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布局新闻动态绿金动态行业资讯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绿色租赁:打造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2024-12-05

当前,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的共同命题。作为金融创新与环保理念深度融合的产物,绿色租赁正以蓬勃之势改变着传统租赁模式,带来全新的机遇与价值。

租赁公司如何开展绿色租赁业务?在业务开展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找准切口持续深耕

据《金融时报》记者了解,今年以来多家租赁公司开展了绿色租赁业务。

例如,今年1至8月,华融金租绿色租赁资产余额近百亿元,已投放及在建电站数量近8万个,助力碳减排量超70万吨,实现多领域、全产业链布局,推进绿色租赁创新转型。截至今年7月末,浦银金租已累计实现绿色项目投放140.3亿元,支持光伏、风电、城市公交、轨交等领域发展。

租赁公司在开展绿色租赁业务中存在哪些亮点?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光伏产业成为可持续发展浪潮中的璀璨之星。其中,绿色租赁模式为光伏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今年9月,华融金租落地浙江省租赁公司首单绿电交易,公司户用光伏电站在广东省电力交易中心平台成功售出0.43万度绿色电力,开辟了分布式光伏新的利润增长点。浦银金租推出的“浦惠租”户用光伏经营性租赁业务,截至目前惠及农民超7万户,覆盖安徽、陕西等十余个省市,累计装机量近3GW,共实现减碳超130万吨。

光伏领域蕴藏着怎样的潜力吸引租赁公司纷纷布局?

“中国光伏行业经过近50年的发展,已经从依赖补贴的起步阶段,发展到平价上网的成熟阶段,并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领先地位。‘十四五’期间,光伏产业被定位为实现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关键力量,无论是集中式光伏还是分布式光伏,都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

“目前,氢能源领域还有挖掘的空间。”谈及绿色租赁方面还有哪些领域有布局潜力,某金融租赁公司负责人告诉《金融时报》记者,目前氢能源尚存在技术瓶颈,在绿氢生产成本、加氢站等基础设施方面有待突破,金融机构大规模介入在安全性、商业可持续性上还有障碍。

中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资产管理部阮楠此前表示,当下,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微观主体生产经营压力较大,监管合规要求不断加强,金融租赁公司要生存并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加快转型。建议金融租赁公司的转型应坚持以创新为驱动力,立足本源,聚焦细分领域,培育专业化能力,打造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用好政策持续发力

《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完善绿色转型政策体系,积极发展绿色融资租赁等金融工具。

“绿色租赁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传统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未来,随着我国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绿色租赁行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某金融租赁公司相关负责人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面对绿色金融需求快速增长与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以租赁为代表的多元金融模式是解决方案之一。

据记者了解,当前地方监管部门大力支持绿色租赁发展,天津、上海、广东等地相继推出利好绿色租赁的政策文件。例如,天津鼓励金融租赁公司设立绿色租赁专营部门,积极开展绿色租赁业务;上海明确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融资租赁项目的资金支持,支持无形资产的融资租赁业务,开展绿色租赁业务的,可以适当放宽集中度限制;广东支持开展绿色公交、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设施等绿色租赁业务。在此背景下,租赁公司纷纷入场,将绿色租赁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手段,探索可持续绿色发展路径。

“但是在政策适用方面,目前绿色融资租赁行业的配套政策体系仍然不够完善,缺乏较为明确的指导性文件。尤其在激发行业活力的优惠政策及应对融资风险的保障性政策方面,均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业内专家表示。

直面问题持续解决

绿色租赁作为绿色金融领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维护生态环境与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哪些因素对绿色租赁业务的发展形成掣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资金供给端竞争加剧、电力市场化交易导致收益不确定性提升、期限错配等是租赁公司普遍反映的问题,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租赁业务的开展。

“以风电项目为例,目前风光项目建设进入平价时代,项目收益率大幅下降,新能源市场头部效应明显,承租人集中度提升带来的后果是承租人议价能力不断提升。”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不仅如此,绿色项目通常需要长期资金支持,但租赁公司的资金来源以短期借款为主,存在长期资产匹配短期负债的期限错配问题。

对此,某金融租赁公司相关人员建议,应当拓宽绿色租赁长期资金来源,鼓励租赁公司中长期产品的发行,在审批上设立绿色通道,逐步放宽金融租赁公司金融债发行条件。此外,建议允许金融租赁公司设立特殊目的公司持有绿色租赁资产,通过特殊目的公司可以实现股权和物权的统一,为绿色租赁业务底层资产的登记、流转、处置提供便利条件。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