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园区碳减排是率先实现碳达峰的关键
碳达峰、碳中和对全球来说都是一场能源革命。我国作为后发的工业化国家,要从碳排放“近零”直接到“净零”,从参与者、跟跑者,转向领跑者,这是紧跟时代潮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举措、中国担当。
实现碳达峰目标关键在于如何有效控制工业领域碳排放水平。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工业部门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国化石能源燃烧排放二氧化碳的65%左右。《中国碳中和综合报告(2020)》测算数据显示,要完成《巴黎协定》控制升温1.5℃目标,工业部门需到2030年实现在2015年碳排放基础上减少30%-70%,到2050年需减少75%-95%(见表1)。因此如何降低工业部门碳排放将是碳达峰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工业园区作为我省工业集聚发展的“关键载体”,园区实现零碳化将是我省工业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当前,我省现有各类产业园区7633家,仅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二位,绝大部分规上工业企业及一成半的工业小企业均已入驻各类园区,这意味着全省碳排放份额绝大部分均集中在各类工业园区中。因此,如何管控好全省工业园区碳排放、系统打造零碳园区,对我省率先全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义重大。
二、零碳园区建设面临标准缺失等众多挑战
(一)现有三大绿色园区标准复杂且指导性不足
新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三套独立的绿色工业园区标准。分别是2000年生态环境部(时称国家环境保护局)为推广工业生态的理念制定的《国家示范生态工业园区标准》;2012年国家发改委为推动《循环经济促进法》落实发布的《关于请组织推荐2017年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重点支持备选园区的通知》;2016年工信部为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发布的《关于建立绿色制造体系的通知》,三套标准的侧重点均有所不同,但由于标准制定时间较早、部门间工作分工不同,导致标准无法统一、对企业指导性不足,与零碳园区的标准之间尚有较大差距。
2020年通过生态环境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复查评估的共13家,通过国家发改委“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和‘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验收的共32家,通过工信部“绿色工业园区”认证的共53家,通过认证工业园区累计占比约17.5%,认证通过率较低(见表2)。而零碳园区建设目前还仅停留在学术研究领域及部分省、市级层面开展的试点工程。
2020年4月,江苏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意见(苏政发〔2020〕28号)》首次明确提出“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深入开展低碳社区、低碳商业、低碳旅游、低碳企业试点,培育壮大一批碳交易、碳资产管理服务公司,创建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至此,我省零碳园区建设进入探索实践阶段,而此时距离可持续发展工业园区典范——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建成稳定运行已经过去了四十余年时间。
(二)零碳园区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1.碳核查标准欠缺。现有的绿色园区创建标准分布于三个部门,不同部门制定的多套标准间存在的差异导致园区绿色化有点无所适从。同时各标准中对园区实现零碳化认证的相关指标略显笼统,国家级统一适用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尚无。
2.数据收集欠完整。各园区通常不会主动收集超出省级和市级要求的数据,因此,对于绿色园区建设所要求达到的一些指标,相关工业园区缺少评估所需的数据。
3.基础设施欠完善。为达到绿色园区中有关环境绩效的相关要求,通常需要园区对相关基础设施进行升级,包括环境/能源管理系统、废热回收设施、温室气体监测系统等,这需要相当的财政支持。
4.激励措施不充分。受限于各地不同的经济、监管和技术条件,工业园区创建绿色园区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激励,缺乏主动履行相关标准中对于环境和经济表现的要求。
三、江苏省实现碳中和目标阶段性建议
随着碳中和理念与实践的不断深入,江苏省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加强工作探索,展现担当作为,积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能源结构低碳化,率先开展各领域零碳试点和行动,通过零碳示范工厂、园区建设,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有效路径,推动全省碳排放早日达峰。
第一阶段(自2021起,运用五年左右时间),积极打造“低碳工厂”、“零碳园区”,助力全省实现碳达峰。先行探索制定地方(省级)零碳工厂、园区标准,加紧出台相应的专项鼓励和辅导政策,重点打造10个零碳示范园区、100个低碳工厂、1000个绿色项目及若干碳减排绿色技术储备,探索碳排放峰值管理,建立工业低碳发展制度体系,为未来工业碳排放总体达峰积累经验。此阶段,由于煤炭依旧是能源来源主体,电力需求随工业化的深推还保持着一定增速,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态势还会增长,通过一系列低碳工厂和零碳园区的建设,加快产业能源结构的转型,推动能源加速清洁化。
第二阶段(自碳达峰后,约十五年左右时间),以点带面,通过创建“零碳城市”实现碳排放快速降低。在实现“碳达峰”目标后的十五年内,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实现了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新能源汽车实现了对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交通部门实现了全面电力化,同时通过CCUS、BECCS等减碳技术的推广使用,全面完成对第二产业的减排改造,成功打造若干个“零碳城市”。
第三阶段(在实现零碳城市后十年左右时间),通过深度脱碳,全域实现碳中和目标。此阶段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等相关绿色技术实现商业化并大规模推广。工业和发电端、交通等领域都将完成清洁低碳改造,对于无法实现零碳排放的行业,通过碳汇、CCUS、BECCS等负碳排放技术来实现碳中和目标。至此江苏省将走完从工厂、园区到产业,从产业到城市,从城市到全域的碳中和路径。
2021年作为我国碳中和元年,低碳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新征程对园区未来提出新要求,建设以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产业绿色转型为特征的现代化零碳园区,由此探索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成功路径,将是江苏省各级产业园区“十四五”期间重大目标与责任。在保障工业经济增长和低碳发展平衡的基础上,通过大规模减少各经济部门(包括建筑、工业、交通、电力、炼油、农业、林业)的碳排放量,勇于在各领域掀起“绿色浪潮”,这也是美丽江苏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