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办的第四届外滩金融峰会上,“绿色金融发展”“增加绿色转型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等话题被参会嘉宾多次提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就“全球绿色转型”这一主题发言中提出,“我们将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一道,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将绿色金融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推广应用到转型金融领域。”
就丰富和完善转型金融工具方面,宣昌能强调,“应在已有转型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和挂钩贷款等转型金融工具有益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股权类融资工具、证券化产品、保险和担保等风险缓释工具。大力增加转型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支持具有明确低碳转型策略、内部治理完善的企业获得多种形式的融资。”
绿色转型是大势所趋。作为加速高质量发展的保险业,发展绿色保险,并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全面、立体的保险保障,将成为险企最为重要的发展命题之一。
绿色保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绿色转型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随着“双碳”目标相关政策落地,针对绿色保险支持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2016年8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参与环境风险治理体系建设”,正式将绿色保险纳入绿色金融体系范畴。
2020年9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提出,环境责任险将全面覆盖涉危险废物的企业,标志着涉及绿色保险的政策趋向细节化管理。
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发展绿色保险,将未来保费涨跌幅度与企业碳排放管控力度紧密挂钩。这既能进一步降低低碳排放企业投保成本,实现风险价格与成本更好的平衡,也能推动绿色转型风险布局趋于合理,加速整个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今年6月,银保监会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将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上升到战略高度,同时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将环境、社会、治理(ESG)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今年11月,银保监会发布《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的通知》,首次明确绿色保险定义并建立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在绿色保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银保监会国际合作与外资机构监管部主任廖媛媛在近日举办的外滩金融峰会上透露,下一步,银保监会将进一步围绕绿色金融等制定和完善监管规则。
绿色保险市场充满新机遇
自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郑重承诺“双碳”目标以来,保险业在迎来市场更多新机遇和新动能的同时,也努力将自身发展融入这一目标之中。据麦肯锡预计,2020年至2030年间,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农林与畜牧四大核心绿色主题下的九大产业链,累计保费规模约为2.7万亿元。值得一提的是,绿色交通将成为核心增长引擎,预计保费规模将高达近2万亿元。
“对于保险行业来说,推进绿色保险产品的设计和创新、加强绿色保险运营中的风险管理和服务、加强绿色保险的科技应用,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企业绿色发展的需要。”慕尼黑再保险大中华区总裁常青在第四届陆家嘴国际再保险会议期间表示,在这一趋势下,更为重要的是,再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创新机构和产业用户如何做好将绿色保险的概念与实施的落地工作。
尽管绿色保险是大势所趋,但就现状而言,保险业的绿色转型升级之路依旧面临不小的挑战。常青举例道,在车险、责任险行业,需要思考如何从提供传统的解决方案过渡到为新兴行业、绿色行业提供量身定做的解决方案。“保险业要做到可持续发展,需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嵌入投资准则和核保准则中。这也意味着,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各行业主体乃至监管部门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常青说。
对于绿色保险市场的发展前景,常青充满信心。他认为,当前,越来越多的直保公司有意向主动探索新赛道、新方案和新来源,此外,还有像慕再这样的公司正在积极引入国外的成熟思路及经验,完成国内本土化。
针对保险业在缓解气候风险和能源转型方面的作用,瑞再企商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潘韶辉表示:“凭借多年积累的承保经验和不断创新的保险解决方案,保险业可以帮助社区和企业在灾难发生后迅速恢复元气,并为更频繁和更严重的气候影响做好准备。”
前不久,在银保监会召开的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行业宣导(电视电话)会议上,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指出,保险业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可以从资产和负债两端发力。一方面,发挥保险产品风险分担和损失补偿功能,为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提供保险保障,助力绿色产业稳定发展,助推绿色技术新成果实施应用;另一方面,利用保险资金长期性和稳定性优势,引导投资方向,撬动投资规模,为绿色技术、绿色产品引入源头活水。各市场主体要立足实际,发挥自身特长,早谋篇早布局、早做人才技术储备,在行业的转型过程中取得先机。
