入,让绿色经济发展得到更多支持。第三:智本创新,六维和合,八度创新,才能发挥绿色产业与金融创新双优势。第四:平台创新,绿色投资化,绿色投资证券化,将绿水青山有效转型成为金山银山。

世界气候债券组织首席执行官桑·金德尼: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机遇

桑·金德尼说,近年来,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建议调动资本以解决环境问题,现已面向欧洲、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进行市场开发,定义与认证、并发布市场报告。其中绿色是加分特征,目前绿色债券特征为:募集资金投向绿色、外部评估、年度报告。发行人特征:投资者多样化、市场定位、驱动力。投资者特征:识别绿色投向、二级市场价值。对于整个市场而言,中国市场地位很重要,只符合中国定义和中国发行的符合国际定义的债券总数逐年增加。另外,2017年在岸市场份额占82% 多数离岸绿色债券青睐位于欧洲的交易所,如:卢森堡、法兰克福、都柏林等地的交易所和泛欧交易所。目前新兴市场国家绿色债券发展 Top10国家是美国、中国、加拿大、墨西哥、西班牙、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瑞典、印度。随着社会需求和环境变化,债券募集资金投向趋于多元化,包括建筑、交通、水资源、能源、废弃物处理、工业土地使用、气候适应。

现行的各市场原则,自愿性原则推动了市场的早期发展,实现了全球一致性。具体包括透明度、披露准则、绿色定义、独立评估。另外,气候债券标准认证机制和气候债券分类方案的形成和完善,为债券市场提供了借鉴和保障。未来需要改善的是政府需要发展绿色投资平台,同时改进结构有利于私人投资者管理风险,给予他们来自政府财政的有效激励措施。我们共同期待一个绿色未来:就业、宜居、增长。

南京大学校长助理范从来:政府行为的优化与绿色金额的发展

范从来指出,在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守夜人”的职能。

近年来,我国绿色债券增速下降、债券风险频发,也累积着绿色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同时,在项目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洗绿、“漂绿”与“目录式”管理问题。

选择性地公开一些正面的环境信息而隐瞒负面信息的行为被称为“洗绿”。“漂绿”则是以“绿色”之名融资,行非绿色之实;“目录式”管理是指依赖绿色金融业务“目录”开展绿色金融,忽视对融资项目真实绩效的识别与分析,忽视对绿色融资的企业或项目真实的技术水平、实际盈利能力的深入考察。

范从来认为,围绕这些问题的解决,建立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体制与机制,有效解决绿色金融活动的社会责任与商业盈利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如何有效地发挥政府职能,范从来认为,关键在于政府行为的优化。一是补贴改贴息。二是建立担保机制。三是设立绿色发展基金。

整体而言,范从来认为,绿色金融发展中面临困境的根源是“金融”本质与“绿色发展”外部性之间的矛盾,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关键是政府守职与激发市场内生动能相结合。解决政府补贴困局的可行路径,是通过补贴改贴息、担保,大力发展市场化的绿色发展基金,对政府的绿色补贴行为进行优化,推进绿色金融的迅速发展,实现中国的绿色发展。

南洋理工大学教授、新加坡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刘叔铭:东盟绿色商机及新加坡绿色金融

刘叔铭介绍,目前东盟每年需要2000亿美元的绿色投资,而每年的供给只有400亿美元。从2016年至2030年,东盟需要大约3万亿美元的绿色投资。在2016年,私人领域对绿色投资的融资占比为25%,公共领域占比为75%。到2030年私人领域的占比将达到57%,而公共领域占比将下降到43%。但是,私人领域的融资在未来将扮演更大的角色。

据介绍,东盟的绿色领域主要集中在四大领域,其中食品、农业和土地使用占13.3%,能源效率占13.3%,再生能源占13.3%,基础建设占60%。

刘叔铭认为,推动绿色需求的主要原因在于,东盟人口到2035年将增加1.08亿人,达到7.5亿人左右。东盟到2050年对食品的消费将增加40%。但是,对金融决策者的绿色工具尚未开发、分析能力不足、缺少非财务的环境数据,面对技术风险,官方需要政策框架,增加绿色投资的管道,制定绿色金融路线图。

他介绍说,东盟国家正尝试制定一套通用的绿色债券准则,以便融资者、投资者和金融机构能够有所遵循,投资者也能够有更好的风险识别度,银行也可以考虑在他们的项目组合中进行环境压力测试或者是气候政策压力测试,以协助他们更好地了解风险。

刘叔铭还特别提到新加坡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才的培训与法规的制定。他说,中国和“一带一路”其他国家的许多合作项目是可以看得到的实体建筑,但是与新加坡的金融合作却是无形的。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在东盟国家落实的“一带一路”的项目中有六成最早出自新加坡,因为许多可以提供项目融资的机构都在新加坡。除了项目融资之外,新加坡能够在绿色金融方面发挥的作用,包括完善的国际仲裁中心健全的金融法规和人力资源优势。

