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全球建立可持续未来的关键。当前,为自然融资以及生物多样性主流化正逐步引起各国央行和金融机构的重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在推动全球各国制定、更新和实施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大幅增加国内、国际、公共和私人资源调动,以及促进各国监管部门在环境信息披露框架中纳入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此背景下,2024年1月,我国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明确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和关键行动。近年来,中资金融机构和企业逐渐重视生物多样性相关的风险和机遇,积极探索将生物多样性因素纳入战略规划、风险管理、以及信息披露中,并开展了诸多研究与实践。
2024年9月21日,2024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以下简称“绿金委年会”)在北京通州国际财富中心顺利举办。作为年会发布的25项重要成果之一,绿金委“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研究组”(以下简称“研究组”)发布了2024年工作进展与成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研究组成员规模持续扩大。目前,研究组共有成员单位39家,其中包括金融机构15家。今年4月,研究组召开了工作启动会,包括金融机构、研究机构、企业以及智库等在内的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并分享了各自最新研究进展。
二是出版中国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年度报告第二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物多样性金融2024年度报告》。报告收录了研究组2023-2024年度的阶段性课题成果,覆盖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与披露指标、投融资项目生物多样性风险识别和管理、畜牧业企业自然向好转型、自然资本核算、流域湿地保护修复融资机制等议题。下一步,研究组将继续协调各课题组定期出版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年度报告,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贡献智慧和方案。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物多样性金融2024年度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
三是研究组研究议题持续拓展与深入。2023-2024年,研究组成员单位在相关标准制定、风险管理、产品与机制、信息披露等方面,通过组建新课题、实地调研、行业研讨等多种形式,在生物多样性金融领域取得诸多进展与成果,具体包括:
《中国工商银行湖州分行投融资项目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研究》
课题由中国工商银行湖州分行、湖州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共同牵头,并得到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和中科星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支持。该课题聚焦金融机构投融资项目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管理,旨在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绘制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图、筛查生物多样性敏感行业,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风险评估和管理方法,为金融机构提供全信贷流程的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框架,帮助金融机构在项目层面管理和降低生物多样性风险。
《烟台市蓝色产业投融资支持目录》
课题由烟台市财政局和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共同牵头。该课题在充分考虑我国、山东省以及烟台市海洋发展规划要求和参考现有国内外可持续分类目录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全面的蓝色产业分类和包含定性和定量指标在内的蓝色经济活动界定体系,旨在弥补蓝色金融标准缺失的同时,帮助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等精准识别蓝色产业,进而动员更多金融资源投入其中,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际流域湿地保护修复融资机制及案例研究》
课题由保尔森基金会牵头。该课题系统梳理了国际上广泛应用于河流、水质、流域湿地保护和修复的各类融资机制,选取了与黄河流域在生态、生物和水文方面具有相似特征的三个流域的国际案例,总结经验得失,并提出了在充分考虑生态需水的基础上完善水权交易,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包括林业碳汇、湿地缓解银行、绿色债券及信贷等在内的市场化融资机制的政策建议。
《基于<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研究》
课题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牵头,并得到中证鹏元绿融(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苏银行的支持。该课题对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及环境信息披露情况进行总结,结合《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明确提出46个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针对每一个具体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分别设置应选和宜选环境信息披露指标,并对促进生物多样性环境信息披露提出了政策建议。
《企业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构建乳业企业与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量化与财务影响的评估体系》
课题由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牵头,并得到绿维易新(上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持。该课题参考国内外相关政策、标准、风险评估方法,以及实践案例,结合中国乳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转型趋势,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和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NFD)的LEAP方法论等构建了生物多样性风险量化评估和财务影响评估框架、风险评估流程和风险量化评估指标体系,以帮助中国乳业企业量化评估生物多样性风险和财务影响,识别转型风险与机遇。
