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IEA(国际能源署)发布《CO2 emission in 2023(2023年全球碳排放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374亿吨,增幅为1.1%,部分原因是全球水力发电量因干旱而减少,导致化石燃料使用量大幅增加。
一、《报告》具体内容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结构性放缓。2023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创纪录的374亿吨,较上一年增加4.1亿吨,增幅为1.1%,增量低于2022年的4.9亿吨,增幅低于2023年全球GDP的3%增幅。近10年里,全球排放量的年增长率略高于0.5%,这是自大萧条以来最慢的速度。其中,若非世界许多地区长期干旱和降水量少对全球水电发电能力产生严重影响,电力部门2023年碳排放本应下降。
表-1 1903-2023年全球碳排放量和GDP增长的十年平均年增长率
清洁能源正在发挥重要作用。2023年,全球风能和太阳能光伏的新增装机容量达到540GW,相较于2022年上升了75%。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约1400万辆,相较于2022年增长了35%。如果没有五种关键清洁能源技术(太阳能光伏、风能、核能、热泵和电动汽车)部署的增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将是现在的三倍。
气候和疫情全面放开是影响全球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在占全球空调能源需求大份额的地区,2022年夏季的气温更热或与2023年持平,因此2023年全球因制冷需求增加导致的排放增加相对较小,约为0.5亿吨。在能源需求较大的供暖国家,特别是美国和中国,2023年冬季气候较2022年更为温和,供暖能源需求显著降低,降低了约1.7亿吨CO2的排放。受降水量减少影响,2023年中国的水电发电量下降了约4.9%,占全球水力发电下降量的三分之二,导致碳排放量上升约1.7亿吨。因疫情全面放开,以营收客公里(RPKs)计量的全球航空流量,与2022年相比,激增了35%以上,高速公路乘客公里数激增了约50%,导致碳排放量上升约0.5亿吨。
表-2 2022年-2023年影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因素
发达经济体排放量下降至50年前水平。2023年发达经济体的GDP增长了1.7%,但排放量下降了4.5%,这是除经济衰退时期以外的最大降幅。2023年发达经济体碳排放量下降了5.2亿吨,降至50年来的最低点,而煤炭需求则回落至1900年代初期的水平。主要原因包括可再生能源部署、煤转气、部分国家工业生产疲软和较为温和的天气条件。
二、我国能源转型趋势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经济发展和能源转型,高度重视在能源需求和电力需求增长的过程中统筹处理好推动能源转型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关系。总体而言,我国能源转型呈现出以下特点:
能源强度稳步下降。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保持持续增长。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持续降低,单位GDP能耗保持稳步下降。近十年来,我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以3%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年均6.2%的经济增长。
清洁能源开发力度加大。截至2023年12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3.05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82.7%,占全球新增装机的一半,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15.16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1.9%,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接近40%。全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近3万亿千瓦时,接近全社会用电量的1/3,相比2022年提升2个百分点。
煤炭煤电绿色低碳转型。煤炭和煤电清洁化利用水平和能源效率不断提高,发挥了能源保供的压舱石作用。节能技术改造、热电联产改造等工作推动中国燃煤电厂效率不断提高,2022年中国火电厂单位发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了21.4%。在保障电力安全供应的同时,煤电占中国发电量的比重持续下降,2022年煤电在发电量中的占比降至58.4%。
低碳技术创新加速推进。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市场占比达到37.7%,占总汽车销售份额是发达经济体的两倍多。以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为代表的低碳科技和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工业领域,经济效率和技术效率稳步提高。2022年,中国重点能耗工业企业单位电石综合能耗下降1.6%,单位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0.8%,吨钢综合能耗上升1.7%,单位电解铝综合能耗下降0.4%,每千瓦时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0.2%,能源技术效率稳步提高。
三、我国能源转型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我国必须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能源领域革命性变革,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规划先行。“双碳”目标实现和能源结构转型是长期性任务,建议进一步加强全局性顶层设计,跨领域、系统化制定我国能源中长期发展和工业升级技术路线图,与能源、科技等总体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统筹衔接,强化产业链创新链上下游联合,形成能源科技创新合力,解决依靠单个领域科技发展难以突破的跨系统问题。
统筹新能源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随着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规模逐步扩大,能源电力系统的绿色低碳化步伐明显加快,但随之而来的波动性、不稳定性风险也逐步提高,特别要协调好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之间的关系,系统谋划能源供应的充足性、可靠性、价格可承受性、稳定性,避免过程冒进,确保能源系统以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的方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切实发挥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
加快构建多元化能源体系。一方面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大力发展水、风、光、地热、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以氢为纽带促进多种清洁能源转化过程的耦合及碳减排和资源化利用。同时,以大规模储能、核能高效热利用等关键技术突破为基础,促进储能技术与火电、可再生电源等新能源融合,促进清洁能源多能互补与高效利用。另一方面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广先进的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如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发电技术、集成气化联合循环(IGCC)等。提升煤炭行业的集约化、高效化、智能化发展水平,科学保护煤炭资源,严格限制散煤利用,全面提升煤炭加工利用的集中度和清洁性。
以绿色金融助力能源转型。引导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加大对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重点领域的资金投入,支持供应链全链条转型或经营主体整体转型,分步骤、分阶段开展绿色低碳转型活动。制定明确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包括关于绿色标准的定义和认证、信息披露要求、风险管理和监管的规定等,以保护投资者权益和维护市场秩序。大力发展转型金融产品和市场,鼓励发展风险包容性较大的金融产品等。深化绿色金融国际交流与合作,共享最佳实践、建立联合研究机构以及制定全球性的绿色金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