刘叔铭相信,只要东盟与中国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携手合作、求同存异,东盟和中国必将能够在“一带一路”倡议牵引下,共创多赢。

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由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安国俊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蓝虹,安永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大中华区业务总监李菁,中国管理学会副会长、敏捷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教授张晓东,中国城市发展基金会副会长、GFA绿金中心发起人郑小平,中国诚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沈双波五位嘉宾共同参与了圆桌论坛的讨论,交流和分享了绿色产业及绿色金融领域的研究成果。

参观活动

论坛开展前,主办方安排了“海内外专家看江北”参观活动,实地走访了南京江北新区规划建设展览馆、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江北新区基因国家大数据中心。

专题研讨会
 

论坛举办前,主办方举行了“南京江北新区绿色产业与绿色金融协同发展研讨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永生,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董事长叶国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蓝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新加坡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刘叔铭,《汽车知识》杂志社社长于昕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安国俊,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国内外学者和省市政府领导参会。

江北新区管委会党工委委员、副主任李保平首先介绍了江北新区的概况。李保平表示,江北新区围绕着“三区一平台”“两城一中心”的定位,大力支持相关产业发展,同时在城市建设上也紧跟国际先进理念,采取海绵城市、小街区、密路网等设计方案。到2035年时,预计会有20条以上过江通道的存在,彻底打通江南与江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说,希望江北新区的立体交通枢纽可以有更为长远的规划。建议江北新区要把绿色产业、绿色信息、绿色金融工具等有机联系起来,政府各部门之间需要协同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永生表示,目前所要推行的绿色产业,并不单是生态文明的概念,而是绿色工业文明,要为绿色经济服务。张永生说,通过上午的参观,感受到了江北新区的创造力与活力,希望江北新区可以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样本。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蓝虹表示,机构、政府、企业的定位不同,应该协同发展。政府要先有产业上的规划,当有了需求端后再引入资金。她还说,绿色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的一点就在于打破了地方的局限性,实现了一个全球性的资产通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安国俊则从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与落地衔接上进行了探讨。对于江北新区的绿色发展,安国俊建议,首先应该建立一个绿色项目库,形成完善的筛选指标与体系,在有了绿色基础创新体系之后,建立地方产业龙头,推动与金融的协同发展。建议江北新区建立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解决项目环境外部性问题,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倡责任投资的理念;大力支持地方绿色基金发展;考虑设立担保基金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以绿色金融创新推动绿色低碳城市发展进程;积极推动绿色基金和绿色技术的国际合作。推动长三角地区改善生态环境,助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念”的落地和绿色发展的进程。

上海陆家嘴绿色金融发展中心理事长王洪卫认为,南京的科研创新能力很强,建议依托江苏以及南京顶级的科研能力,着力依靠市场做好二次研发,提高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并且考虑好如何把科研成果留在本地,实现本土转化。目前,我国已经有发展的比较成熟的国家级新区,如浦东、深圳。浦东是规划型,而深圳是自由发展型,江北新区将如何发展?这个需要我们在规划时要思考清楚。江北新区必须要考虑自身所处区域等特色,发展出自己的模式。建议江北新区应该平衡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功能发挥空间。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董事长叶国标指出,南京江北新区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注意和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一、要广泛深刻地借鉴国内外开发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一”,找准定位,选好路径,后来居上,避免走弯路、走错路。二、要以人为本,金融服务业也好,高科技产业也好,最终都离不开人才,要筑巢引凤,营造国际一流的创业环境、营商环境、宜居环境,以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只有构筑了人才高地,才能有科研高地、技术高地、资本高地、产业高地。三、追求高质量发展,不贪多求快,要立足长远,高标准规划,高门槛引资,高品质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浦东开发28年,换了七八任主官,至今还在建设过程中。江北新区开发建设才三年,要登高望远、行稳致远,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以免留下遗憾和败笔。四、要处理和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用好本土和国际两种资源,内聚合力,外借强力,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新加坡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刘叔铭则表示,绿色发展需要“三件”,即硬件、软件、心件。硬件是指要有一个绿色金融的标准,这样债券、股权、保险才能在其中发挥作用;软件是指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心件则是指要有绿色思维,同时需要有绿色人才。

《汽车知识》杂志社社长于昕旻说,我研究的一直是汽车领域,故而从新能源与智能汽车的角度来说,建议江北新区立足全球,吸引世界知名企业的研发中心落户。江北新区全力打造的智能城市系统令人震撼,可以说,这对于世界上大多数的研发机构而言,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