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的目光更多聚焦于大企业的减排目标与行动上时,不少中小企业却被忽视,受发展理念、资金实力、技术基础、管理水平、监管效率等因素制约,中小企业减碳压力较大,值得引起更多关注。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广大企业加快节能减排改造,加快绿色转型升级。不过,在人们把目光更多放在大企业的减排目标与行动上时,不少中小企业却被忽视。受发展理念、资金实力、技术基础、管理水平、监管效率等因素制约,他们的减碳成本更高,技术难度更大。
面对中小企业减碳的这些难点和痛点,科技会产生怎样的助力?平台和大企业如何带动、帮助中小企业减碳?针对以上问题,10月14日,21世纪经济研究院碳中和课题组联合阿里巴巴共同举办科技助力中小企业减碳沙龙,邀请赛迪研究院节能与环保所所长赵卫东、阿里云能耗云总经理周文闻、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经济部副主任黄德生、杭州久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久积三郎,共同讨论面对绿色机遇与挑战,中小企业何去何从。
如何通过政策和社会力量来平衡好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是未来解决中小企业减碳的关键。无论从国家政策、还是欧盟碳关税等内外部环境看,中小企业都将面临绿色成本上升的压力,其中碳关税将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稳定性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专家建议,中小企业应尽早加强对碳资产的管理,通过碳排放权交易获得收益,不仅能降低了节能减排的成本和难度,也有利于企业进一步节能减排。其中,数字化技术在减排方面具有明显的乘数效应,未来数字化技术整体可以通过增加2%的碳排放,带来近20%的碳减排,预计每年至少可以为我国减少7300万吨左右的碳排放。平台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降低中小企业降低碳排查和碳账户核算成本,整合服务资源提高服务规模,从而推动数字化减碳业务的产业化发展。
中小企业亟需加强减碳意识
去年年底印发的《“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明确将“开展中小企业绿色发展促进工程”的重点任务之一。 在此次沙龙上,赛迪研究院节能与环保所所长赵卫东表示,中小企业不仅日常经营管理水平与大企业存在差距,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实力也较弱,因此面临着更大的减碳压力。以工业行业为例,该领域碳排放占全社会的七成左右,而中小企业占到其中的25%-30%。目前,仍有一部分中小企业没有意识到绿色转型是必然之路,没有意识到低碳转型的紧迫性。
阿里云能耗云总经理周文闻从自身业务层面出发,将目前中小企业的减碳需求分为强制型和自愿型,强制型需求大多来自于政策和标准的强制要求,特别是造纸、印染、纺织等高能耗制造企业以及生产3C、汽车零部件的企业,而自愿型需求则更多出于企业的绿色营销。如何通过政策和社会力量来平衡好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是未来解决中小企业减碳的关键。
赵卫东指出,目前缺少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群体绿色转型的顶层设计,更多的细化措施则是零散分布在各类政策之中,对中小企业的直接支持力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也表示,当前尚未出台针对中小企业碳排放管理的强制性政策,也可能会使得企业主的减碳意识不足。比如碳排放强度控制政策更多在强调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改善,而且目前全国碳市场主要是针对规模以上企业进行减排控制,无论是已经纳入的发电行业,还是未来考虑纳入的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水泥建材等行业,中小企业的占比都相对较少,实际上并不会对中小企业形成强约束。
“不过,目前在国家政策之外,中小企业要多关注国际相关行业标准的提升,尤其是从明年开始过渡实施的欧盟碳关税,很多中小企业可能会因此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柴麒敏表示,如果不积极应对,未来碳关税必将成为绿色贸易壁垒,极大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稳定性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动力电池、电子信息制造等未来行业的相关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到标准制定的过程中,争取细分行业的发展话语权。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经济部副主任黄德生认为,未来应当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碳资产管理,让中小企业能够将节能降耗改造和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后的碳减排量,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机制获得收益,增加企业利润,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或者能够通过未来的碳收益进行融资,这相当于降低了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成本和难度,有利于企业进一步节能减排,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做出积极贡献。
数字化技术助推中小企业减碳
科技创新是企业绿色转型实现突破的关键支撑。今年8月份,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要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技术引领的节能减碳技术综合解决方案,并开展一批典型低碳技术应用示范,同时加快完善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孵化服务体系,培育一批低碳科技领军企业。
“中小企业乃至全行业的绿色转型,不仅需要大量产业低碳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也需要大量提升效能的管理技术的突破和应用,而现在是两化融合的时代,数字技术在促进这些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方面正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赵卫东表示,中小企业现阶段不太容易实现和应用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恰恰是具有精确性、系统性、实时性的数字化手段,能够大幅度提升企业的能源和物料使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碳排放,为中小企业的减排带来实际增量,而且可以进一步带动全产业链的生产和碳排放优化,实现真正的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
柴麒敏强调,数字化技术在减排方面具有明显的乘数效应,虽然数字化基础设施也存在一定碳排放,但根据国际相关评估,未来数字化技术整体可以通过增加2%的碳排放,带来近20%的碳减排。结合我国当前的数字化新基建进展,随着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大数据中心、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等新部署,预计每年至少可以为我国减少7300万吨左右的碳排放。
柴麒敏表示,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分散在各领域的中小企业进行更细致的碳排查和碳账户核算,帮助中小企业更加自如地应对国际相关行业碳排放标准的提升带来的未知风险,在与海外企业进行合作衔接的过程中也会更加顺畅。
周文闻表示,中小企业当前碳排放主要来源为能源方面电力的使用,属于范围2间接排放,而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让企业对用电量分布一目了然,实时在线测算碳排放,从而帮助企业动态地看清自身碳排放量各个排放源的比重以及碳排放强度在同行中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近日发布了首款零碳吉祥物,从生产到营销的全流程便广泛应用了数字化技术进行减碳,基于阿里云能耗宝进行产品碳足迹核算,经过碳足迹在线核算、在线碳中和、在线第三方认证和绿色营销等多项环节,获得了产品数字化零碳标签。
生产企业代表久积三郎表示,中小民营企业数量巨大,只靠一两家的减碳起不到决定性作用,尤其是生产亚运会吉祥物这样的低碳产品,需要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同步达标。而在这个过程中,则需要政策以及专业机构把企业的共同目标、方法和制定路线图的技巧归纳起来,配合平台和服务商的帮助,将减碳的效果发挥最大。
赵卫东表示,现阶段不少中小企业仍无法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数字化减碳,需要有平台整合广泛的服务资源,针对企业的复杂需求来推出菜单式服务,既能够降低企业获得服务的中间成本,也能够大幅度提高服务的规模效应,从而推动数字化减碳业务的产业化发展。
黄德生提醒,目前已经在数字化减碳领域先试先行的大型企业、具有数字化天然优势的互联网企业都可以成为平台的主要搭建者,而且在平台搭建的过程中还需要响应国家政策层面进行引导与规范,一方面加快推动“双碳”相关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避免平台重复建设、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加快平台的培育壮大,避免成本过高影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