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已圆满落幕,昨天公布了全会公报,今天召开了介绍和解读全会精神的新闻发布会并发布了现场文字实录。虽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还没有全文公布,现场文字实录透露了一些双碳方面的全面深化改革方向:
“第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决定》强调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众号7月19日文章)
在三中全会讨论的事项,都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硬骨头,有些还是新的国内外形势下的新议题。可以发现,这里面的生态文明建设表述几乎都和双碳有关,而且每一句改革方向的背后,都有面临的大挑战:
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两山论”提出多年,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仍不成熟,生态价值的转化路径仍有很多待解决问题,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支持可持续性有待提升。碳交易应该是目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领域里面,量化方法最成熟、参与主体最丰富、制度规则最完善、支持工具最多样的分支了,应该进一步完善强制和自愿碳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对减碳增汇的促进作用,成为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表率。
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能源是双碳的绝对主角。尽管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但对于同样持续增长的能源消费总需求的满足仍然不足,2022年和2023年煤炭消费量同比增长均超过5%,占总能源消费量比重不降反升。因此,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可以持续逐步替代煤炭的能源体系,同时满足供应安全和低碳转型目标。
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从“十四五”开始,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就一直被提及。不完善的统计核算体系,不利于碳排放双控政策制定、目标完成跟踪考核、国际履约谈判等工作。只有算得更清晰,才能控得更精准。
构建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产品层面的碳管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外国的碳壁垒“围攻”。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已正式生效,电池法对相关产品的碳排放有严格规定,而美国、英国等其他国家也即将实施或正在制定碳关税政策。我国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可以和外国互认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和碳标签制度,尤其是要有能准确反映我国碳排放真实水平的碳足迹数据库,才能更好应对这些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