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绿金动态行业资讯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67%受访者支持建立个人碳账户 互联网消费平台打开个人减碳新空间

>2022-6-10

在人大攻读在职研究生的李林,每周都会从北京中关村地铁站到人民大学东门往返几趟,单程为1.5公里,大约需要22分钟,可以积攒下600g“碳能量”,而积攒1kg“碳能量”,便可兑换一桶泡面或一瓶矿泉水。

这是高德出行从2019年开始尝试打造的个人碳账户,用户通过步行、乘坐公共交通等方式可以积攒碳能量,并兑换生活用品以及北京公交卡等。李林准备攒够1000kg碳能量,兑换50元公交充值卡。

2021年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印发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目标,到2030年,绿色消费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数据显示,我国家庭生活消费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已占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2%。个人作为消费者,如何参与减碳正在成为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近日,我们面向超过1000位受访者发布《个人碳账户调查问卷》显示,近九成受访者没有个人碳账户,即便在10.39%拥有碳账户的用户中,实现权益兑换的也仅占1成。值得注意的是,约一半受访者从高德、饿了么、菜鸟等消费服务平台获知个人碳账户信息,这一数据仅次于从新媒体得知信息的比例。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青年领军人才专项基金主任郑欢认为,个人碳账户可以量化个人行为与减碳间的关系,并可以针对低碳行为建立正向激励机制。而通过激励机制的设置,也能帮助生产绿色产品的商家构建与消费者相关性,降低企业转型的成本。

中国拥有庞大的数字化消费群体,也有领先的数字化商业环境,在这个基础上,个人碳账户还有哪些路径可以尝试?中国企业能够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吗?

调查:约一半受访者从消费服务平台获知个人碳账户 

上文所述《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要推广更多市场化刺激措施,鼓励各类销售平台制定绿色低碳产品消费激励办法,通过发放绿色消费券、绿色积分、直接补贴、降价降息等方式激励绿色消费。

在政策和ESG意识的双重推动之下,一些企业开始陆续推出基于自身平台的个人碳账户,据梳理,目前推出个人碳账户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公益组织和互联网平台三大行业。

以银行业为例,2020年至今,浦发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昆仑银行等多家银行推出了银行客户版的个人碳账户。互联网平台中,阿里巴巴旗下的闲鱼、菜鸟、高德、饿了么,以及腾讯的地碳星球等也均推出了相关个人碳账户。调查显示,在各类个人碳账户的认知度中,高德、饿了么、菜鸟排名最靠前,成为认知度最高的三大平台,消费服务类平台的认知度远高于金融、公益以及社交平台。另外,数据还显示,有接近5成的人群是从互联网消费平台了解个人碳账户信息,仅次于从媒体平台获得信息的人群比例。

图片

“每个消费平台都有不一样场景在里面,不同场景的优先级是不一样的,互联网是一个更好去触达用户的平台或者工具”,在郑欢看来,越是靠近消费者生活场景的产品或者模式越是能够更好地让消费者低门槛参与减碳。

“如果在电商领域能够积极推动个人碳账户,推动碳普惠的模式,应该说可以帮助消费者整体提高绿色低碳消费意识”,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表示。

互联网平台碳账户降低公众减碳参与门槛制度性可持续激励仍在探索

调查显示,只有10.39%受访者拥有个人碳账户,但是67.5%的受访者愿意建立。是什么阻碍个人碳账的设立呢?