《金融支持国家公园建设相关研究》
课题由阿坝州金融学会、阿坝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牵头,并得到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和湖州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支持。课题从增加正向支持和降低负面影响两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对国家公园建设项目目录、金融支持政策、风险防控以及市场化生态补偿、GEP核算、金融创新等关键问题展开分析,提出金融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基本路径和建议,为拓宽国家公园建设多元化融资渠道提供参考和借鉴。
《探索中国自然资本发展的现状、挑战与机遇》
课题由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牵头,并得到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支持。该课题从政策进展、核算体系、市场机制、金融支持、治理体系、创新实践等方面梳理了中国自然资本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以英国和浙江为例介绍了国际和国内的相关经验和实践,并针对包括金融部门在内的相关政策部门提出建议。
《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研究》
课题由华夏银行牵头,并得到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支持。该课题以某商业银行为例,从区域和行业角度进行生物多样性风险筛查,通过评估业务对生态系统的依赖性和影响,识别生物多样性敏感行业并测算其风险敞口,帮助商业银行在拓展和实施业务过程中更好地防控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课题还从治理、战略、风险管理和指标目标四个层面制定了商业银行支持生物多样性的工作方案,提出了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的方法路径。
《欧盟生物多样性金融监管、同业经验及前沿策略建议》
课题由中国银行牵头,并得到中国银行巴黎分行和中国银行创新研发基地(新加坡)的支持。该课题对欧盟相关金融监管政策和同业经验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在战略与商业模式、治理与风险偏好、风险管理、产品与披露层面提出了系统性提升金融机构生物多样性治理的策略与建议。
《国家公园创新资金机制的国际案例研究》
课题由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和大自然保护协会共同牵头,并得到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和国家公园国家创新联盟的支持。该课题梳理了国际上成熟的国家公园多元化和创新性资金机制,并从多元参与的融资策略和创新投融资模式两个维度分析相关案例经验。课题还结合中国国家公园的现状与需求,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支持国家公园建设的政策建议。
《银行业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指南/评估系统》和《绿色金融支持开化国家公园城市建设规划》
课题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牵头,并得到中国人民银行衢州市分行、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和浙江省开化县人民政府的支持。课题明确了银行在信贷流程中纳入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提供了风险审核清单及管理方法。同时,课题通过利用绿色金融传统工具、国际生物多样性金融创新工具及绿色金融优惠政策等,完善了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以推动开化县构建适合国家公园城市建设的绿色金融政策和技术体系。
《银行业金融机构生物多样性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课题由江苏银行牵头,并得到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支持。该课题在对比分析国内外生物多样性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在治理体系构建、评价实施、投融资策略、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等关键环节,为我国银行业提出了构建生物多样性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议。
《企业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方法研究——以出海企业面临的地方人文、政策和价值链环节压力分析为例》
课题由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牵头,并得到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支持。该课题从中国出海企业几大行业切入,围绕重点市场区域(东南亚、非洲等带路国家)的地方人文、政策、多双边国际组织等对生物多样性的诉求展开分析,旨在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提供生物多样性从管理到披露的实践参考和建议。
绿金委“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研究组”成果发布
图片来源:北京绿金院
四是组织行业能力建设。今年,面向成员单位及行业伙伴,研究组组织并支持了多场行业研讨与交流活动,如与自然相关信息披露研讨会、中英绿色金融研讨会等。此外,研究组支持了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NFD)执行董事Tony Goldner的来京交流活动,并组织了相关座谈和实地调研,大力推动了中英在生物多样性相关信息披露方面的进程。
2024绿金委年会下午分设“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平行论坛。论坛由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白韫雯主持,并邀请世界经济论坛北京代表处自然倡议总负责人朱春全、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中国人民银行湖州市分行行长喻晓岚、中国人民银行衢州市分行党委委员刘芬、亚洲开发银行高级项目官员牛志明、阿坝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罗伟等行业专家,分享各自在自然受益转型、自然保护地相关政策和机制、地方先行先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粮食与农业系统转型,以及金融支持国家公园建设等方面的前沿研究与实践经验。
“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平行论坛
图片来源:北京绿金院
下一步,北京绿金院将持续牵头绿金委“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研究组”的相关工作。研究组由衷感谢各成员单位与行业伙伴对研究组课题研究的关注、支持与贡献。研究组欢迎更多行业伙伴的积极参与,共同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