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被列为2025年政府工作主要任务之一。
一、政府工作报告绿色发展内容概览
报告提出了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绿色发展预期目标,同时明确了“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等有关要求。具体来看,围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议题,报告提出的政府工作任务有:
(一)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
内容包括: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制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
简析:以上内容总体延续和深化了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要求。
(二)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
内容包括: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深入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等。
简析: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在此基础上,本次报告结合202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意见,提出要“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进一步营造绿色产业健康发展生态,促进经济低碳化、高质量发展。
(三)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内容包括: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加快建设 “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发展海上风电,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通道建设;开展煤电低碳化改造试点示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重大工程,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
简析:报告重申了碳市场扩容、碳足迹管理、绿电统筹、煤电改造等方面的工作要求,并纳入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零碳园区建设等新内容,进一步推动碳达峰试点、碳标识认证等工作,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发展基调。
二、2025中国绿色发展领域新焦点
在最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绿色发展领域的内容多为过往几年政府工作的延伸,但同时,报告也释放了一些新的信号,值得关注的领域包括:
(一)零碳园区
零碳园区指在一定周期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能够通过清洁技术支持、碳回收技术、能源存储交换等方式全部抵消,从而实现“净零排放”的产业园区。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双碳”行动重点任务时首次提到“建立一批零碳园区”。如今,“建立零碳园区”被正式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将引导产业园区从“低碳化”走向“零碳化”,尽早实现“双碳”目标,同时促使更多的社会资本和创新力量进入“零碳园区建设/改造”领域并提供支持,带动新能源装备、智能微电网、碳管理服务等细分领域焕发新的生命力,形成“零碳生态”。
(二)碳市场
近年来,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迅速。2024年,全国碳市场交易量达1.89亿吨,碳价显著上涨,市场成交额同比大涨25.4%,达181.14亿元。生态环境部围绕碳市场扩容工作,采用企业调研、专家咨询等方式开展深入调查研究,综合考虑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产业发展情况、减污降碳贡献、数据质量基础、应对国际碳壁垒等因素,对水泥、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等重点行业纳入碳市场的成熟程度进行了全面评估,科学确定了各行业纳入市场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2024年9月,生态环境部就全国碳市场扩容(新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公开征求意见。本次政府工作报告再度提出“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意味着碳市场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碳足迹
报告首次明确要求“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欧盟碳关税机制目前处于试行缓冲期,预计于2026年起正式施行。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引导相关行业企业开展碳足迹管理优化。
202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出台《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2024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并提出目标:“十五五”时期,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2025年1月,“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第一版)正式上线运行。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碳标识认证制度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三、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发展新方向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2024年,党中央首次将“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完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标准体系和基础制度”。
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的最新要求,下阶段绿色金融发展可注重以下方向:
(一)推动建立统一的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标准体系
优化完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标准,健全绿色保险标准,强化统计监测。金融监管系统与金融行业机构协同推进绿色金融标准相关工作,提高绿色金融标准的系统性、一致性、权威性和可执行性。加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确保与行业政策相协调,与国际通用标准兼容。例如江苏省目前已研究制定了首批《江苏省转型金融支持经济活动目录》,涵盖了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印染、航运、建材、造纸等八大行业,积极建立“1+N+N”转型金融支持体系。
(二)持续推进金融机构碳核算及信息披露工作
基于碳核算金融联盟(PCAF)等国际组织公布的方法学,建立并完善我国金融机构碳排放核算、投融资项目碳减排量核算、碳足迹核算等标准体系。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明确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标准,配套激励约束机制,强化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能力建设。探索建立数字化平台,实现部门间、机构间的碳核算工具与数据共享。
(三)稳步探索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的形式和途径
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丰富交易品种、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体系,整合优化碳市场交易、清结算等制度安排,研究完善碳市场相关准入、交易、服务等技术规范,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加快推动形成以市场为主导、充分体现要素价值、稀缺程度、供需关系、收益成本的价格发现和形成机制,促进重点排放单位和行业企业碳减排。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双碳”目标推进的关键一年。在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引领下,中国经济将继续以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也将持续深化绿色金融研究与实践,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让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更加熠熠生辉。