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绿金动态行业资讯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碳足迹管理迈入新阶段 多方协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2024-7-30

可以查询碳足迹的商品进入市场、节能家电畅销、共享单车遍布街头巷尾、零碳服装上市、厨余垃圾变废为宝……如今,“减污降碳”已渗透到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中,企业、居民都在以实际行动助力“碳中和、碳达标”。
近日,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线路图”尘埃落定。为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和生产生活方式,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工信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15部门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和生产生活方式。

《方案》提出,到2027年,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到2030年,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制定出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覆盖范围广、数据质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基本建成,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全面建立,产品碳足迹应用环境持续优化拓展。

线路图发布   碳足迹管理迈入新阶段

据了解,碳足迹通常是指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的特定对象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清除量之和,特定对象包括产品、个人、家庭、机构或企业,石油、煤炭等含碳资源消耗越多,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大,碳足迹就越大,反之,碳足迹就小。产品碳足迹是碳足迹中应用最广的概念,是指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从原材料的生产、运输、分销、使用到废弃等流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是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负责同志介绍,《方案》明确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工作目标和实现路径,强化任务分工和政策协同,提出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总体要求。从建立管理体系、构建工作格局、推动规则国际互信、加强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明确碳足迹工作目标和任务分工,重点任务更细化、措施手段更聚焦,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任务书”和“施工图”。

《方案》提出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多方参与的碳足迹工作格局、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互信、持续加强产品碳足迹能力建设四项主要任务,并分解成22项具体工作,其中包括发布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和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建立完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建立产品碳足迹分级管理制度等。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一些国家逐步建立起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和认证制度。国际间贸易也更加重视对绿色供应链规则的实际应用。在此带动下,有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将产品碳足迹纳入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要求。比如,自2023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全球首个“碳关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就提出对从碳排放限制相对宽松的国家和地区进口的水泥、电力、化肥、钢铁和铝征收碳关税,以实现到2030年欧盟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与1990年的水平相比减少55%的目标。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在例行发布会上提到,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从标准、因子、制度规则等基础性工作着手,推动发布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和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建立完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以及标识认证、分级管理、信息披露等制度;强化政策协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丰富拓展推广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鼓励地方试点和政策创新,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先行先试;跟踪研判国际涉碳贸易政策和产品碳足迹相关规则发展趋势,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对接,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产品碳足迹规则交流互认,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加强产品碳足迹核算能力建设,培育专业化人才队伍和机构,强化数据质量、数据安全管理以及知识产权保护。

赛迪研究院节能与环保研究所节能与绿色能源研究室主任赵越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方案》明确了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将加快建立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增进碳足迹工作国际交流互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

北京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促进会秘书长、“中创足迹”创始人、北京中创绿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迟晓光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支撑。此次《方案》的出台,意味着我国已迈入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碳足迹管理的新阶段,将有助于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和生产生活方式,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迟晓光表示,《方案》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将强化产品碳足迹全生命周期理念,有利于形成部门分工协作的长效机制,推动国际衔接互认;进一步夯实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和核算模型开发应用;提升企业碳足迹管理能力,引导和推动企业按照生命周期理念开展产品生产经营活动。

“可以说,《方案》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碳足迹工作的开展,促进了管理体系的统一、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出了针对、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对于行业企业和产品而言,有助于逐步突破国家涉碳贸易壁垒,增强我国相关产品的国际核心竞争力。”迟晓光指出。

任务明确   重点领域制定发布核算规则标准

《方案》要求,丰富拓展推广应用场景,适时将产品碳足迹相关要求纳入政府采购需求标准,鼓励政府和国有企业加大碳足迹较低产品的采购和推广应用力度。以装饰装修材料和汽车等消费品为重点,有序推进产品碳标识在消费品领域的推广应用。

《方案》明确多项任务,旨在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

在重点产业尤其是高碳产业碳足迹方面,《方案》指出,将优先聚焦电力、煤炭、天然气、燃油、钢铁、电解铝、水泥、化肥、氢、石灰、玻璃、乙烯、合成氨、电石、甲醇、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和电子电器等重点产品,制定发布核算规则标准。同时,要优先聚焦基础能源、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半成品和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发布产品碳足迹因子,建立国家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

