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研观点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中研“碳”索|绿色金融专访系列之七十三 束蘭根:加强碳金融产品体系创新助力碳交易市场健康发展

>2021-7-24

图片

束蘭根|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江苏省产业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江苏省“人才333工程”科技企业家,现任江苏省金融业联合会绿色金融专委会主任、新加坡金鹰集团中国区(融资)副总裁。曾长期先后担任交通银行江苏省分行副行长(高级信贷执行官)、交通银行苏州分行行长、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副行长、恒鑫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受聘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大学、金陵科技学院等高校兼职教授/客座教授/MBA导师。社会职务有江苏省资本市场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对外科学技术促进会副会长,南京扬子江新金融智库专家、南京江北新区高层次人才举荐委员会委员等。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7月16日,备受关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鸣锣开市,标志着全球最大规模的碳市场正式启动。伴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碳金融市场再次成为关注的热点话题,绿色金融体系中碳金融综合服务与产品设计与创新如何推进?为此,新华日报财经中心专访长期从事于绿色金融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前沿学者——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首席专家、江苏省绿色金融专委会主任、江苏省产业教授束蘭根博士。

 
 

 

Q|新华日报财经中心

A|束兰根

借碳起航,绿色金融三大功能作用显现

 

 

Q:这次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就将碳排放权定价到一个新高度,您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A716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后,当日收盘上涨6.73%,成交额2.1亿元,整体成交价格为52.76/吨(首笔全国碳交易开盘为48/吨),尽管首日成交价格,但反映市场的一种上扬预期。对照目前欧盟EU-ETS碳交易价格51欧元/吨来看,如果从货币市场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角度,现在中国碳市场的价格与欧盟碳市场的价格走势是基本一致的。根据碳排放交易权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则,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批纳入的是2225家发电企业参与交易,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目前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公布的核算方法论,基本上对电力企业的碳配额基本是采取的是相对中位值的核算,有些发电效能较高的企业还是会有多余碳配额,但由于目前尚未到履约清缴期,大家都比较惜售,所以成交量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不会放出很大量,但随着清缴周期的临近,一些煤电企业的碳配额指标会有所缺口,价格还会有一个上升的余地。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说明碳配额核定及碳排放交易的市场定价机制就真正形成了,绿色金融的三大功能(资源配置、市场定价、风险管理)就基本发挥作用了。同时全国碳市场的开启也将是一场能源转型的革命,相关企业要时刻关注碳价格,根据碳价做出节能减排的一些决策

 

 

以碳为介,开启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新征程

 

 

Q:请您围绕碳市场,简要介绍如何发挥绿色金融的产品创新?
 

 

A:2016年人民银行牵头七部委共同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把碳金融作为绿色金融作为一个重要创新产品,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PPP等组成一个全新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体系。前几年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方面创新许多产品,绿色产业目录、绿色债券标准、绿色信贷统计制度等相继统一,到2020年末中国绿色信贷超过12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绿色债券也近1万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这次碳市场全国统一市场后,将开启又一个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交易市场能否活跃取决于一是配额,二是资金。因此碳市场衍生而来的就是碳金融。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各类碳金融产品将呼之而出,将成为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中最为亮眼的产品之一。

 

 

Q:能否普及一下碳金融相关知识?

 

A:碳金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务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包括低碳项目的投融资、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以及与碳市场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狭义的碳金融就是指以碳排放权为标的物的金融现货、期货、期权交易。不管是广义还是狭义,碳金融必须体现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以碳排放权为标的的金融交易;二是特殊价值取向的金融行为;三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融。碳金融的功能主要有:碳价格发现功能、降低交易摩擦功能、减排成本转移功能以及低碳技术扩散功能。从国际上看,碳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衍生出与碳交易息息相关的金融需求,由此也催生了碳金融市场逐步成熟。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已成为碳交易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其业务范围延伸至碳交易的各个环节。其次是保险业的介入,碳保险产品的创新使得低碳投资行为和生产方式有备无患。再次是碳基金的建立,目前国际上有近100种碳基金,主要通过前端投资、股权投资、碳指标释放等方式获得可观的收益。最后是碳金融中介公司的兴起,比如碳资产管理、碳信用评级、碳审计服务、碳交易法律服务、碳经纪商、碳金融信息服务商、碳核算核查服务公司等。

 

 

双轮驱动,加强碳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并重

 

 

 

Q:据权威研究机构预测,到2060年中国在碳中和领域需要的金融资源投入将是百万亿级的资金需求量,碳金融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风口,在这风口来临前我们还需要做好哪些功课?

 

A:目前全国碳市场仅包括碳配额现货一个交易品种,主要满足电力企业等八大管控行业的履约目的,金融属性还不足。目前一些金融机构已在探索,比如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等关于碳排放权的质押贷款、碳资产交易资金的托管业务、碳配额回购等,但面不广、量也不大;证监会也在指导广州期货交易所在研究碳金融衍生品,比如碳期货、碳期权等,另外北京也在考虑建设全国统一的自愿减排核证CCER交易市场,CCER的市场定价功能亟待发现。因此金融机构要提前做好功课。重点要在金融产品创新与风险管理上并重,核心是专业人才的培训与打造。

一是高度关注交易风险问题。作为一个刚起步发展且对政策高度依赖的市场,碳金融市场的运行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不仅受国内政策调整影响,更大范围受国际政治、经济影响更甚。碳交易市场顶层制度、法律基础完善、交易规则以及MRV制度要求都处于磨合期,都要给予关注。

二是高度关注价格风险问题。碳金融的核心是碳排放权的市场定价功能,碳排放权的稀缺程度、供求双方的交易意愿、实体经济影响以及国际贸易政治摩擦都会对价格产生巨大波动。另外碳价格与化石能源的价格显著相关,也不可忽视。

三是高度关注知识积累与人才的培养问题。碳排放权交易涉及金融、管理、环境、经济、法律、技术等多个跨学科领域,加之碳金融是新兴的领域,金融机构对碳金融业务的运作模式、风险管理、操作方式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复合型人才更少。应在碳交易、碳资产、碳核算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

 

 

 

- END -

 

 

 文|新华日报财经中心记者   胡春春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