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辆新能源网约车,成为武汉道路上的新风景。
随着武汉碳普惠应用场景的持续进化,新能源汽车出行碳普惠方法学即将出台,居民搭乘T3、滴滴等新能源网约车,可以获得相应的碳普惠减排量,相当于积攒一笔额外的碳资产。
碳普惠流程图。
什么是碳普惠?
放眼望天,气候变化是全球级的重点话题。
专家研究发现,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简称为碳排放),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力推手。
每个人都会产生碳排放。
但如果每个人都践行绿色低碳生活,那么就会减少相应的碳排放。
碳普惠机制,是一项创新性自愿减排机制。它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碳金融”等方式,构建一套公民碳减排“可记录、可衡量、有收益、被认同”的机制,对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并赋予一定价值,通过碳交易变现、政策支持、商场奖励等消纳渠道实现其价值,让大家都赚到一笔碳资产。
普通人参与减碳有多简单?
武汉市民魏女士笑着说,你只需打开手机,动动手指,点击“武碳江湖”小程序,就能参与减碳。
去年6月,由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指导、武汉碳普惠管理公司负责开发和运营的“武碳江湖”平台正式上线。
该平台通过与第三方生活服务平台进行低碳数据对接,将个人的低碳行为核算成相应的碳普惠减排量。
当居民登录“武碳江湖”小程序,即可领取个人碳账户,在解锁低碳生活场景,践行低碳行为后即可自动积攒减排量。
个人和家庭的碳资产积攒渠道日益丰富。比如,乘坐一次公交车,可以获得150克的减排量;骑行共享单车,每骑行1公里,可获得40克减排量;搭乘一次地铁,获得170克碳减排量;节约1度电,可以获得525克减排量。
一趟完整“挖碳”之旅能获得多少碳资产?
长江日报志愿者小丁,花了3天时间,完整体验了“武碳江湖”小程序。
他发现这个“武碳江湖”设有骑行、公交出行、地铁出行、新能源车出行等多个低碳出行方式,供大家多元选择搭配,每次出行可分别获得40、150、170、210克的碳普惠减排量,每天可自动领取2次。
如果你购物时自备购物袋,每次也可获得5克减排量,每天可申领2次,共计10克。
此外,绑定小程序中的“爱回收.爱分类”智能回收机账号,根据你投放回收的垃圾重量,每回收1公斤垃圾可获得1500克减排量。每个月可计3次,获得4500克减排量。
细算一下,他得出一个有趣的数据:公交出行、地铁出行、骑行、使用自备购物袋这4项,每月按30天计,每月可最多获得21900克减排量,一年就是262.8公斤减排量。再加上偶尔使用新能源车出行,每年按10次计,就有4200克。这么一算,你可获得267公斤“碳储蓄”。
不要小看这么多碳减排量,它相当于4个65公斤的人站在一起。
随着更多应用场景加入进来,这个碳减排量的获取途径还在增多。
拿到碳减排量后能够做什么?
你的每一次低碳出行,都在为地球气候向好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每一个小小的“挖碳”行为,在个人碳账户中逐步累积,就可以在“大大的花园”里汇聚成一股大大的环保力量。
你可以用它在“武碳江湖”的低碳商城中,兑换热干面、东湖游船券、葡萄酒、景点门票等物品。
你也可以献出爱心,将这些减排量捐赠给各类公益赛事和公益活动。
今年的武汉马拉松,正是集合了众多捐碳者,再加上企业捐出核证自愿减排量,成功办成零碳赛事,被大家亲切称为“绿马”。
随着武汉碳普惠体系的不断完善,下一步,这笔碳普惠减排量有望进入湖北碳市场进行交易,成为真正的碳财富,让绿色行为变成金色收益。
你手中的减排量会不会更有价值?
去年底,湖北碳交易市场完成了开市以来的第一单碳普惠交易。
一家企业以27.7万元,购买了另两家企业的7609吨碳普惠减排量。对卖家而言,这是一笔“意外之财”,激励他们获取更多减排量。
目前中国的碳市场主要有四类,一是全国碳市场;二是地方碳市场,包括湖北、北京、上海、广东等9个;三是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简称CCER市场),目前仅适用于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等4类项目;四是碳普惠市场,主要参与者是中小微企业和居民,通过数字化方式进行监测、核算碳减排量,比如企业安装屋顶光伏、个人少开车多坐地铁,从而获取相应的碳普惠减排量。
只有建立起有效的碳普惠体系,企业和个人的低碳生产生活行为才能被核算和记录,从而有望开发为碳资产,进入碳市场进行交易。
碳普惠还有哪些应用场景?
2023年4月以来,武汉市相继出台《武汉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武汉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加速碳普惠体系建设,从政策层面进一步明晰了武汉市碳普惠管理制度、方法学开发和减排量交易的“线路图”,打造碳普惠的武汉标准,进一步拓展碳普惠应用与交易。
7月3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发布《武汉市碳普惠场景评价规范(试行)》,旨在推动各类主体消纳碳普惠减排量,充分发挥各类低碳、近零碳、碳中和试点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试点单位优先使用碳普惠减排量抵销碳排放。
该评价规范针对武汉市内的商超、餐饮店、酒店、休闲场所、公共机构、金融营业网点、互联网平台等七类线上线下生活消费场景,从碳管理、节能减排、低碳运营、碳抵销等多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的评价要求。
该评价规范的最大亮点之一,是线上线下全面覆盖居民生活,这对于推动构建碳普惠生态圈、形成市场化商业激励机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