“我国产品碳足迹标准制定工作刚刚起步,目前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能够查到的碳足迹相关标准总共37项,其中已发布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3项、地方标准17项,国家标准计划12项。其中,行业标准《产品碳足迹产品种类规则光伏组件》已经发布,为我国‘新三样’之一的光伏组件碳足迹核算提供了依据。”赵越告诉记者,《方案》提出的重点产品,是我国突破欧盟碳壁垒最迫切制定发布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产品。随着实施方案的推进落实,这些产品将很快拥有自己的碳足迹标准。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总经济师孙星寿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材行业是我国碳排放重点领域,碳排放量占我国工业碳排放量的比重超过15%,其中,水泥、石灰、玻璃均是建材行业碳排放重点行业,排放量占建材行业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超过90%,《方案》的发布实施,将进一步促进完善相关领域碳足迹和碳管理建设,提升应用标准化、数字化手段推进行业科学、精准减碳水平。

孙星寿透露,目前《产品碳足迹产品种类规则平板玻璃》(2021-1776T-JC)行业标准以及《产品碳足迹产品种类规则水泥》和《产品碳足迹产品种类规则石灰》(2024-05-xbjh)团体标准都在加快研制中,预计今年下半年完成标准研制并发布。

迟晓光介绍,近年来我国积极建设碳足迹核算能力,编制或启动编制了多层级的钢铁行业相关的碳足迹标准,上线了中国钢铁行业环境产品声明(EPD)平台,宝武、首钢、沙钢、包钢、酒钢等重点企业已于该平台发布了相关EPD数据,在大宗基础原材料重点产品中走在前列。此外,“新三样”的锂电池、光伏和新能源汽车行业出于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需求,正加紧编制相关碳足迹标准及相应碳足迹因子数据库的建设,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副主任张晶杰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电力是基础性、公用性行业,为其他行业领域发展提供物质和能源。优先建立电力行业碳足迹管理体系不仅促进行业自身加快低碳转型,更为相关产业低碳发展奠定基础。

“电力是政策技术密集型、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的复杂系统,开展电力碳足迹管理需要综合考虑依法性、科学性、系统性、协调性,标准化能够有效发挥上述效用,建立并实施电力碳足迹标准体系是推进电力碳足迹管理的关键。”张晶杰表示。

裴晓菲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加快研究发布电力、煤炭、燃油等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和碳足迹因子,为下游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工作提供坚实基础,“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推动碳足迹工作落细、落实、落地。

抓住关键   助力碳足迹工作目标落地执行

此次《方案》的出台,不仅明确了碳足迹工作的目标,也对碳足迹工作落地难点,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方案》将《意见》中提出的“2025年国家层面出台5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推迟到了2027年,增加到100个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这就为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制定,预留了足够的时间,使得碳足迹工作目标更加容易落地执行。

目前,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关键和难点是什么?

迟晓光认为,目前我国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关键首先在于碳足迹核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确保各行业、各地区碳足迹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其次是计算所需的碳足迹因子数据库的构建,以提供标准化、高效、透明的数据支持;此外亦需制定完备的碳足迹管理制度,包括《方案》中提出的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分级管理制度、碳足迹信息披露制度等,使得碳足迹核算从纸面数据落实于企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管理工作中,稳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难点方面主要在于复杂供应链体系下的数据收集与管理,企业和行业间碳足迹数据壁垒,以及碳足迹数据和核算方法的国际互认互信问题等。”迟晓光说。

在赵越看来,我国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做好四方面工作是关键。一是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体系,制定产品种类规则标准是开展产品碳足迹管理的第一步,应加快填补标准空白。二是加强本土背景数据库建设。“目前很多机构直接使用国外背景数据核算我国产品碳足迹,由于国外数据陈旧、制造工艺与国内不符,以及国外数据库采用的中国电网碳排因子过高(实际值的两倍)等原因,造成碳足迹核算结果比真实水平高30%以上,亟需完善本土背景数据,助力产品碳足迹核算结果回归客观水平。”赵越说。三是建立碳足迹互认机制,目前我国产品碳足迹获得国际认可的方式仅国际认证一条途径,是对方认我,而非互认,产品碳足迹向国际社会披露的客观性、公平性有待提升。四是强化数据安全,企业需求产品碳足迹核算服务过程中,将大量生产数据提供给核算机构,存在数据安全风险。