了解,银行系统个人碳账户的兑换权益基本是提升贷款额度,而消费平台更多是给予生活用品的兑换或者是积分奖励。以菜鸟为例,消费者线下参与快递包装回收等绿色消费行为都可以积累“碳能量”,成为个人碳账单积分,免费换取鸡蛋等礼品。饿了么的个人碳账户,点击无餐具可获积分,截至2022年5月底,饿了么平台累计已送出无需餐具订单约11亿单,根据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的计算方法测算,相当于减碳约5.8万吨。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在菜鸟、饿了么等场景中的减碳行为,无须主动申报,由app自动积累在其个人碳账户中,这大大降低了消费者参与减碳的门槛与成本。

互联网平台经由第三方审计的碳减排量,也具有更可信的方法学,为消费者减碳行为提供可信的减排核算。

高德则更向前迈出一步,用了两三年时间,打通了个人碳账户从核算、积累、交易的闭环。2019年,为了引导更多驾车用户选用公交、地铁等绿色出行服务,北京市交通委采取“政企合作”模式,联合高德地图推出北京MaaS平台。

直到2020年9月,双方才在摸索中提出建立“个人碳账户”做法。具体而言,用户在高德地图等APP上只要采用公交、轨道、步行、骑行等方式出行,便会积累碳减排量,并可通过MaaS平台兑换公交卡、代金券,或捐赠环保公益活动。

高德打通用户的碳减排与碳交易市场,使得对个人减排的激励不再仅是由平台补贴,而是变成一种真正由碳交易市场“买单”的可持续行为,个人减碳行为的价值也得以在闭环中显现。据了解,仅2021年9月高德地图与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1.5万吨碳减排量交易意向,今年预计可交易的碳减排量可实现几倍增长。

图片

高德的尝试依然是个案,在研究者看来,目前的个人碳账户尚处于摸索阶段,在量化标准、平台账户设置以及与后台企业端的打通方面均需要解决。王遥表示,目前个人碳账户面临的问题在于没有较为统一的核算方法。

“蚂蚁森林的个人碳账户作为公益游戏,方法学上没有那么挑剔,但要把个人账户和诸如金融的环节结合,或者和优惠补贴这些结合,核算方法的科学性就尤其重要。”

打开数字平台个人减碳想象空间:互联网平台大有可为

王遥认为,个人碳账户至少能够在三个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第一个是对全民个人碳排放数据的摸排;第二是满足主体管理的需要,也有助于明确主体责任;第三是满足一个动态监测和差异化激励的需要。

据了解,目前日本和韩国都已建立完善的个人碳账户交易体系。郑欢相信,中国的个人碳账户肯定有可以去交易的一天,即便点对点的个人碳账户交易无法打通,如果在类似阿里整个体系内完成,也可能会有一个交易方法。

在王遥看来,各个平台正在摸索的个人碳排放的标准,其积累的经验也可以为未来进一步打通内部账户和外部交易提供基础。

当然,这种打通并不仅仅是不同平台个人碳账户的横向打通,更重要的是需要将企业端的绿色产品纳入到个人碳账户的正向循环中。

在一些以消费为主的互联网公司,这种链接和覆盖的思路已经开始显现。比如在阿里发布的碳中和路径中,在传统的范围1/2/3外,还提出了3+的碳减排范围,在单个企业及其供应链上下游外,将视角放置于平台经济商业生态甚至更大范围,提出“参与者经济”,促进平台上企业和消费者更清晰地认知各自的减碳潜力,阿里巴巴提出,预计用15年时间,以平台之力带动生态减碳15亿吨。

链接B端和C端潜力是消费类平台所特有,郑欢表示,平台不仅能够洞察消费趋势,同时他们也最了解供应链,所以平台有能力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整合的解决方案。比如在消费者有低碳意识后,如何跟自己的供应链协作起来,去给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在选择低碳产品后,又进一步提供一些激励机制,形成正向循环。

“企业内部可以建立一些机制完成这种转化,不增加商家的(绿色)成本,或者增加成本后,能够在整个供应链完成传导,由大家共同去分担成本”在郑欢看来,这种激励机制的设置甚至可以是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模型,更加能够体现个人碳账户的“普惠性质”。“每个人的生活背景,每个人的经济情况是不一样的,平台可以根据反馈和产品,针对不同的用户,设计出不一样的激励机制,这些机制也可以进一步反哺到企业商业模式的成长。”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