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绿金动态行业资讯 detailed information

绿色金融 引领产业未来

中研解读 | 加快零碳园区建设,打造江苏绿色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零碳园区”

>2025-2-13

在全球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园区作为产业、功能、创新、人力等各类资源要素的集聚载体,正在逐渐摆脱高排碳、高耗能的运作方式,转而步入绿色、低碳、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模式。在我国,实现园区从高碳向低碳转型,再由低碳向零碳升级,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实现“双碳”目标的内在要求。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培育国家层面绿色工业园区123家。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关于2025“双碳”行动的重点任务部署中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这是中央层面工作部署首次提出“零碳园区”概念。随后,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也指出要“探索推进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建设”。2025年1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也提出要“加快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园区建设势在必行,我国园区经济正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零碳园区的概念理解

目前,零碳园区尚未有统一且标准化的定义。一般理解为:在特定周期(通常为一年)内,通过采用清洁技术、碳回收技术、能源存储与交换等多种手段,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能够被完全抵消,从而实现全年“零碳排放”的现代化产业园区被视为零碳园区。

零碳园区一方面能够助力各地实现“双碳”目标,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地方发展低碳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增长。零碳园区在实践层面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零开始发展新的低碳产业的“增量园区”,另一类是通过对原有产业园区的低碳改造、引入新的低碳产业,实现“存量园区”的零碳排放。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存量的转型还是增量的招引,都能够带动地方经济低碳发展。

二、零碳园区建设的着力点

(一)能源:优化能源结构,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

使用屋顶光伏、光伏车棚、小型风力发电设施生产可再生能源电力,购买可再生能源电力用于园区生产运营。有条件的园区建设有沼气热电联产及热泵系统,并配备储能电站、储热储冷装置,满足园区的供暖、制冷和供电需求。

(二)建筑: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效

采用节能保温材料、遮阳板、三玻窗等节能建筑技术,所有新建建筑全部为绿色建筑,并获得LEED等相关级别认证。园区建筑使用安装智能电表,并通过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统进行集中控制。

(三)交通:推动电动化转型,提倡低碳出行

园区内交通工具全面电动化,配置足够的电动汽车充电站,探索建立共享电动汽车租赁中心。使用风电、光电等绿电作为充电电力,使用退役汽车电池制造电池存储设备,充电时段和充电功率可智能调控。鼓励使用无人驾驶汽车、电动观光车、共享单车等。

(四)碳汇:开发碳汇项目,参与碳市场交易

优化园区绿化布局,增加绿地面积,提高园区的绿化覆盖率,打造生态景观。园区建筑外墙可悬挂藻类生物反应器,用于吸收二氧化碳及其他废气。参与或开发碳汇项目,如碳汇造林、碳汇农业等,确保碳汇项目与园区的碳中和目标协调同步推进。通过市场机制获取碳信用额度,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实现碳抵消。

(五)管理:园区全面实现数字化精细管理

能源管理方面,通过部署EBO楼宇运营系统、PEM电能管理系统以及EMA智能微网系统,实现源(风电、地热、沼气、光电)、储(大容量电池、电车储能、储热)、荷(热、冷、电负荷)间的有效协同,提高园区整体运行能效,确保运营阶段的碳中和;运营和物业管理方面,实现园区内各项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运营管理。

三、江苏省零碳园区建设实践

2025年初,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零碳园区”。此前,江苏省发改委联合省市场监管局于2024年3月共同发布《江苏省(近)零碳产业园建设指南(暂行)》。《指南》明确了江苏省(近)零碳产业园建设原则和建设指标要求,围绕产业园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能效水平标杆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能源供给零碳化、基础设施绿色化、资源利用循环化、运营管理数智化7个方面,引导产业园分阶段、有步骤推动降碳工作,对(近)零碳产业园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绩效参考值。

江苏省多地先行先试,探索零碳园区建设路径。例如位于江岛智立方产业区的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零碳园区,是江苏省首批、南京市首个零碳园区,园区以八栋低密科研办公楼为主体,形成了包括零碳科技馆、零碳建筑、绿电轴线、绿色交通、碳捕集技术、废弃物分类处理、雨水回收再利用、绿化碳汇和湿地碳汇、智慧能碳监控平台、零碳管理制度在内的十大零碳技术体系,20项零碳技术措施。此外,苏州工业园区、盐城环保科技城、无锡高新区等园区积极布局“零碳”赛道,争创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四、零碳园区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政策与标准等顶层设计

国家层面探索制定零碳园区建设标准体系,涵盖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建立健全零碳园区评价体系,对园区碳排放、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估。并出台激励政策,对零碳园区建设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地方层面开展零碳园区建设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

(二)推进零碳产业链建设

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低碳、绿色、循环产业,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引导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推动新能源、节能环保、碳捕捉与储存等产业发展,为园区提供零碳技术支持。

(三)强化绿色金融服务

持续完善助力产业脱碳转型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碳资产管理、碳信托等全链条碳金融服务。政府、园区、金融机构三方加强合作,设立零碳园区建设基金,为园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建立绿色信用体系,对守信企业给予信贷优惠政策等金融支持。

(四)引进与培养专业人才

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参与零碳园区建设。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基地,加强能力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园区企业员工绿色低碳意识。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园区企业员工积极参与零碳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定期举办论坛和研讨会,促进“双碳”领域人才交流与合作。

025-5818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