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中碳登)数据显示,截至7月5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总量4.64亿吨,累计成交总额268.65亿元。7月5日,“两湖对话”碳市场和碳金融国际合作对接会在武汉举办。《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会上获悉,进入到第二个履约周期后,全国碳市场交易量比第一个履约周期增长19%,成交量增长了89%,参与交易的企业增加近50%。
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中碳登)数据显示,截至7月5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总量4.64亿吨,累计成交总额268.65亿元。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黄岱表示,全国碳市场自启动以来,交易日益活跃,碳价稳中有升,市场功能逐步得到彰显。
记者注意到,面对碳市场扩容信号不断释放、碳价呈现上涨趋势,有企业提出参与碳市场的思考,包括增加碳金融产品,增加企业在碳市场中的履约路径,减少履约成本和风险等。
碳交易价格3年上涨约90%
7月5日,全国碳市场成交均价为91.16元/吨,相比于2021年7月启动时的48元/吨,碳配额价格上涨约90%。
“增强了企业‘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意识。”对于近几年来碳市场的发展,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朱国辉表示,通过两个履约周期的工作,全国电力行业减碳成本降低了约350亿元,有效地落实了企业减碳履约的社会责任。
资料显示,中碳登承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登记、交易、结算等职能,为全国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提供碳排放配额分配、履约等综合管理服务,为纳入主体提供碳排放权交易开户、交易结算、资产管理等市场化服务。
朱国辉介绍,全国碳市场2021年7月正式上线后,囊括了电力行业2162家企业,排放量分配额45亿吨左右,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目前交易日趋活跃,价格也呈现了上涨的态势;目前,两个履约周期分配配额超190亿吨,按现在市场价格计算,资产价格超过1.5万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碳交易市场纳入了电力行业,但当前我国高排放行业还包括钢铁、建材、有色、石化等,随着电力行业碳交易规模增加,碳市场扩容的声音也开始出现。
对于未来的碳市场变化,朱国辉认为,全国碳市场扩容是大概率事件,今年会增加水泥、电解铝和钢铁行业,全年碳分配量将达到80亿吨左右;参与的对象增加,如合格的机构投资者;品种会逐步增加;分配方式会更加多元,目前是免费分配配额,从明年开始有可能进行有偿分配;更加体现碳排放边际成本,碳排放价格进一步向上攀升;以碳为媒的绿色金融会快速增长。
企业建言如何应对碳市场变化
在碳市场交易活跃、碳价稳步提升的情况下,部分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重点企业,在推动自身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已经初步取得成效。
黄岱介绍,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控排企业加快组建专业化的碳市场管理公司,参与碳资产运营、数据质量管理、绿色低碳投资等重点领域。例如,中国石化旗下的中化能科碳资产运营有限公司已经实现碳交易投资盈利,并利用投资盈利支持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投资。
随着碳市场扩容信号不断释放、碳价呈现上涨趋势,部分企业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参与碳市场,并提出了相应建议。中煤集团碳资产管理中心项目经理索海翔表示,碳价上涨是必然的趋势,未来碳市场扩容会有哪些行业要纳入进来,纳入后对现有碳市场会有哪些影响,包括配额分配方案变化、配额履约等,这些都是能源企业参与碳市场需要考虑的问题,希望加快建设碳市场政策体系,增强企业的碳市场预期,增加企业在碳市场履约中的路径,减少企业履约成本和风险。
中化能科碳资产运营有限公司碳资产运营管理部总经理方龙表示,未来石化、化工行业所管理的碳资产体量将是成倍数增长,管理团队首要工作是帮助企业做好降低履约成本;希望投资机构扩容进程加快,能有更多丰富的碳资产管理模式进入市场,帮助企业进行风险管控、资产运营。
京能十堰热电有限公司环保主管刘耕诗则表示,碳市场交易产品需要更多创新,以体现金融属性,基于碳配额的开发产品和衍生产品,如碳期货、碳期权、碳债权等,若被纳入交易体系,碳市场功能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市场潜力也将得到更加充分释放,极大的激发市场活力性。
记者注意到,已有部分机构推出基于碳市场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如中国民生银行丰富了绿色低碳金融产品供给,包括全国碳配额贷款、全国碳配额担保信用证、跨履约期地方碳配额担保贷款等,还在中碳登大厦设立碳金融创新实验室,着重加强碳金融业务研究、创新项目服务、平台交流等,探索开发碳债券、碳远期,碳期权等产品;中信证券2023年与湖北某企业落地国内首笔基于湖北碳排放配额交易,企业通过回购交易将预分配的碳交易权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