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在深圳2020年度优秀绿色金融案例展示交流会上表示,碳中和是未来绿色发展和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的抓手,创新空间巨大。
马骏认为,金融不仅要关注“纯绿”的项目,也要关注“高碳”未来可以转化为“低碳”,甚至“零碳”的经济活动项目,这其中就需要用“转型金融”产品进行支持,且未来需要大力研发和推广这类转型金融的产品。
“一个经济体中,可能仅有10%左右的经济活动是接近纯绿的,有90%的活动都要排碳,甚至是高碳的。”马骏认为,在现阶段,不可能将所有排碳的经济活动都排除在金融支持范围之外。关键在于金融如何支持这些活动。
马骏表示,“实质绿”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其最大的贡献是扩大了可投资的、有流动性的绿色资产标的范围。
这种“实质绿”已有可供参考的样本。中债登深圳客户服务中心和中债金融估值中心联合打造的“中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债券指数”,将债券募集资金用途、发行人行业、主营业务等信息作为成分券辅助识别依据。其指数成分券中不仅包含官方贴标绿色债券,还包括根据相关标准筛选出的存量未贴标绿色债券,基于实质胜于形式原则,提升“实质绿“债券发行人积极性。
该指数成分券覆盖了注册地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的发行人在境内公开发行的待偿期一个月及以上的“实质绿”债券。
针对绿色金融创新的方向,马骏认为,还可以加大绿色金融产品与碳足迹的挂钩程度。
“贷款或者债券的利率可以跟其所支持的项目的碳足迹进行挂钩,如果贷款支持的项目所产生的碳排放下降的速度比预期来得快,贷款利率就可以比原来预期的更低,否则就会更高,债券也是这样。”马骏表示,这种碳足迹挂钩的金融产品可以持续地对借款的企业和项目产生动力和压力,激励他们不断地减少碳排放、降低碳足迹。
此外,在马骏看来,碳的交易市场也是绿色金融创新的重要一环。
马骏建议在大湾区建立统一的碳市场。在统一的碳市场基础上,可以通过如港交所等机构,建立一个对外开放的通道“碳市通”,和已经建成的“债市通”、“股市通”类似,通过该渠道可让外国投资者便利地进入中国内地碳市场进行交易。
“中国需要建立一个自愿碳市场,且应该符合国际自愿碳市场的标准。”马骏表示,在“自愿碳市场”中,买家一般是承诺碳减排或碳中和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在做出承诺之后,如果它们不能用自身减排的方式达到预期的碳减排的目标,就要必须花钱去买抵消额,或者买碳汇,形成需求端。而如林业项目成为卖家,其符合标准的碳汇都可以拿到自愿碳市场进行交易。
马骏认为,研究探索符合国际标准的自愿碳市场机制,可以让中国更多的能够减碳的企业和项目,尤其能够固碳的林业项目能够有机会进入市场,取得额外的碳汇收入。
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