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一、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程
产品碳足迹是碳足迹中应用最广的概念,是指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包括从原材料的生产、运输、分销、使用到废弃等流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是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2032年以来,受到气候变化加剧以及国际碳边境调节机制启动的影响,部分国家逐步建立起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和认证制度,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也将产品碳足迹纳入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要求,碳足迹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202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正式提上日程。今年3月,江苏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管局、省生态环境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江苏省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旨在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有效提升江苏省产业绿色低碳竞争力。本月初,生态环境部联合发改委等十五个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方案》,推动建立符合国情实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和生产生活方式,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二、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助力企业节能降碳。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确立降低产品碳足迹的导向,有助于生产企业系统掌握各环节能源资源消耗和原材料碳排放水平,进而有针对性开展节能降碳改造,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绿色化水平,持续降低产品碳足迹。
二是有利于促进绿色消费,扩大低碳产品供给。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有利于通过清晰直观的产品碳排放数据,引导和激励公众更多选择低碳产品。绿色低碳产品消费需求传导至生产端,还将促进形成绿色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三是有利于妥善应对贸易壁垒,提升我国外贸产品竞争力。建立我国自主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并加强国际对接,企业可自愿委托国内或国际机构开展碳足迹核算认证,据实测算产品实际碳足迹,避免参数被高估损害企业利益,同时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三、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涉及的重点工作
《方案》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多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和任务要求。到2027年,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计划在国家层面计划出台约100个重点产品的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到2030年,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计划制定出台200个左右的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
为实现以上目标,《方案》部署了四项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多方参与的碳足迹工作格局、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互信、持续加强产品碳足迹能力建设等,并分解成22项具体工作。
(一)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
1.发布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
2.发布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
3.建立完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
4.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
5.建立产品碳足迹分级管理制度。
6.探索建立碳足迹信息披露制度。
(二)构建多方参与的碳足迹工作格局
7.强化政策支持与协同。
8.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9.丰富拓展推广应用场景。
10.鼓励地方试点和政策创新。
11.鼓励重点行业企业先行先试。
(三)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互信
12.积极应对国际涉碳贸易政策。
13.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对接。
14.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产品碳足迹规则交流互认。
15.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
16.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持续加强产品碳足迹能力建设
17.加强产品碳足迹核算能力建设。
18.规范产品碳足迹专业服务。
19.加强产品碳足迹人才培养。
20.强化产品碳足迹数据质量。
21.建立产品碳足迹数据质量计量支撑保障体系。
22.加强产品碳足迹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
四、绿色金融助力构建碳足迹管理体系的要点
《方案》第8条明确提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融资主体高效、准确、及时核算产品碳足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核算融资项目碳排放,为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服务提供必要信息。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基于碳足迹信息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投资机构和评级机构将产品碳足迹纳入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及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可见,绿色金融对于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具体而言,金融支持构建碳足迹管理体系的要点包括:
(一)制定产品碳足迹通用核算标准并衔接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当前国内产品碳足迹的政策制度、标准体系和数据库较为庞杂,亟待制定并完善产品碳足迹核算基础通用国家标准,明确核算边界、核算方法、数据质量要求和溯源性要求等。在建立健全产品碳足迹通用核算标准体系的同时,要注重与绿色金融政策标准的衔接,推动金融机构加强自身及其投融资相关业务碳足迹的管理和统计,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尤其是碳金融、转型金融服务巩固数据基础,也为金融监管部门提供更清晰的风险管理依据。
(二)将产品碳足迹核算结果作为绿色金融产品采信依据。金融机构应逐步将碳足迹核算结果纳入绿色金融产品的重要采信依据。碳足迹核算结果可以作为金融机构评估绿色程度、可持续能力以及碳风险水平的重要指标,纳入ESG评估系统。金融机构应逐步建立以产品碳足迹为导向的企业绿色低碳水平评价制度,根据碳足迹情况差异化管理产品和客户主体,例如为碳足迹表现优良且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提供相对宽松的贷款条件或者为低碳产品和企业提供更加优惠的利率等。
(三)拓展产品碳足迹核算和标识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碳足迹的概念可以应用于绿色金融产品服务的创新。例如探索开发基于碳足迹的绿色保险产品、基于碳足迹的绿色股票指数、基于碳足迹的绿色投资基金等。鼓励相关机构将碳足迹标识融入绿色金融标准,有效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另外,国内金融机构要加强与国际相关组织和标准机构的合作,推动碳足迹体系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场景应用。
(四)推动产品碳足迹管理与碳交易制度协同发展。产品碳足迹管理叠加碳交易制度协同发展,能够起到双向促进的作用。我国碳配额市场面临扩容,CCER市场已经重启,众多行业和机构参与碳市场的空间较大,碳足迹能够让市场参与主体全面掌握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情况,同时在市场准入、配额分配等环节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全国碳市场,逐步拓展碳管理行业纳入范围,扩大碳交易覆盖主体,这也有助于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普及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