险企战略制定须瞄准可持续发展
2022年初,全国首单草原碳汇遥感指数保险成功落地内蒙古包头市,该保险产品是基于草原碳汇原理与遥感数据分析技术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一项创新尝试,对增加草原碳汇的固碳能力,维护我国草地生态环境和助力“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不断探索绿色保险的实践路径,并将ESG纳入公司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自身发展的综合考核指标中。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统计,2018年至2020年,保险业累计为全社会提供了45.03万亿元保额的绿色保险保障,支付赔款533.77亿元,有力发挥了风险保障功效。
记者还了解到,近年来,众多险企就实现“双碳”目标做出承诺,在公司战略和产品层面积极布局与推进。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中国平安绿色投融资规模约3198亿元,绿色银行类业务规模约1842亿元;仅2022年前三季度,环境类可持续保险产品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约1105亿元。中国人寿公开信息显示,在全面助推“双碳”目标中,中国人寿绿色投资规模已经超过4000亿元。此外,中国人保在服务绿色环保方面,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及环保产业发展,加强对绿色低碳领域的投融资服务,截至2022年9月30日,投资服务国家战略合计超过1万亿元。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一致认为,可持续转型是领先险企未来十年的战略要务。目前,国内大部分险企尚处于绿色转型起步阶段,部分头部险企虽已率先迈入业务构建阶段, 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基于成熟市场的发展历程及最佳实践,保险机构应自上而下实现战略聚焦,打造体系化的转型框架及路径。
延伸阅读
绿色金融发展情况
近年来,绿色金融作为服务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金融工具,获得国家高度重视,在宏观政策和制度层面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顶层支持。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提出了“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对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进行了全面部署,并明确了绿色金融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我国也成为世界上对绿色金融发展进行顶层设计的首个国家。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2020年,我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清晰方向,也将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提升至全新的战略高度。
2022年5月,银保监会发布的《中国保险业标准化“十四五”规划》提出,支持保险业探索开发环境气候领域等创新性绿色保险产品,加快研究服务新能源发展、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业务领域的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标准,有效衔接各类环境权益市场相关标准。探索绿色保险统计、保险资金绿色运用、绿色保险业务评价等标准建设,更好推动完善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2022年6月,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将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上升到战略高度,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将环境、社会、治理(ESG)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江苏:成立绿色保险专委会
近期,江苏银保监局指导江苏省保险行业协会组织22家会员单位成立绿色保险专业委员会,制定工作规则,明确组织架构、职责分工等,同时,指导制定的绿色保险自律公约,明确建立完善绿色保险客户数据库和动态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环境、社会风险管理水平等15条自律要求;最新发布的《江苏保险业践行绿色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倡议书》提出丰富绿色保险产品、推进行业低碳建设等5条倡议;完善绿色保险行业交流平台,提升绿色保险能力建设,支持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
广东:加快推进建筑业绿色和高质量发展转型
为加快推进建筑业绿色和高质量发展转型,广东银保监局建立跨部门推进机制,围绕质量安全管理、产业协同、精益化施工、信息技术融合等8方面提出20项转型举措,加强风险防控,发挥保险的风险事故预防和费率调节机制,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风险,推动建筑业绿色和高质量发展转型。要求辖内金融机构依法实施建筑施工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鼓励探索多元化绿色金融支持方式,对满足条件的新型建筑工业化骨干创新型企业、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给予金融支持。
山西:开展绿色金融宣传月活动
前不久,山西银保监局印发《关于开展2022年银行业和保险业绿色金融宣传月活动的通知》并组织集中开展2022年绿色金融宣传月活动,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建立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助力该省“双碳”工作。
本次宣传月活动中,动员所有银行保险机构网点和全体从业人员参与,以网点为主阵地,以入企宣传为“触角”,鼓励采用新媒体等渠道宣传绿色金融政策、产品服务和典型案例,加强银行保险机构绿色金融工作交流合作,提升绿色经营理念,增强企业对绿色金融的认识,强化授信客户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的管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