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今年,不少提案建议聚焦碳达峰、碳中和。
2020年9月,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半年来,一系列政策文件密集出台,进一步强化了碳金融的政策预期。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什么经济金融风险?金融监管如何应对?金融机构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围绕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对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进行了专访。
气候投融资将成绿色金融重要领域
《21世纪》:气候变化为什么重新引起G20会议的重视?这和金融监管的职责有什么联系?
鲁政委:面对工业技术革命产生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的现实,各国政府不得不重视碳减排和清洁能源发展目标促进能源转型,全球很多国家先后制定了2050年前后达到碳中和的目标。在此背景之下,最近G20会议也恢复设立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中国人民银行是该小组的主席之一,研究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金融风险,加强气候相关信息的披露,支持绿色转型。
《21世纪》: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影响极其广泛深刻的绿色工业革命,如何从政策层面落地?
鲁政委:自去年9月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方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十分明确。期待出台更具体的碳达峰路线图,明确达峰的目标和技术路线,细化重点行业和区域相关举措。
气候投融资将日益成为绿色金融重要领域,过去人们都认为绿色产业只会带来社会效益,企业很难收获经济效益,但未来二者能够结合起来。随着体制机制政策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也将具有发挥作用的更好基础,使得过去不具备商业可持续性的项目,在未来会有更可持续的商业前景。政府的明确承诺能够给市场提供未来技术路线变化的明确预期,降低在新能源、碳减排、碳捕集等领域投资的不确定性。由此还将为包括水资源、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很多领域带来新的商业投资机遇。
可考虑对绿色融资定向降准
《21世纪》:面对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经济金融风险,金融监管有什么应对方法?央行如何保证政策的有效性?
鲁政委:第一,在约束机制方面,央行可能会将碳金融纳入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以此约束金融机构的融资投向。
第二,在激励机制方面,央行曾通过在金融机构开展“绿票通”业务的成功试验。该业务即金融机构为符合特定标准的绿色企业办理商业汇票(包括银票和商票)贴现,并由金融机构向央行申请,由央行以优惠的资金价格进行票据再贴现,以有效为绿色中小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此做法值得扩展,如利用再贷款对绿色企业进行补贴,这样可以解决票据融资期限过短、无法匹配绿色融资往往期限比较长的问题。同时,还可以考虑对绿色融资进行定向降准。
第三,在支持体制方面,作为以上机制的支持性制度安排,预计未来一是将继续完善绿色金融相关标准,做到国内标准的统一,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可通约,二是要求金融机构加强融资相关的碳排放信息披露。
绿色金融关注绿色贷款、绿债,但经济转型光靠“绿色”不够,还需要专注高碳排企业的转型,新旧动能转换等领域,这部分的任务也很重。
系统审视银行资产面临的物理和转型风险
《21世纪》:在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变革中,金融机构面临着什么机遇和挑战?
鲁政委: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将进一步深化,金融机构需加强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也需要进一步向低碳产业倾斜,提供金融支持帮助高碳排产业改进技术,提高效能。
第一,需提高重视程度。我们在开启新一轮的绿色产业革命,很多绿色产业具备商业可持续性,做好绿色产业金融支持亦可给银行带来较大收益。
第二,需强化业务流程。应当根据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与路径,系统审视在此过程中银行资产所面临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全面检视业务流程,关注高碳资产的安全性,捕捉低碳转型的机遇,改造业务系统,更新业务理念,做好压力测试。
第三,需关注未来信息披露和压力测试。银行需要进行的压力测试,指的是在既定的绿色转型中是否能够承受未来的风险,并且能够抓住发展机遇。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