张晶杰指出,实施电力碳足迹标准体系的难点和重点是如何确保核算方法科学合理、数据质量和溯源性要求。按照国际国内产品碳足迹核算基本规则,电力领域碳足迹核算边界涵盖从原材料获取与运输、设施安装建设、生产运维管理、废弃回收处置等全流程、全要素,即从“摇篮”到“大门”再到“坟墓”,体现了标准制定的依规性和通用性;同时,综合考虑物理边界、管理边界、国际规则等,规范上下游相关方碳足迹边界范围,体现了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数据质量管控要求和溯源性要求是影响碳足迹质量的关键,通过规范数据获取途径、优先序、管控流程、监管要求、证据链等内容,鼓励和推进在线监测、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保障和提升电力领域碳足迹数据质量管理工作。”张晶杰强调。

多方协同   共同构建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

《方案》要求,相关部门要加强工作统筹协调,深入研究产品碳足迹领域国际国内重大问题,定期调度工作进展,扎实落实各项任务,推动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第三方机构积极参与,共同构建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强化分工落实,建立专家组,加强对行业、企业指导,形成政策合力。高度重视,主动作为,加强能力建设,确保方案有效实施;充分利用各类媒介载体加大碳足迹工作宣传力度,提供政策解读、专业培训、技术服务等。在国际场合广泛宣传国内碳足迹工作和优秀实践案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

《方案》要求,建立产品碳足迹分级管理制度。政府部门探索开展重点行业和细分领域的产品碳足迹分级评定和管理工作。鼓励企业参照相关标准和要求开展自身和供应链碳足迹评价,推动企业挖掘减碳潜力、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产品低碳竞争力。

如何共同构建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企业如何打造绿色竞争力?

“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在政府层面,应及时制定明确碳足迹管理的目标、标准和执行细则,形成相应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全国性的碳排放因子数据库,以及绿色低碳相关金融财政支持激励体系。”迟晓光则表示。

迟晓光则表示,行业协会方面,应据不同行业特点,制定碳足迹核算和报告的行业标准和指南,提供碳足迹管理方面的培训和咨询服务,建立行业内碳排放数据共享机制及平台搭建;企业方面,应积极将“碳管理”纳入日常的经营管理之中,开展产品碳足迹计算、管理以及披露,强化供应链管理及上下游碳足迹数据共享,推动企业节能降碳管理。还应建立完善碳足迹数据监测和报告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同时,相关企业要积极关注国际国内关于碳足迹管理的最新政策和法规动态,确保企业碳足迹管理工作合规有效。

赵越介绍,随着产品碳足迹管理需求日益增长,我国成长起一批以产品生命周期评价为核心技术的碳足迹管理服务公司;国内认证机构纷纷开辟了产品碳足迹认证业务;我国钢铁、有色金属、稀土等行业通过建设EPD平台,为本行业相关产品提供碳足迹评价、验证、披露服务。一些大型链主企业开始使用低碳供应链管理工具,以促进供应链脱碳。

赵越强调,《方案》的出台,将有利于以上碳足迹管理机构及业务的发展壮大。未来,产品碳足迹管理将传导至产业链供应链的每一个角落,企业作为供应链上的一个环节,开展产品碳足迹管理将成为必然。尽早掌握产品碳足迹管理相关能力,有助于企业打造绿色竞争力,获得更多市场机会。

据悉,中电联在电力行业碳足迹管理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张晶杰介绍,中电联开展了电力领域碳足迹关键问题行业调研、启动了生命周期电力碳排放因子工作、推进绿色能源国际互认工作、开展了与国际组织交流工作。

“在国家‘双碳’背景下,碳足迹管理有利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低碳竞争力,特别是外向型、碳敏感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地适应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企业可以通过建章立制、专设机构、能力建设等将碳足迹理念贯彻到企业发展规划、生产经营、人员管理中,推动绿色供应链、碳排放信息系统建设、碳资产管理等实现企业自身及上下游产业碳足迹管理效能提升。”张晶杰表示。

在孙星寿看来,一直以来碳足迹核算主要通过市场化手段作为主要驱动力,满足采购方相关要求是很多生产企业开展碳排放核算的出发点。《方案》的出台从政策层面明确了建立行业碳足迹管理体系的要求,将有效引导和推动企业积极开展碳足迹管理。

“对于方案提到的原材料企业,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利好:一是为企业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提供了政策依据,让企业在开展碳足迹核算以及实际应用过程中有据可依;二是推动上下游产业链低碳协同工作格局的建立,统筹推动上下游降碳,同时能够为企业开发、生产低碳产品提供更好的市场支撑;三是建立碳信息国际交流通路,为建材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产能合作等提供基础支撑。”孙星寿表示。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